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兴爱:旧庄琐忆|散文
文/唐兴爱
【作者简介】唐兴爱,生于七十年代,甘肃武威人,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教育专著《追寻教育的脚步》和《家长是孩子一生的教科书》(与人合著)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电子散文集《此情温暖人间》和诗歌集《触摸岁月》由四川数字传媒公司出版上架,近30万字作品散见《文艺报》《德育报》《东方散文》等纸质媒体。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深冬时节,回趟老家,想去看看唐家旧庄,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那个驻扎童年的地方。
眼前的旧庄昏昏欲睡,门前的老树,已被岁月侵蚀,没有了一点生机;原来厚重的大门,张着老掉牙的口,进行着沉重的呼吸,使人更增添了阵阵寒意。
历经岁月的洗礼,庄墙已被人为破坏,院内显得破败不堪,被拆除掉的房屋,七零八落,只剩下残垣断壁,活生生的像个垃圾场。穿过幽幽暗暗的时光隧道,记忆却愈加丰满;虽然很难与现实相重叠,但是面对生我养我的旧庄,我却很难自控和淡定。
唐家旧庄的称呼由来,是相对于新庄子而来,旧庄之旧,再于存在的时间长,再于庄墙之坚固。之所以叫庄,而不叫院,一是当地约定俗成,二是其墙体之宏伟,气势之壮观。墙高近六米,宽约三米有余,就是在上面跑小车,也显得绰绰有余。墙体全部用垒土夯制,显得厚重异常,让人望而生畏。
据传,在当初刚刚修建时,四角有角楼,可以瞭望站岗,退守可据,既使有贼人来袭,如此壁垒,绝对易守难攻。别的不说,前门就有四道,全是松木质地,门庭长约十米,第一道门的门栓,力气小的成年人,是不容易插上门的。一二道门之间有天井,天井高约六米,里面有凿成的梯子,可上可下。小时候呼朋引伴,常常在天井爬上爬下,不但锻炼了身体的敏捷性,而且提升了勇气和胆量,也品尝了无尽的惊险和刺激。
旧庄之老,已逾百年华诞,在乡民的心目中,像村内的德高望重的老者,又像先朝的遗民,似乎有些不怒自威。偌大的院子,曾经有七八户人家,近五十口人居住,其乐融融,其情陶陶。如刀的岁月,让旧庄子显得无能为力,它没法挽留逃逸如飞的日子,没法挽留住丰盈爆满的人气,更没法挽留日新月异的现实,让庄子中的人们聚散离合、各奔东西。我的先辈,为旧庄而生,为旧庄而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无怨无悔;既使溘然而逝,也与旧庄终老,这里有他们的梦想,这里有他们的魂魄。
每一个活着的人,为了梦中的芳华,他们逃也似的离开旧庄,有的求学入仕,有的背井离乡,有的迁入新居。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有什么理由;没有什么依恋,也没有什么奢求,旧庄与现实越来越远,仿佛住在那里,就与四角的天空为伍,与寂寞岁月相伴,与愚昧和无知相守,虽然离开旧庄了,但记忆依然鲜活,驻在心海,刻在脑里,挥之不去,始终留在梦里,在心中。
唐家旧庄是历史的见证者,有过辉煌,走过平淡,惨过浩劫……
在峥嵘岁月中,因为原住民均为唐氏宗亲,所以也称之为唐家老庄子,庄里重视家族文化,沿袭家风家训,这些从新撰写的《家谱》中刻窥见一二,特别是制定的《唐氏行为准则》,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一要爱国爱家,二要追本溯源,三要孝敬父母,四要团结友爱,五要夫妻和睦,六要严教子女,七要耕读为本,八要艰苦创业,九要遵纪守法,十要正大光明。这些行为准则,每一条都有具体内容,它继承了先祖的传统,也成为旧庄的宝贵遗产;感恩那些触摸历史的长者,感谢那些自发修家谱的人们,你们的善行和厚德,不仅仅是给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见证了旧庄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这些行为准则,永留记忆,值得铭记,需要不断完善,积极践行,是唐家旧庄的传家宝。
旧庄的辉煌,既没有祥云笼罩的壮观,也没有异常天象的出现,只是庄中据说出过地方名人,这大概是唐家旧庄引以为豪的原因。据《中华唐氏通谱》中记载,这位先祖官至县太爷级,擅长书画,能文能武,双手同时写字,龙飞凤舞,潇洒倜傥,名达四野,德高望重。据老一辈讲,每每省亲,高头大马,列队而至;乡里乡亲,洒水净道,夹道相迎,甚是排场。在人畜缺水的年代,在大漠孤烟处,有这样一个老庄子,出这样一位“人物”,旧庄盛名远播,非同凡响。
旧庄的曾经,庭院深深,气派异常。前后两院,前院均为平房,后院北面是两层木质小楼,巍然屹立;楼内装修考究,亭台楼阁,古色古香,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花坛盆景,点缀其间。在穷乡僻壤之地,留存这样高大上的建筑,在方圆几十里,名显一时,这大概是唐家旧庄子最引以为荣的原因之一吧。
