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表格式教案
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课题唐诗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课时1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3.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写作背景《野望》:本诗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读准字音东皋(ɡāo)徙倚(xǐ yǐ)犊(dú)萋萋(qī)候骑(qí)燕然(yān)荆门(jīnɡ)大荒(huānɡ)贾亭(jiǎ)暖(nuǎn)没马蹄(mò)白沙堤(dī)啄春泥(zhuó)鹦鹉洲(yīnɡ wǔ)古今异义猎马带禽归(古义:鸟兽,文中指猎获的鸟兽 今义:飞禽)长歌怀采薇(古义:长声歌唱 今义:长的歌曲或文章)白云千载空悠悠(古义:飘飘荡荡的样子 今义:指时间悠长)单车欲问边(古义:慰问 今义:询问)浅草才能没马蹄(古义:刚刚可以 今义:指人的能力)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长歌怀采薇 (名词做动词,歌唱 )此地空余黄鹤楼 (名词做动词,留下)仍怜故乡水(形容词做动词,喜爱)乱花渐欲迷人眼(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乱)新课展开野望【整体感知】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文本探究】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野望》融情写景、动静结合。开篇展示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几个动词,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教学板书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诗眼和警句,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启动学生的诵读趣味。2.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反复诵读,促使获得完美的美感。3.巧妙整合教材,创新诗词教学。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因此,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固有顺序逐首进行讲析,总觉形式单调,学生也常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反复琢磨了这几首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整合,并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