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护指导的治疗方案对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护在诸多自发性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患者中应用。ICP监护可提供相关生理参数、指标,以用于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其应用效果的相关证据。本研究通过对MISTIE III患者信息的二次分析,对ICP监护是否可改善ICH患者预后做出了评价。研究结果提示ICP监护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甚至有可能造成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恶化。但是也认为该结果可能受到诸多偏差因素的影响;研究提出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如何从ICP监护中获得有益信心,并且明确哪一类ICH患者真正的需要ICP监护。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12月的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上。

PMID:33360250

研究背景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每年在世界范围内的罹患人数约2百万;其中40%患者在起病后1月内死亡,而其余患者的致残率也是极高的。MISTIE III(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Plus Alteplase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vacuation III)研究对手术取出血肿是否可改善ICH患者预后做出了评判,研究认为颅内高压是ICH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但是之前研究并未关注ICP监护可改善ICH预后。ICP监护具体包括:脑室外引流(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s,EVDs)、脑实质内的监护探头(intraparenchymal monitors,IPMs)以及ICP升高的对症处理等。目前相关指南对ICP监护的证据都来自于脑外伤,而人群差异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的纳入异质性较低的MISTIE III的ICH患者,评价ICP监护是否可改善ICH患者预后。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及人群
本研究为MISTIE III患者的回顾性二次分析研究。MISTIE III本身是一项纳入506位非创伤性ICH患者的研究,要求患者幕上出血量大于30ml,患者被随机的分入微创清除血肿组或常规治疗组。纳入标准包括:1,GCS评分低于14分/NHISS评分大于6分;2,CT确诊前出现症状时间少于24小时;3,CT确诊6小时后, CT扫描提示病情稳定,血肿体积扩大小于5ml。排除标准:1,脑室内出血且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2,幕上ICH伴中脑移位;3,无法维持INR<1.4;4,GCS<4分
干预及预后
干预方法为ICP监护,包括EVDs和IPMs,并以此为依据将ICH患者分为2亚组:ICP监护组及无ICP监护组。MISTIE III研究中,是否实施ICP监护由接诊医师通过慎重考虑后决定。MISTIE III研究的方案提示ICP监护指征为GCS小于8分患者的昏迷患者。ICP植入目的为将颅内压值控制在20 mmHg以下,并力图改善患者意识水平。
主要预后:入组1年后mRS评分4-6分(糟糕预后);
次要预后:入组1年后死亡率。

研究结果

70位患者接受ICP监护,424位患者未接受该处理。ICP监护组中,糟糕预后患者出现比例为77.1%(54/70);显著高于非ICP监护组的53.8%(228/424,p<0.001)。ICP监护组患者死亡率为31.4%(22/70),与非ICP监护组的21.0%(89/424)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多元模型提示ICP植入可引发2倍多的糟糕预后风险(OR:2.76;CI:1.30-5.85;p=0.008),但是与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p=0.652)。

表1,纳入患者基线数据。
表2,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表3,多元logistics回归亚组分析。

表4,重大不良事件。

表5,患者预后的倾向评分分析。

图1,纳入患者偏移分析。

研究结论

基于起病后1年的预后数据,ICH患者如实施ICP监护更可能引发不良预后,但对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讨论与阅读体会

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手术或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ICH患者预后。另外,也缺乏ICH患者是否应该实施ICP监护或管理颅内压可改善预后的相关证据。本研究提示,从起病1年预后看,ICH患者如实施ICP植入可引发不良预后。但由于本研究设计的局限性,无法做出明确的因果关系分析。
脑出血一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特殊的起病过程及病生理变化,决定了ICH的治疗与脑外伤等神经急症的不同。而颅内压作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该概念提出后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观点认为,恰当的处理颅内压、可有效避免脑疝的发生,避免不良预后发生,因此ICP监护也被广泛应用于ICH的治疗。但目前尚无明确研究指出ICP监护的优势和是否能给患者带来益处。
与本文所述一致,而由于目前相关ICH治疗指南中ICP植入的文献依据和数据都来源于脑外伤,因此作出的推荐可能存在偏差和错误。常规观点认为将颅内压控制在合理范围,手段包括脑室外引流,去除血肿等,可改善ICH患者预后。但本研究的回顾性二次分析,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即ICP监护可造成预后的恶化。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该研究的科学性。研究从纳入人群(MISTIE III的入组人群),主要预后、次要预后指标的设定,预后倾向匹配评分等,都尽量做到将异质性降到最低,结果尽量真实客观,因此结论对我们有一定的意义提示。
但是该研究也存在不足,正如文中作者已经提及,本研究只是回顾性研究,不能明确因果联系和机制分析,更不是无偏差的证据。其中纳入的GCS8分以下患者,已经删除了很大一部分轻症患者,该影响可能直接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同时,回顾性的事后分析本来也就是对某个论题的初步探索,并不是最终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后续前瞻性研究的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ICH的治疗将长期是业内关注的问题,而ICP植入的必要性因其直接的干预颅内压也将是ICH治疗的重要手段。如文中所述,后续我们更应明确的目标是:什么样的ICH患者、在什么阶段、用什么样的方案,才能真正改善其预后。

赵剑斓,神经外科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导师胡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发性脑出血及神经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