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评论| 耿占春:写作或创立一种修辞学

写作或创立一种修辞学

耿占春

写作使用一套术语来处理经验,因而它只是间接地谈到经验。(当然换一套术语这种经验也就显示了不同的面貌,因此可以问:有一种原始经吗?在语言中,直接谈论经验当然是一种幻想,我们无法不意识到这其中已参进的、起中介作用的语言经验。)
久而久之,从事研究性写作就只是在谈论这套术语,而不再、甚至间接地接触或意识到那种原始经验。另辟蹊径的写作者必须找到一种使经验可以被新鲜如初的感受到的语言。
但正像卡尔维诺所深感烦恼的,语言总是被人们和我们自己随意地、近似地、漫不经心地使用着,犹如某种瘟疫侵袭了人类最为独特的机能,即语言的使用机能。这种时疫可能源自于意识形态的统一用语,传播媒介的千篇一律,日常生活的实用机制,以及从小学到大学“传授凡夫俗子们文化的方式”,一个严肃的写作者不可能不关心,像卡尔维诺一样:找到自己的维护健康的方法,在自己自身的语言机体内分泌出医治这种语言痼疾的抗体。
语言的随意、近似地使用,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和传媒的影响下,造成了人们对待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固有思想”。他其实不是活的思想,而是妨碍思想活动的硬结,是一些成见或定见,置于思想之前,并取消了思想的可能。思想的形态总是能作为否定表现出来。它展开了问题的情境。让・查理说,“陈词滥调是一种被禁锢的思想,愚蠢则是一种僵化的思想。”愚蠢的另一特征就是爱作结论。当然这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自指的危险和可能。
写作始终是对一种个人的道路和一种拯救方法的探索。法国诗人蓬热说,“创立一种修辞学,准确的说,教会每一个人创立自己的修辞学,是一项拯救公众的事业。”也许这样,才能指望我们自身摆脱思想的禁锢和僵化的思想,或许,摆脱愚蠢。
对我来说,词汇的意义单元已经大于句子。词汇的意义单元总是显得过大。意识形态和传媒话语总是喜欢大词,已经深深意识形态化或传媒化了的许多言说方式也是这样。我却苦于找不到与细微的感觉或思维状态相对小的词。因而发现,词汇的意义单元大于句子。这种发现是在发现表述困境的同时也发现了一条秘密的道路。词汇倾向于物化、凝固、失去感觉的动态过程,并有意识形态的或传媒的观念与定见附着其上。一个词是一个过大的硬结。句子——如果不是随意的、近似的,而是细心的、入微地使用——则是对词汇的分解。句子,即某种特殊的修辞学,使我们进入某种活跃的、较小的、细微的思想的感觉化过程。这种过程并不必然是模糊与暧昧,在我看来,只有细微的(感觉)才是准确的、明澈的(感觉)。
对我来说,这种认识目前可以称之为一种“粒子化的语言”。句子中必须分泌出一种液态化的感觉物质,使它的所有词汇变得无限细小、活跃、柔软又尖利,以便找到与感觉的细微状态在整体上的吻合。句子首先是对词汇的过大而过于空洞的意义单元的分解。句子创造出一种气息,一种空气流通感,没有这种气息或空气,感觉状态或心灵的呼吸是不能形成的。这也许可以看作是卢克来修或卡尔维诺式的语言观,在“物性论”中,有关事物的知识倾向于消解世界的实体性,它诱导对于一切无限细小、轻微、机动的因素的感受。可见世界的事物是由不可见的细微的粒子组成的。
正像帕斯的那种具有变形能力的、粒子般无孔不入的、风一样动荡、影子一样飘忽不定的诗歌语言所显示的,事物之间的那道坚硬的界限不过是一道风的墙,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内部只是一种空气流动。“在忘却中搜寻意义的词语,那消失的空气中的空气”,使“纸页不时呼吸”。
让・查理对这种分解又显形的语言用法有另一个比喻:岩石与泉水的语言。凝结又弥散,石化又雾化。他欣赏这样一种文笔或修辞学,语言是石化作用的泉水,石化泉水里的水不过是液体的石头而已:因此应让语言在流动不居的液体内部重新聚合。在自然界,这是雨水、泉水和石灰石结合、分解与重新聚合的过程。它形成了山体中的空无状态,在水对岩石的分解之后又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就像珊瑚或珍珠,它们都是由柔软的、液态化的东西重新形成。要找到这个意义的结晶物,这个分解的过程——在句子或感觉层面都是不可省略的。查理说:“写作只是这种认识。写作就是深入到这些深处,从中发现这种凝固的运动。写作就是把缓慢积聚成的、分散在全部时空中的整个固体集中在唯一的一点和唯一的时刻上。写作犹如一种生活的自然运动的入侵:把本性、本能和习惯在生活的遥远的深处积聚下来的存在之物汇聚在现实、在这里、在句子里,写作就是一种存在的恢复和回收。”这种固体性的回收是与分解运动、液态化或粒子化处在相互兼容的同一过程之中的。
重要的是“寻找一个想象的中心”(布朗肖),寻找那种本身即是一种“我思”的行为。对我来说,这个想象的中心就是观看、倾听、触摸这些具体、切身、既是一种思考又是一种行为的感觉经验。无论是经验者还是他所触及的世界的表象,其奥秘丰富多义,每个人都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面临其中的难言之处。这时,一个人就面临着这样的写作:摆脱陈陈词滥调,进入秘密——

作者简介:

耿占春,男,1957年1月出生于河南柘城。1982年初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诗学、叙事学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等。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向度文化
微信号:renwenxiangdu

寻找被遮蔽的实力作家|打造纯粹线上文学平台。

投稿格式:作品,作者简介,照片,手写签名。

本平台所有文章如无特别说明,皆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稿,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接洽。

订阅方式:

1、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

2、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我们。


本平台已开通的“赞赏”功能,为红包性质的打赏,如果您喜欢我们推送的作品,愿意打赏作者,我们将感激不尽。打赏所得收入扣除一定比例运营费用外均返还作者,欢迎监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