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271 邯郸解围——秦军落荒而逃
邯郸城下,秦国人最担心的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楚国和魏国两路大军很不客气的从背后包抄了过来,形势显然对秦军极为不利。当然,邯郸城内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被围了快两年了,城中能吃的早吃完了,别说粮食了,现在已经是“析骨而炊,易子而食”了。这意思就是说把死人骨头拿来当柴火烧,没东西吃了只能开始吃人了,甚至包括自己的亲生子女啊。
攻守双方势均力敌,但明显已经疲惫不堪了。仗打到这个份上,一根稻草的重量也足以将对方压垮了,更何况是两路来势汹汹、来者不善的大军。一见自己的援军包围上来了,邯郸城里的平原君大喜,抓住战机散尽万千家资,招募了三千敢死队果断出击,和城外的楚魏大军里应外合,战局立刻发生了逆转。
秦国人势单力薄、腹背受敌,眼瞅着就有被包饺子吃掉的危险。那还有什么说的,转身就跑呗。不过,劳师远征的部队哪里跑得过养精蓄锐的楚魏联军呢。很快秦国人就开始掉东西了,不仅丢掉了自己的辎重,也把自己的兄弟部队给丢掉了。这一支掉队的人马就是郑安平所率领的两万多人。
这郑安平原本和范雎一样是魏国人,也是范雎的恩人。范雎当年在魏国受难的时候,就是躲在郑安平家里避难的。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范雎成功出任秦国的相国之后,举荐郑安平为秦国大将。这一次围困邯郸,白起不肯出来率兵打仗,王龁又打不赢,范雎就让郑安平到前线,捞点军功。捞了军功以后提拔起来大家好说话嘛。
不过没想到,这么一来反倒省了这郑安平回国的差旅费了。因为王龁在撤退的时候是有序地撤退,一步一步地走,偏偏就把郑安平这两万多人给甩在外面了,成心就是想把郑安平甩出这个不属于他的领域。这个时候的郑安平也算是彻底明白了,他根本没办法融入这个依靠军功才能够升官的秦国的军队集体当中。现在自己被甩到后面,被蜂拥而至的赵、魏、楚三国联军紧紧包围在汾城,哼哼,就是想让你死啊。面对这样的局势,郑安平很清楚,今个儿打了败仗回到秦国,脑袋基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了。见势不妙,那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火线起义!
范雎最信任的兄弟兼伙伴临阵叛变,而且要命的是,叛变以后还被赵国封为武阳君,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后半辈子无忧无虑。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范雎受到了秦国的朝廷贵族们的集体谴责。这个谴责嘛大概有两层意思:第一,郑安平是由范雎推荐来的,按照秦国的法律,你要推荐了某个人,这个人不能胜任的话,那么推荐人和被推荐人要一同治罪;第二层意思,那也就是和白起的死有关系了。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是:白起在的时候,秦军没有吃过败仗。这一回,范雎你弄死了白起,结果吃了这样的败仗,你不负责谁负责呀。
这也就意味着,范雎的好运算是走到头了,不过也没有什么证据表明秦昭襄王对范雎施加了惩罚。由这一点来看,以刻薄寡恩闻名天下的秦国法律,其实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也是有猫腻的。这一层猫腻引起了秦国贵族们的深深的不满,因为他们心里非常的明白,包括秦昭襄王也不得不承认,杀死白起是个相当低级的错误,于是秦国的精英们就背地里达成共识了,得搞掉范雎。这个家伙这么想保住他自己的相位,我们绝对不能让他称心。但是如何下手,就是个问题了,因为不管怎么说,范雎目前来说还是很得秦王信任的,直接把矛头对准范雎显然不容易奏效,也很容易引起秦王的怀疑。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搞掉一个人,原本并不是什么难事。你范雎不里通外国,不等于你手下的人不里通外国啊。你手下的人犯事了,你范雎脱得了干系吗?那这个手下的人,选谁好呢?这个目标最后就锁定了河东郡郡守王稽。当年,正是他将范雎秘密带到秦国,并且推荐给秦昭襄王的。怎样给王稽扣上一顶里通外国的大帽子呢?这又得回头看看,从邯郸城撤退的秦军在后退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事?
