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一个靠谱机长和他的神队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由一场空中应急营救引发的深度思考

《萨利机长》基本上忠实还原了全美航空1549航班那次著名的迫降:时年58岁的切斯利·萨伦博格机长当时驾驶着一架空客A320执行这次美国国内飞行任务。然而飞机刚刚起飞3分钟,就遭到一群黑雁撞击,两台发动机全部失灵。这时候萨伦博格机长面临着生死一线的选择:高度不够、速度不够、没有动力、下面就是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区……

近乎苛刻的监管部门及其背后深层和长远的意义

文:《卫星与网络》杂志   作者:贰零空间站

因朋友圈中各种点赞,赶在要下片的最后一天,笔者专程去看了《萨利机长》这部电影。朋友圈中的点评者,不少都是航空迷。所谓航空迷,是他们会在乘飞机起降的时候,听着机件运动的声音念叨机组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开车滑出~~~推油门~~~松刹车~~~前轮离地~~~”等等。他们的点评,更多表达了自己每次在安全落地后对机组心存的感激。

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尴尬或紧急情况,比如,手机掉在主驾位置前的刹车附近,你想停下来捡起,但后面的车,狂按喇叭。于是,你停不下也走不了,只好打着双闪,小心翼翼的缓缓滑行到路边。还有,高跟鞋后跟卡在步行街道的路边缝里;自行车在马路中间掉链子……严重的如行驶中的汽车刹车失灵,突然爆胎等等,日常生活中,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虽然引发的后果各不一样,但这些仍然和全美航空1549航班在2009年1月15号坠机那天面临的局面有相似之处;或者说,和阿波罗13号的乘组在1970年4月11日氧气罐爆炸时面临的局面也有所雷同。

日常生活中遭遇的这些意外,大多数时候,影响的只是自己。但全美航空1549航班上有150多条人命。萨伦博格和副驾驶杰弗里·思凯乐斯凭借长期飞行的知识和经验,选择了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案——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经过惊险的208秒飞行和之后的水上救援,机组和乘客155人奇迹般全部生还,其中包括两名婴儿。

然而,在完成了这样英雄般的壮举之后,迎接萨伦博格的并不是一波接着一波的、马不停蹄的领导表扬、媒体赞誉、授勋颁奖。在这些行为发生之前,由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组织的事故调查委员会就启动了看上去不近人情的调查。首先是严厉盘问萨伦博格的精神和生理健康及头天晚上的休息等情况;然后是一次又一次的面对面多人盘问;接下来是计算机模拟飞行。最后,两名飞行员要在上百名资深人士面前,接受不留情面的听证。期间穿插着民众的支持鼓励和媒体的追踪与质疑。

影片中有个桥段充分体现了调查的严肃性乃至苛刻性。在这里,我们不妨还原一下这段对话。

电影

“前一晚你睡了多久?”

“八小时,足够了。”

“当时你的血糖有可能过低吗?”

“我睡眠充足,精神集中,完全掌握外界情况。”

“你上一次喝酒是什么时候,萨伦博格机长?”

“9天前。”

“毒品?”

“从来不碰。”

“思凯乐斯副机长?”

“我从来不喝酒。”

实际上,萨伦博格本人作为一名资深飞行员,也曾经参与过对其他航空事故的调查。因此萨伦博格对此应该并不觉得有什么意外,受到触动的应当是我们这些观众。正是这样严厉而没有人情味的质询,断绝了任何人耍小聪明、走后门、投机取巧,篡改记录、倚老卖老、甚至玩忽职守……等种种的可能性。迫使行业用真正负责任的态度审视自己审视他人。长此以往,就能在各种岗位上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包括乘员组、管制员、机械师、设计师、调查员……甚至专业而配合的消费群体:选择优质的靠谱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你请我吃了多少次饭、喝了多少次酒、唱了多少次歌……!

面对各种荣耀及英雄级的追捧,萨伦博格自己也仍然是极其冷静的:“在过去40年里我虽然安全地搭载了超过50万名乘客,但到最后,还是得以这208秒作为评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已经是融到骨子里的职业与一贯严谨的思维模式。

直到调查全部完成,事故调查委员会确认机组操作没有错误,两人才迎来了众口一词的赞扬和表彰,而萨伦博格自己,也在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是放下了思想包袱及对自己的审视,并在次年获得了航空飞行勋章。

这让我想起了住建部在2014年发布的《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于建筑质量的追责将伴随有关责任人终身。即使退休,也是要追究相关责任的,不会因为有关责任人离职或退休了,而不了了之。

