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是如何一夜崩塌的?
1883年,光绪九年,此时距第二次鸦片战争已20年有余,30年洋务运动已三过其二,初具规模,朝中自矜之心渐起。各地已修建军工厂船坞数座。从德国订购的两艘铁甲战舰于这年1月和10月依次完工,李鸿章上奏拟命名“定远”和“镇远”,慈禧太后对此二名甚喜。这一年,法国进一步侵入大清藩属国越南,朝中清流派个个主战,而李鸿章却力主和法,清流派便个个怒不可遏,汹汹讨之。
同样这一年,有一家银行业名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阜康钱庄遭挤兑而破产。
话说1861年,即清朝咸丰七年,英商麦加利银行设分行于上海以前,全国金融事业,为两个集团所掌握,即北方的山西帮,南方的宁绍帮,所业虽同,其名则异,大致前者称为“票号”,后者称是“钱庄”。全国最大的一家钱庄,规模凌驾票号之上,同时他的主人亦不属于宁绍帮,为当时金融业中的一个特例。这家钱庄的字号叫“阜康”,它的主人是徽商巨头胡雪岩。
胡雪岩自小就在信和钱庄做学徒,他的命运后来跟一个叫做王有龄福州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传言在钱庄做伙计时,收回一笔呆帐并擅自做主,资助穷困潦倒的王有龄五百两作为其做官的本钱,当时胡雪岩的年薪为八两银子。其时,清朝普遍实行捐官制度弥补因与太平天国作战造成的财政亏空,王有龄的父亲就替他捐了个盐大使的官,但是捐的官要正式上任还得打点各办事员,这五百两银子就是王有龄做官的本钱,也是胡雪岩的孤注一掷。后来王有龄机缘巧合,走马上任浙江,自然对胡雪岩投桃报李。
阜康钱庄的名字出自《华阳国志》上的两句话:“世平道治,民物阜康”。阜康即物产丰富,人民安康的意思。阜康钱庄的最初本钱来自王有龄的海运局,号称二十万,实际至多二万。后来阜康钱庄就慢慢代理了浙江省的公库。有了政府的信用背书,阜康钱庄很快发展壮大起来。随后胡雪岩又相继介入了蚕丝、典当,药铺等生意,而钱庄始终是他资金的来源。
1861年浙江巡抚王有龄因杭州城失守,自缢殉国。胡雪岩失去了他在浙江最牢固的靠山。这时左宗棠却开始带兵收复浙江,并与胡雪岩一见如故,并称胡雪岩为商业奇才。
胡雪岩后来帮左宗棠运军火、米粮,解决了左宗棠的粮饷与器械问题,并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最为重要的当属左宗棠西政平叛阿古伯时,为其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及时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保证了收复新疆战争的胜利。
左宗棠视胡雪岩为股肱,随着而左宗棠西征的节节胜利,其所请在朝廷无有不准,胡雪岩水涨般高,亦就事事顺手了。左宗棠时期的阜康钱庄到达了鼎盛时期,胡雪岩亦被称为首富,带红顶戴,赏穿黄马褂,官居二品。
胡雪岩这时期在上海、杭州各营大宅,其杭宅尤为富丽,皆规禁制,仿西法,屡毁屡造。厅事间四壁皆设尊罍,略无空隙,皆秦汉物,每值于金,以碗沙捣细涂墙,扪之有棱,可以百年不朽。园内仙人洞状如地窖,几榻之类,行行整列。
从1881年开始,胡雪岩不断囤积生丝,前后总共投入一千万两左右白银,超过上海全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机器缫丝厂都是外商开的,他自恃有阜康钱庄和当铺,后备资金充足。而不巧的是1883年日本和意大利突然蚕丝大丰收,填补了胡雪岩囤积的生丝量的空白,再加上当年世界经济危机,需求突然萎缩,国际生丝价格大跌。胡得罪了外商,在当时中国海关和海运都被外国人控制的情况下,自己囤的丝完全无法外销。
景气的年景,钱庄不赚典当赚,典当不赚丝上赚,还有借洋债,买军火,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会穿帮,现在八个坛子只有四个盖,两只手再灵活也照顾不到。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战争扩大到福建和台湾,造成东南沿海商人的巨大恐慌,许多人被迫廉价变卖家产,包括先前高价囤积的蚕丝,并且纷纷到钱庄提取现款。只提不存,导致货币的流动速度大幅下降,同业之间流动性开始紧张。
据《申报》记载,进入1883年,倒闭商铺非常多,直接牵连到放贷的钱庄。2月1日上海的信源钱庄倒闭,亏损“八九万两”;4月5日,上海的利康钱庄又宣告倒闭,亏损“二十九万两”,到10月8日,又有两大钱庄亏损倒闭,市面银根奇缺。而钱庄不断倒闭的消息,又引发了更加猛烈的挤兑,1883年年初,上海有78家钱庄,到年底,只剩下10家。
如此形成连锁反应,外地钱庄很快被波及,过了两个星期,和阜康钱庄齐名的杭州德馨钱庄突然倒闭,紧接着12月1日,阜康钱庄倒闭,先是杭州总部和上海分部同时倒闭,过了几天消息传到北京,12月5日当晚,北京分部门口“取银之人拥挤不断”,第二天就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