魏国楚国联军加上邯郸城里的赵军翻江倒海地反攻,秦军被迫撤退。原先的主将王龁率领自己的部卒也有序地向后撤退,就像是一头狼一样,即便是逃跑,跑几步还会停下来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对手。当然这个过程当中郑安平被甩下了,王龁率领自己的残部向自己的友军张唐靠拢。张唐又是干什么的呢?原来,秦昭襄王看到晋鄙率领魏军北上救赵,除了派出使者到魏国大声吆喝威胁魏王之外,还另外使了一小招,就是命令张唐绕过去包抄魏军的后路。一旦魏国人想北上救赵,那么就从他的侧后发动牵制性的进攻,缓和围困邯郸的秦军所受到的压力。您瞧瞧,这秦昭襄王绝对不是那种人云亦云,脑子里一点干货都没有的傻货,他的战略思想是很有全局感的。
现在秦军败退了,张唐这一支军队就显出他的必要性了。王龁败退的军队加入了张唐的手下,联手把魏国军队的后路重镇——河南安阳给攻下来了,取得局部胜利以后,也不敢恋战,迅速向西朝着秦国的方向撤退了。魏国人这叫一恼火啊,明明是打了一个胜仗的,这回差一点被人从后面端了自己的老窝了,那哪能成,不行,这口恶气不出不行!于是发挥连续作战精神,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了汾河东岸。打到这个地方了,秦国人还有力气,一转身,反而弄了一个局部大反攻。一仗下来,居然又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便宜,砍掉了魏军六千个人头。不过这个时候,魏楚联军正是气势如虹的,根本不示弱,血脉贲张的,随即又把这一股的秦军给击溃。这支原本是赚了小便宜的秦军仓皇之下渡河撤退。
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前257年的寒冬了,中原大地上北风刺骨,河里已经开始结冰了,把人冻得就是要抽出骨髓一样,疼痛难忍,再加上魏楚联军在背后无情的厮杀,这一次渡河,秦国人生生被淹死冻死了两万多人。这两万多人身上还挂着刚刚不久之前斩下来的魏国军人的首级。在他们的身后,魏楚联军武器上的长缨已经被鲜血喂得通红通红了,这些长缨是用丝线或是兽毛制成的。
为什么要在长矛这一类的武器上面挂上长缨呢?其实最早的目的就是当这些武器刺中敌人的身体的时候可以挡住敌人的血,不至于顺着武器,向外流淌或者喷溅,否则,长矛的柄会变得非常的湿滑,难以把握,非常容易脱手了。当然了,长矛上面加上樱,看起来也非常的威风气派,这倒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了。
魏楚联军在寒冷的天气当中握着红缨长矛,腰胯短剑,踩着秦国人的尸体渡过了汾河,攻击汾城。汾城就是秦国在山西西部的河东郡的郡治,这个所谓的郡治,指的就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就相当于现在省会的意思,而汾城就是今天山西的临汾,守城的地方官正是河东郡郡守王稽。刚才我们也说了,这就是范雎当年的救命恩人之一,作为报答,范雎命令他在此围观。可惜,王稽没打过仗,担心汾城失守之后自己保不住小命,于是就跟城下围城的魏楚联军眉来眼去。这就是秦国的贵族集团所谓的“与诸侯通”这样的罪名了,而王稽最后也因为这个罪名被拉到农贸市场上斩首示众。一心想保住相位的范雎,已经明显感觉到有一张巨大的网在自己的头顶缓缓张开了。
邯郸之围解了,秦国人撤退了。赵王和平原君亲自来的郊外迎候他们的救命恩人。这一次解围,功劳最大的莫过于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亲自帮魏无忌背着他盛满箭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这两位本来是地位相当的,但平原君自甘低人一等,帮着信陵君背箭袋,这已经是相当高规格的礼遇。而赵王更是连续两次拜谢,并且声称自古以来的贤人没一个能赶上信陵君的。到了这种时候,看起来平原君也不敢再拿自己和信陵君相比了。
魏无忌偷了兵符,杀了晋鄙,救了赵国,这一下,犯的事儿可够多的,把魏王得罪的也够深的了。就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如果拿石头把家里的玻璃给打烂了,那是不能往家里跑的,跑回家非挨揍不可,所以,信陵君也没敢回国,只是差遣部将率领魏军凯旋班师,自己和门客就留在了赵国定居下来。
信陵君窃符救赵,把赵孝成王感动得够呛啊,他就和平原君商量着,要把五座城邑封给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听得这个消息以后得意非凡,骄傲自大的情绪就上来了,瞧瞧,赵国都是我救的,谁敢看不起我?现在赵王对我又这么好,拿五座城邑给我,吃香的喝辣的,跟魏国没啥两样啊。这种居功自满的神色,不由自主地就写在了脸上。
还好手下门客里有清醒的人,就有人出来劝他,“公子啊,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需要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千万不可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早一点忘掉它啊。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军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有功劳,但是对魏国来说,那就算不上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很了不起,我私下觉得公子不应该呀。”魏无忌一听这话,立刻清醒了,“哎呀妈呀,说的对呀,自己凭啥呀,说的不好听,自己在赵国那也是个外来户,进城务工人员哪!不行,得反省,立刻反省!骄傲自满,这是病,得改!”
很快,赵王召开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赵王亲自打扫殿堂的台阶,到门口迎接贵客,按照主人的礼节领着魏无忌走进殿堂的西边的台阶。魏无忌这一下可不敢骄傲自满了,侧过身体,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谦让,主动从东面的台阶走上去。而且在宴会上,魏无忌还特意说自己有罪,对不起祖国,对于赵国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功劳可言。这一顿酒,赵王陪着魏无忌一直喝到了傍晚,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说要封赏五座城邑的事情,因为他始终找不到机会。魏无忌总是在推让,谦虚、自责。魏无忌最后终于留在了赵国,这一住就是十年。
文案初校:赖赖猪
文案修订: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