你做什么都这么急,难怪你一事无成

作者:周岭

来源:清脑(ID:QingNao_)
推荐人:Kris在路上(个人微信:ursosonice3)

大家好,我是K叔。

最近我们团队在攻占短视频,但是越做越不满意,越做越觉得离自己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远了。

今天下午我们开经营分析会的时候,有小伙伴说,可能是因为我们太着急了,每一条视频都希望能有好的数据,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想想也是,所谓欲速则不达,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与其急急忙忙的去抓取,不如轻轻松松去享受努力的过程。

推荐给大家一篇文章,可能会让所有正迷茫着急的人,找到新的出口。

前段时间回家,我见到了刚满周岁的小外甥。

他刚会站立走路,这让我有机会观察到我们人生中第一次学步时的情景:

一开始,他只能站立,且站着的时候会紧握双拳、颤抖不止,像是要抓住什么东西好让自己保持平衡。

我找了一个类似的视频,它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场景

看得出,一个非常简单的站立动作在他眼里也是相当困难的,稍不注意就会一屁股坐到地上。

几天后,他能踉踉跄跄地走起来,但转弯的时候必须像圆规一样,以一只脚为圆心,另一只脚一点一点地转,稍快一点也会立即倒地。

不过,他对自己的笨拙和跌倒毫不在意,也不会理会旁人的笑声,双手一撑就又起来继续朝想要的地方走去,如此反复,乐此不疲。

在一起度过的二十多天里,我能感到他稳了起来,但变化也不是很明显,走路时依然跌跌撞撞。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几年后他一定会像我们一样走得既快又好,可以轻松准确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原来我们最初就是这样做成一件事的:

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时,我们能毫不着急、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始终欢快地往前走,并且最终每一个人都成功了。

然而在长大以后,我们却总是在学习一个新技能或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遭遇焦虑和失败。

因为我们总是想要太多、急于求成、害怕嘲笑、遇到点打击就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于是没走几步就停下了。

从幼儿到成人,很多时候我们竟从一个“成事者”沦为了“失败者”,这事真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番。

虽然成年人的世界不像幼时那样无压和宽容,但不得不说,儿时的两个品质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是只做刚需之事。

正如走路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生活的刚需,因为他必须学会才能拥有行动自由。

所以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愿意持续去做,又因为真正的刚需并不多,所以他们的目标也很聚焦。

二是没有期待之心。

由于孩子的世界还是懵懂的,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与恐惧,所以他既不在意前进的挫折与失败,也不在意他人和眼光和评价,更不要求自己在多长时间内必须掌握。

他只关注自己当下的点滴进步和喜悦,允许自己慢慢变好,最终在时间的加持下,掌握了诸如走路、说话这样的全新技能。

这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成事的秘密,但当我们长大之后,这些宝贵的品质却不知不觉地被丢掉了。

我们总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马上看到结果,还特别在意他人和外界的评价,以致看不到进步就很烦躁,遇到点退步就自我否定。

如此说来,现在的我们    学习呢。

不过这没什么丢人的,这只是一种回归罢了。

如果我们能主动回归幼时的自己,回归那种允许自己慢慢变好的状态,那我们依旧可以从容地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情。

主动降低期待,是欢快行动的窍门

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长大后的多数烦恼都来自于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期待。

不信的话,你可以觉察一下自己的焦虑情绪,其原因无非就是自己当下的期待超出了实际能力。

而且这些原因都可以分为“数量”和“难度”两种类型。

就“数量”而言,很多人都是因为同时想要很多,才导致自己心神不安、无法专注工作或学习的。

比如很多读者的烦恼都是这样的:

最近积压了很多任务,感到时间不够用,心里越想高质量完成所有的任务却越完不成,很焦虑,该怎么办呢?