民用航空业的行业文化中,也包含了这样的终身责任制。无论有多长的安全记录,只要有一次飞行失败,都将对飞行员的职业生涯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当这种责任制从制度上升到一种固有文化、上升到一种职业操守与职业素质的程度,就会成为优秀职业人的本能反应,在危急时刻让黄金和粪土各现原形。

对商业航天的启示

全美航空1549这次最终成功迫降的意义在于,此前民航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更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全体生还的先例。这为后来的民航飞行安全管理、事故应急响应和救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案例。整个过程,充分反映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真正实力:一批精通业务而具备职业操守的国民。

网评中有人感叹说,无论美国有多少吸毒、酗酒、或不会四则运算的人,但只要有十分之一的职场人像萨伦博格这样专业并且敬业,美国就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作为航天产业的人们,或许应当从这部电影中看到更多的东西。航空飞行的管理水平、机组乘员的专业素质、航空管理部门的的职责和立场、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能,在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的今天有着更大的意义。中国的商业航天正在起步,虽然暂且还没有人提出自主太空旅游或者商业空间站,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业界人士已经高度认同了大航天时代的理念。公众媒体和专业媒体都在大声疾呼:“我们已经错过了大海,不能再错过太空”。我们可以相信,中国人自己的商业飞船和商业载人空间飞行是历史的必然。那么,我们用什么来保证商业飞行的安全,用什么来保证一旦发生事故时能够正确及时应对。如果有一架满载游客的空天飞机必须迫降在吴淞口或者其他什么水域,我们能不能保证他们全体生还?

即使暂时没有中国民企开展载人航天飞行或者亚轨道飞行业务,卫星服务同样在很多时候至关重要,北斗导航、天通一号移动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应急……都是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业务。商业航天企业在争取基础设施和应急服务合同的时候,都非常积极。那么当事态需要企业及其从业者表现出素质和操守的时候,我们的行业能不能像萨伦博格机长一样靠得住?

中国的民航、高铁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安全运行方面的高水平,萌芽期的中国商业航天有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从零建立一整套安全管理体系?

近乎苛刻的、不近人情的联邦航空管理局及其下属的事故调查机构,彰显的不是官僚机构挥舞权柄、无事生非、潦草定夺等;更不是利益集团的相互倾轧或谋取私利。而是一个安全管理部门高度的责任及始终严谨如一的态度;更是对生命的高度责任感及对自身职业的高度尊重。安全监管机构不会因为乘客尽数脱险及媒体或被救人员及其家属与民众的高度认可和赞许,就放弃对事故有可能的隐患的深度追查。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但这却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同时,也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事故当中有人为因素,那么这次因为运气好而没死人,下次就不见得有这么好的运气。人为疏漏迟早会带来惨重的事故与伤亡,那时候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必须竭尽全力彻底排除。

然而作为一个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国家的公民,我们却应当对这个故事有更深刻的认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面对的案例,都是许多人在瞬息之间是死是活的问题。这个机构容不得一丝懈怠、不接受一点推诿;更不会允许有任何所谓客观原因!!在生命面前,在职业面前,唯有认真与严厉的作风!因此,哪怕它严厉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程度,也同样赢得了正面的形象:因为,它让广大乘客看到,它为每个旅行者提供了尽可能安全的旅行环境!

实际上,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已经开始承担商业航天飞行的管理工作,无论维珍银河公司、蓝色起源公司、内华达山脉公司……,只要在美国开展业务,就必须置于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管辖之下。2014年“太空船二号”的失事坠毁,也证明商业航天产业需要一个严厉的监管机构,否则,如何保证乘客和游客的安全?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媒体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面对生命奇迹,专业化的媒体绝不会急忙施以赞誉之词或者跟风进行一通赞誉,也不会不顾专业知识胡乱吐槽。专业媒体会具备真正的知识,把公众的视线引向问题的实质;监督政府部门和大型机构的作为,在涉及生命安全的问题上不妥协、不放过。真正为行业的良性发展,可以说是,起到了绝对正面的影响并因此发挥长远的作用。

成功的商业航天,需要每一个从业人员都精通本职、具备职业操守,需要专业化的设计师、专业化的工艺师、专业化的机组成员、专业化的应急响应队伍,也需要专业化并且铁面无私的监管机构。

向专业与敬业致敬!

不要去模拟

机器不是人,没有情感

不要去假设

现实就是现实,怎可以凭空捏造

你只要相信

他是萨利机长,成功解救已经是他的骄傲

20秒的冷静和决策

惊险的208秒飞行和水上救援

散发出温暖和力量,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我们是如此被打动

从心底流淌出泪与感恩

让我们举起手,向职业人致敬!

这个冬天,你如果与他失之交臂

那你永远无法理解,有一种感动叫《萨利机长》

来自朋友圈YX.LUO的观影作

深耕行业18年,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动图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