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放:我的名闻遐迩的家乡|散文

吴长海:月夜偷瓜|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读书——在我生活中不可或缺;家乡——与我的人生水乳交融。

前不久读胡伯威著的回忆录《儿时“民国”》,眼观书中描绘我出生前家乡的风貌民情,浮想自个孩提时代在家乡亲身经历的桩桩如烟往事,思绪在两者之间穿越,亦幻亦真之感如梭交替,倍觉情趣盎然。

这本书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胡伯威一家从南京迁移到昆明、重庆(黄桷垭和北碚)等地的经历。作者从自己的独特视角,以记录描写手法,勾勒洋洋洒洒的历史,展现战时大后方的社会百态和日常生活场景,文字平和得体,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胡伯威系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气象专家,不是专业作家,写到黄桷垭时,他引用了新华字典对“垭”的释意“两山之间狭窄的地方,如黄桷垭”,来表达他对具有千年历史、名闻遐迩的古镇的怀念。

1942年至1945年,胡伯威一家客居在黄桷垭的杨家花园。杨家花园在黄桷垭正街前街口左侧旁,属高档住宅小区。进了园门,踏着宽宽的石级上去,两旁随着地势错落有致地散布着各式各样的洋房别墅,其中有两层楼房,也有平房,样式各不相同,甚至还有很别致地盖着茅草大屋顶的。建筑格式和整个布局宛如庐山牯岭上的别墅群。杨家花园是重庆成为抗战陪都前夕,一个姓杨的土豪修建的,专门租赁给由各地撤退到大后方的达官贵人和社会精英居住。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租赁者们陆续回原籍。解放后,由本地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使用。

在记忆中,我幼时的黄桷垭正街是青石板路,约千多米长,宽度从十多米到二十多米不等,街两边是栉比鳞次的具有山城特色的吊脚楼和穿逗房,高的宛如鹤立鸡群般昂首挺胸,矮的好像武大郎尴尬地傍着他英武挺拔的二郎兄弟。正街是上下老君坡(现称黄葛古道,系川黔古道的一段)的必经之路,不分春夏秋冬和白天晚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断。

据《儿时“民国”》所述,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黄桷垭正街十分繁荣鼎盛。街上的门店虽然不大,但百业俱全,有卫生局、邮政局、银行;有中西药店、皮匠店、布店、五金店、日杂铺、裁缝铺、棺材铺……餐食品种包罗万象,有西餐、火锅、面食、炒菜;有宁波的咸菜和糕团、山东的葱油大饼、冠生园的各式点心、现烤法式面包……前街口往西下走,是地势低一些的两条小街,有种类繁多的蔬菜、肉食、鱼虾;有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地腌酱晒泡制的多种加工食品。商品琳琅满目,宛若实惠的露天超市。

那个时期黄桷垭常住人口暴增,正街上行人摩肩接踵,除了能听到熟悉的重庆话,各种口音、特别是江浙一带口音的话不绝于耳,入夜还不时听得到随风飘荡的异地唱曲,那是一些客居于此的普通外地人在租赁房里排解乡愁。住在杨家花园和毗邻地方别墅里的达官贵人和社会精英,他们娱乐和休闲的方式是弹钢琴、拉小提琴和开舞会。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那些年正街还诞生了以后闻名中外的女作家陈平(三毛)和音乐家施光南,两人更是为黄桷垭增光添彩!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家在黄桷垭正街中段后山坡的巴巴达大院,大院毗邻杨家花园的后门,我常与邻居小伙伴从无人看守的后门溜进杨家花园玩耍。里面树木葳蕤,草花繁茂,鱼遨塘水,硕大圆形花圃里的那株铁树,树干粗壮坚实,如伞盖般向四周伸出巨大的深绿色坚硬针叶,花圃周围是一圈五彩鹅卵石铺的环形道,真是一个理想的儿童乐园哦。但那些隐匿在树丛中的马蜂你要防着点,稍不留意,这些家伙就会从天而降,蜇得你只恨爹妈少生两条腿。我至少有两次被蜇得脸肿眼眯抱头鼠窜回家,哭着要保姆快快拈蜂刺找蜂蜜擦。

抗战结束异乡客大多返回原籍后,正街的繁荣鼎盛落幕。正街是我们巴巴达大院住户进出的必经之路,记得那时虽仍有一些店铺,但大都已变身为居民住房。难忘的是家阳春面店,老板施老香是江浙人,对人和蔼可亲,面的份量足味道鲜;还有家姓蒋的土著开的卤菜冷酒馆,店招“将就吃”,吃客多多,可惜店铺在七十年代失火毁坏。

街上平时的行人依然不少,但要说热闹,就只有六十年代成了民间自发的农贸市场那段时间,还有元宵节之夜打铁花玩龙灯。斗换星移,光阴荏苒,让流淌岁月鹑衣鹄面的正街哟,如今只是不少旅游健身者匆匆路过之地。

……

看罢书中的家乡,思忆昔日的家乡,更心系现在的家乡。我为黄桷垭正街纳入了黄葛古道整体改造规划的消息抚掌称好,殷切希望来个锦上添花:整修杨家花园,内辟黄桷垭人文历史、三毛施光南等知名人物纪念馆,与黄葛古道、黄桷垭正街、古瓷窑遗址、文峰塔、德国大使馆旧址等景点联成一片,让千年古镇黄桷垭成为重庆长江南岸又一处绝佳的旅游休闲胜地。

(0)

相关推荐

  • 你的名字这样写更漂亮!告别费劲还不好看的签名方式,看过来!