既想一次性完成论文答辩,又想提前找工作,结果哪头都无法投入,很纠结……

凡遇到这类情况,我都会建议他们主动降低期待,放弃那些不重要或暂时搁置那些不紧急的任务。

因为很多任务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强加上去的,就算暂时放弃天也不会塌下来。

相反,当我们主动放下那份不切实际的期待后,反而可以安静下来,专注于眼前最重要的事情。

当然,你可能会说有些事情是自己没办法选的,比如学校的考试压力我们总不能放任不管吧?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某一次考试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那还不如降低期待,默认这次考试结果就是考砸的。

然后告诉自己能学多少就学多少,把多出来的都当成是惊喜,这样我们反而不再担忧害怕,能静下心学习了。

类似的,当我们遇到畏惧的人和事时,不妨假设自己最担心的结果已经出现了,此时心理预期在低谷,我们反而能放平心态,从容面对。

主动削减欲望、降低期待的意义在于让自己丢掉精神包袱、轻装上阵,毕竟焦虑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

另外,就“难度”而言,很多人无法成事的原因都是因为忍受不了最初阶段的笨拙和失败。

比如读者“江风”说:“冥想好难啊,每次都分心走神,感觉自己好没用。”

我问他练习多久了?他说:“7天”。

读者“Yang”说:“早起好不适应啊,感觉每天上午都会犯困。”

我问他早起多久了,他说:“4天”。

我听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才几天啊,做不好当然是很正常的啊!

不过我也没有资格去批评他们,因为急于求成是人的天性,我自己也经常陷入这种境地。

比如前段时间为了教女儿玩三阶魔方,我们一起学习了简单的“基本公式”,用这种方法大约可以在2分钟左右复原魔方。

后来我看到高手用“高级公式”在30秒内就可以将魔方复原,觉得很酷,于是付费购买了视频教程开始自学F2L的高级公式。

F2L的高级公式共有41条,虽然它们之间有些规律,老师讲得也很好,但对我这个新手来说还是很抽象,经常记混。

学到第3、4天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速度非旦没有提上去,反而更慢了。

因为复原的过程中不是反应不过来就是弄错,手指也非常笨拙,还不如用“基本公式”来得快。

当时我感到非常懊恼,心里也开始自我否定,觉得这41种情况简直太难了,自己根本记不住。

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小外甥学走路的情景,猛然意识到自己真是太急于求成了:

为什么才几天时间,我就想要突飞猛进呢?

为什么不能允许反复失败呢?

为什么不能用更长的时间去掌握呢?

几个反问之后,我的着急焦虑立即就消失了。

同时也回想起技能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大脑中相关神经元产生连接并形成强关联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初期必然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它们之前还没有形成顺畅的通路。

但只要我们持续练习,这些连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张高效的网络,使自己在某天开始加速并突破。

我坚信只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就一定会对41种场景形成肌肉记忆,达到不用动脑也能自动上手的程度。

就像我坚信小外甥长大之后一定能轻松准确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

从那以后我开始降低期待,决定至少用1个月的时间去学习,且每次只要求自己学会一条,再用3-6个月去练习。

如果想不起来就反复看视频讲解,直到把它牢牢记住,然后一有空就把魔方拿出来练习。

事实上,20天后我就能快速识别出大多数场景,手指的流畅度也提升了很多。

现在我对手中的三阶魔方已经有了轻松的掌控感和浓厚的兴趣,再也没有之前的挫败感了。

这段经历也让我对今后学习掌握其它技能有了巨大的信心和指引,因为:

只要我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

允许自己花更长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情。

事实上,只要是正常的普通人,这方法论都适用。

如果你也认真实践,就一定会对“少即是多,慢就是快”和“无欲则刚”这两句话有更深、更新的理解。

主动降低期待,是长久幸福的秘诀

针对以上的内部场景,主动降低期待可以说是我们获取成就的窍门。

对于外部的人际、婚姻、生活、成功等场景,主动降低期待同样是我们获取幸福的秘诀。

对于这一点,还是从我和女儿的故事说起吧。

一个周末,她叫我陪她打乒乓球,但我心里并不愿意,因为她连发球都不会,只是喜欢胡乱地打来打去。

如果陪她玩,那整个过程基本上不是在丢球,就是在捡球,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无趣了,但说好的要好好陪伴,我也只能硬着头皮陪她玩。

就在我机械挥拍的时候,我察觉到了这种低落的情绪并开始审视。

很快,我找到了原因——我对女儿的心理预期太高了。

因为在心里面我其实是希望找一个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玩的,正是有了这种预期,我才会在陪女儿时有一种成年人玩过家家的感觉。