古老的庄子在劫难逃。旧庄成为封建主义遗留的“毒草”,这里也成为风暴的中心。我的爷爷及父辈也未能幸免于难,整天接受着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些原本对老庄子有过节、有看法的人,借此机会羡慕嫉妒恨,以各种批斗会发泄心中的不满,发泄对旧庄内人们的不快和愤怒。当人们失去理智、约束和控制的时候,旧庄子的命运更加可悲,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社教组”决定“拔出”这棵“毒草”,古色古香的木楼,在人们的强行拆除中,毁于一旦,拆除了旧庄的辉煌建筑,烧掉了旧庄的厚重文化,薄凉了庄内所有的住户;那些拆除的木料,被火车运到了外埠,据说只换了一匹马,然后交到了生产队“充公”,此事才不了了之。只有父辈们冒死抢出的木楼复制模型,至今保留在乡下堂哥家,时常让后辈们留一些念想而已。
从此的旧庄,就像一个弃儿,日渐衰落,尽管父辈们盖了土坯房生活,在这里又生活了几十年,但却没有了发展和壮大的后劲,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和营养。逃离旧庄,成为父辈们首要的“选项”,从此的旧庄,只有苟活的岁月和时光,没有了诗和远方。
与我个人而言,既没有旧庄辉煌的印象,也没有旧庄拆除的记忆,有的是父辈们沉重的叙述,有的是对旧庄美好的憧憬,有的是我的童年、童真和童趣,时时在脑海中回旋,也成为我多彩童年的美好记忆。住在这个大院子里,每到夜晚,旧庄内就成为欢乐的天堂,因为住户多,孩子们也多,捉迷藏和打仗就成为我们活动的重点。在老院子内捉迷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几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分头藏起来,另外一组寻找,对于找人的一边来说,这个差事实在不好当,有顺着天井爬上去的,有藏在麦草堆里的,有躲在墙角洞里的,有藏在自家屋中的,要玩这样的“捉迷藏”,往往要折腾大半个时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同伴们的你追我赶,给平静的老庄平添了许多欢乐。在大人们的叱责中,小伙伴们才意犹未尽的各回各家,院子中又能回复平静。
最是过年时节,庄内的年味十足,别有一番风味,所有的房子贴上红红的春联,所有人家的孩子都或多或少买了爆竹,所有的孩子们都穿上新衣,大人们的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老庄内弥漫着喜气洋洋的景象。在除夕夜来临之际,飘荡着年夜饭的香味让人沉醉,孩子们端着自家可口的饭菜,聚在一起,坐成一排,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给你夹些菜,给我来块肉,伴随着欢笑,伴随着喜庆,把年夜饭吃得有滋有味,格外香甜。饭后,伙伴不约而同,一家挨着一家,放鞭炮迎新春,因为生活拮据,鞭炮买的少,所以要把成串的鞭炮拆解开来,要一个一个燃放,那样既可以和伙伴分享,又可以延长放鞭炮的时间。要是谁家买了烟花,谁家的大人和孩子就是“主角”,大家围在一起,尽情喧闹着、欢笑着、追逐着,使院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既便《难忘今宵》的旋律响了,孩子们还是依依不舍。
现在的人们都在回忆年味、寻找年味,但这样的年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不可复制不能重来的,因为年味是一种文化的接续,是中国特有的年文化心理,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旧庄的年味,它只能镌刻在我心灵的小屋,触动我最真的记忆,成为生命长河中绝唱和最美的浪花,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值得让人一生铭记。
一切面目全非,一切不忍卒读,一切望月怀想,只是让内心弥漫着落寞和悲伤。曾经那份美好,已经远去;那份温暖不在,那份欢笑不见。旧庄,永远刻在我心里,留在生命里。往事如风,岁月沧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作为这个庄子的后代,情怀依然,脚步依然,追求依然。继承旧庄人的传统,让勤俭持家的精神永久固化;守住庄内的那些日子,铭记童年的纯真和快乐;守老庄里的记忆,感恩曾经给予帮助的父辈兄长;守住旧庄的落寞和辉煌,感念那份朴素如土豆花一样的情感;守住心底那份最纯最美的风景,成为一种风度,宁静而致远;成为一种境界,悠然而豁达;成为一种睿智,淡定而从容;成为一种精神,勇敢而坚强。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