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人在京山——受命开办补习班(连载之二十一)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京山一中一些落榜的学生纷纷要求补习,我们文教局副局长邓文同志的两个儿子没考取,他积极带头组织开办补习班。1978年在文教局三楼会议室开办了一个班,请了几个兼职教师,补习的效果还不错,高考时,参加补习的大部分学生都考取了,尝到了甜头。因此,到1979年学年度,邓文同志更积极地组织办补习班。
这一年,京山一中和其他高中落榜的学生很多,需要办几个班。当年还不让各高中开办补习班,只好由文教局来组织,局领导研究要我负责开办补习班。这时“共大”已停办,局里还没分配我的新工作,我只好受命去开办补习班。
  
我上任后,开始组织报名,一中、二中和其他高中一些落榜的学生都来了,一报就报了一百几十人,报理科的100多人,报文科的20几人,报外专的10几人。据此,应开办4个班。
说起来容易,具体办起来事事难,突出的是经费、教学人员、教室、桌椅等问题。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的吃,问题要一个一个的解决。”局领导和我都开动脑筋,想办法逐一的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是经费问题,文教局不能开支这笔经费,只得要报名的学生交点学杂费,交的很少,每个学生只交了几元钱,用于办公费和教师的代课费。老师的代课费很微薄,一节课仅一元钱,每个月给老师们结一次账。
  
解决教学人员问题很难,想了许多办法。从京山师范抽来张志恒老师代外语课,留下了刚从沔师调回京山暂未分工的王家清老师代政治课。我和龙长镒局长到永隆河请回解职多年原来教过我的张南勋老师代语文课。除了这三个专职下来的老师外,其余的都是我到一中、二中求援请来的兼职教师。
  
教室问题,其他地方没有,只有请一中想办法。我和邓文同志到一中找学校领导商量,他们同意借出小礼堂、一个教室和一间小屋。谢代辉副校长很热情,带人搬出了小礼堂曾办过工厂的一些东西,并清扫干净。这样教室问题解决了。桌椅大部分是学生们自带的,远道学生用的是向一中借的。
  
几个大难题解决了,到9月中旬我们正式开学了,开学的头一天举行简单的开学仪式,邓文同志代表文教局讲话,对老师和同学们提了几点要求,并向同学们介绍了各位老师的情况,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文教局领导对补习班的重视和一中、二中对补习班的支持等情况,并讲了几条纪律。接着老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发言表了决心,而后分开上课了。
  
4个班不是办在一起,大理科班70多人办在小礼堂,小理科班30多人办在小礼堂旁边一间小屋里,文科班20多人办在状元池边的小会议室里,外语班办在状元池边的一间小房里。
京山一中状元池
  
我在补习班没代课,主要是做组织管理工作,开学前组织学生报名,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开学前夕,根据各代课老师的情况安排课程,排好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分给各班和各位老师,还兼管了收支账目,收了学生的学杂费,购买了教本、备课本以及办公用品,还负责记录教师的代课节次,每月结算一次代课金。开学后,主要巡视各班教与学的情况,除深入课堂听课外,有时召开学生座谈会,有时检查教师的备课和学生作业情况,有时做些学生的思想工作。如发现老师的问题,我就个别指出,发现学生的个别问题就找学生谈话,发现集体的问题,我就上班讲一讲。
  
补习班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情况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有上进心,勤奋好学,少数学生是家长逼迫来的,不思上进,不爱学习,光混日子,个别学生有时还闹点小事。对于这类学生,除班主任做工作外,有时我找他们谈话,指出他们的问题,做些安定情绪的工作。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尽早给孩子找份工作,对于这类的家长,我就上门走访做工作,经我说服而留下的几个学生终于考取了,家长和学生对我感激不尽。
  
高考前夕,我搜集了许多高考信息,我分别到各班讲给师生们听,我还重点钻研了政治课,上班讲我所认为的重点和时事政治。临近高考时,我作了考前动员报告,讲了高考形势,考时注意事项及做题技巧等,高考后还作了填报志愿的指导报告,当年是一考三录,即先录大专院校,后录中专,再录技校,我教他们仔细填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结果还比较理想,50几个考取大专院校,20多人考取中专,30多人被技校录取,一共考取了110多人,只有30几人没考取。考取的学生及家长们对文教局和补习班的老师万分感谢,局领导和老师们多次被请赴“谢师宴”。
敬请期待:天门人在京山——驻队一年零一月(连载之二十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