想到这,我立马开始调整心态,主动降低期待,把这场陪玩当成一次入门教学。

我把自己当成教练,给她创造最好的接球条件,并鼓励她达到连续10次不丢球的目标。

结果她开始打得越来越好,我也变得越来越投入,最后两个人都很有成就感,玩得非常开心。

我由此也意识到,所谓的耐心或好脾气很多时候就是适当地降低期待,无论是孩子还是爱人,都是如此。

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责骂、对爱人的抱怨,归根结底都是以自己过高的心理预期去衡量对方、要求对方,忽视了对方的能力和感受。

有趣的是,对越亲密的人我们的期待往往也越高,要求也越苛刻,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他们更好,容不得一点错误。

但这种期待也往往让我们变得不够幸福,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弄得鸡飞狗跳,导致不必要的情绪消耗和波动。

特别在婚姻生活中,一方的期待越高,其幸福感就越低,因为他(她)总觉得对方应该对自己怎样怎样,如果对方做不好,自己就不开心。

所以很多过来人都这样劝诫后来者的:

你要一开始就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子女、没有配偶、没有朋友、没有任何人帮助,这样后面一切都只会让你觉得无限惊喜。

这种主动把自己的心理预期降到最低的做法其实就是对“心理锚定”的积极运用——幸福取决于你锚定的对象是谁。

《清醒思考的策略》的作者罗尔夫·多贝里曾在书中说过自己在修道院经历的一次“心理锚定”。

他说那里的餐具都放在一个棺材造型的黑盒子里,吃饭时人们必须打开棺材的盖子才能拿出餐具。

这个过程会向人们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其实已经死了,现在发生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是额外的馈赠。

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人们就会更加珍惜光阴,不会将时间浪费在激动的情绪上。

叔本华也说过:人生的幸福不是寻求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所以,即使我们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成功,也应该时刻觉察自己,时常对不断上调的心理期待进行清零。

因为世间获取幸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主动降低心理期待。

主动降低期待,不是自我放弃

你心里肯定早就有了这个怀疑:

主动降低期待不会让自己丧失斗志,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吗?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原则的顺从者吗?

其实不会,因为任何观点都有适用范围,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才能成立。

而“主动降低期待”的前提条件就是:

我们本就是一个希望变好的人。

如果我们是一个不求上进或不希望自己幸福的人,这点当然就不适用了,相反还得想办法激励自己欲望和期待心。

而你现在正在读这篇文章,说明你一定有强烈的成长欲望。

不过,“主动降低期待”和“希望自己变好”看起来像是一对矛盾,这又作何解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来听听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观点。

他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而我认为检验一流心理的标准也是如此——看一个人能不能在心中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期待,还能正常行事。

事实上,当我们能够同时容纳两个相反的想法和期待时,我们往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因为一个人如果只有欲望(希望自己变好),则会急于求成或暴躁刻薄,只有理智(主动降低期待),则会动力不足或顺从纵容。

但如果能让二者同时在线、协调作战,就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成就。

这样的人必定心态开放,并表现出这样的品质:

既强烈地希望自己变好,又能稳住自己慢慢前行;既能做最好的准备,也会同时做最坏的打算;既能好好地爱他人,也能好好地爱自己。

命运一定钟爱那些

允许自己慢慢变好的人

诚然,这世上有人会得到命运的偏爱。

他们天赋异禀、能力超群,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某些事情做成,但这样的人必然是少数。

如果你确定自己不是那类人,那就及早坦承接纳,主动降低期待,像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那样允许自己慢慢变好。

虽然成年人的世界并不容易,但从一生这个尺度看,我们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允许自己慢慢改变的。

只要你愿意在一个有价值的领域持续前行,并对自己和他人保持低期待,命运也一定会特别钟爱你。

参考资料:

1.《清醒思考的策略》从棺材里拿餐具。P4-5

2.《人生的智慧》人生的幸福不是寻求快乐,而是没有痛苦。P114


本文作者:周岭,文章转载公众号:清脑(ID:QingNao_)。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