    向小康 晏文涛 左成 杨德辉 田伟虎 王佐洪 邓思琴 段海平 杨颜飞 辛华 余家杰 黄梓畅 程伟力 陈长忠 蒙世友 周嘉良 黄郁涵 马宁 丁爱军 董建波 马圣元 苏振军 林碧东 韩雨泽 赵兴华 马朗奎 ...

  • 重庆保存最完好的古道—黄桷古道

    在上新街,沿着布满青苔的黄桷古道拾级而上,这是重庆人爬山最喜欢选择的古道,穿过茂密的森林,路的尽头就是重庆黄桷垭老街,掩映在南山森林里的这条老街,是以前通往贵州盐商主要通道,这条不起眼的老街却隐藏着许 ...

  • 【林依辰】城市花园——福清

    城市花园--福清 福清市实验小学六年九班 林依辰 指导老师:韩国文 我生在福清,长在福清,福清是我永远的家乡!从我记事起,福清一直在变化,变得越来越美! 还记得以前,我们的学校被夹在几栋楼的中间,让人 ...

  • 20分钟飙拢!重庆下一个“洪崖洞”,景美人少还免费!

    "黄桷树,黄桷垭,黄桷树下是我家" "爷爷爱喝老荫茶,奶奶爱绣牡丹花" 都说没见过黄桷树,不算遇过重庆人 不去黄桷垭老街走走,就不算来过重庆城 "千年 ...

  • 【广东】谷欣阳《家乡的小花园》

    家乡的小花园 龙岗区文龙学校四年级 谷欣阳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小花园. 春天,百花齐放,每当我一走进门院里,一股芬芳的香气朝我扑来,是淡黄的迎春花,是粉粉的桃花,还是红红的樱花?都有.风儿吹过,一阵阵 ...

  • 赵心放:相濡以沫的故事|故事

    润芳:去鹿回头遇雨|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真格是无巧不成书,有书才有故事.小郭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进了以前邻居吴老师任教的大学,报到后的第二天就在校门口遇到了吴老师.吴老师虽然已近 ...

  • 赵心放:同学会真的会惹祸吗|随笔

    梦回故乡:不生儿子不罢休|故事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今年春节后不久的一天上午,老王正在洪明大药房与坐堂的江医生闲聊时,一个自称姓李.说明年就要退休的人来找江医生诊病.此人身板看起来还可 ...

  • 赵心放:失联的小老师|故事

    姜广富:闲情逸致话养鱼|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退休以后,看书.上网漫游和写作是老张每天的必修课.他每天可至少录入三四千字,另外会干编辑排版等技术活.计算机及网络维护基本上也能自力更 ...

  • 赵心放:“奶爷”是怎样炼成的——老年生活剪影系列|散文

    水瓶儿:长孙皇后因何成为后世皇后的标杆?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已退休三年的老王,从小喜爱读书写作,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农村回城当工人后,工作几经变动,虽然加入了作协,有好几次转行搞专业的机 ...

  • 赵心放:老马不伏枥——老人生活剪影系列|散文

    郭广华:情人眼里出西施|随笔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老马是大南山文峰场的人.以前文峰场是川黔盐茶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驭运各类货物的马帮来来往往,行路旅客川流不息,不是一般的热闹. 估摸 ...

  • 赵心放:猪为媒的故事|散文

    姜广富:神奇冰川海螺沟 文/赵心放 覃作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唐代崔护诗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吟诵着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载的诗,想来有不少痴情 ...

  • 赵心放:老潘的一天|散文

    饶启瑜:那段与交谊舞相伴的日子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老潘的一天 --老人生活剪影系列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南山镇在不断变: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小镇子,镇上的建筑 ...

  • 赵心放:记儿歌作家徐平|散文

    赵心放:我的名闻遐迩的家乡|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界石儿歌,在新时期越来越发扬光大--这里创办了全国首份儿歌月报<巴渝儿歌>.2007年成为重庆市巴南区 ...

  • 赵心放:师爷传奇|故事

    许灵溪:一张老床的奇诡故事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子承父业不稀罕,三辈人都从事同种职业鲜见寡闻,第四辈人也有从事这种职业的打算就传奇了.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职业名称和范围有些变化,但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