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一十六首《春行即兴》(李华)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六】

  春行即兴

     【中唐·李华·七言绝句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拼音版:

yí yáng chéng xià cǎo qī qī ,jiàn shuǐ dōng liú fù xiàng xī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fāng shù wú rén huā zì luò ,chūn shān yī lù niǎo kōng tí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作品介绍]

《春行寄兴》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以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宜人之景,衬托出诗人感伤、哀愁、凄凉的心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之情。

[注释]

⑴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萋萋:草繁茂的样子。
⑵芳树:泛指佳木;花木。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三:“芳树垂绿叶,清云自逶迤。”

  [译文]

宜阳城下,春草一片茂盛,涧水东流,之后回转向西。
树木秀丽无人欣赏,鲜花绽放也自凋落。山路漫长春光无限,空荡静寂只闻鸟鸣。

  [作者介绍]

李华(715~774,一说715-766年),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文学家。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二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曾任监察御史、右补阙。安史乱中,他被迫接受凤阁舍人伪职,乱平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来,隐居大别山南麓,信奉佛法。李华倡导儒家正统思想,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积极共倡古义,开启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著有《李遐叔文集》四卷。是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李华写作古文多以五经为本,诗风却颇为流丽。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赏析

壹/

李华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当时宜阳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却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李华在安史乱平之后的一个春天经由宜阳,因对这些景象有所感触,产生独特的体验,写下此诗。

整体赏析

“宜阳城下草萋萋”,此诗开篇以“宜阳城下”点明地点,以“草萋萋”点明时节。暮春之时,只见大片土地荒芜,正在野外赶路,忽然间感到小路愈来愈窄,路边长满了茂盛的野草铺染开片片翠绿,眼前一片盎然春意,诗人不由得缓下步伐,抬头一望,原来已到宜阳城下。在这里,诗人通过地点和时令写“春行”所见之景象,为“寄兴”埋下伏笔。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比寂寞之感。

此诗后两句运用了互文见义和以动衬静的手法。“芳树”“春山”,即春山之芳树。“花自落”“鸟空啼”,即花香鸟语无人激赏,烘托世情的冷漠,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花落是动态,鸟啼是声响,在“一路”“无人”的情形下,这动态和声响实际上更衬托出幽静的氛围。如同南朝梁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动写静,尤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诗从“城下”写到“涧水”再到“春山一路”,使“春行”之题具体化,随着春草、碧涧、落花、啼鸟的相继出现,也使人同样感受到诗人行路途中移步换景之妙。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名家点评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情致俱幽。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自”与“空”字,益见凄景。

明代陈继儒《唐诗三集合编》:四句说尽荒凉,却不露乱离事,妙。

明末邢昉《唐风定》:亦自花落鸟啼常境,直是风气遒美。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五绝中如王右丞之《鸟鸣涧》诗、《辛夷坞》诗,言月下鸟鸣,涧边花落,皆不涉人事,传神弦外。七绝中此诗亦然。首二句言城下之萋萋草满,城外之流水东西,皆天然之致。后二句言路转春山,屐齿不到,一任鸟啼花落,送尽春光。诗题标以春行寄兴,殆万物静观皆自得也。若元微之见桃花自落,感连昌之故宫;刘长卿因啼鸟空闻,叹六朝之如梦。同是花落乌啼,寓多少兴亡之感。此作不落形气之中,忘怀欣戚矣。

佚名

赏析

贰/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后不久。诗人春天行经宜阳,目睹了这里的荒芜、冷寂、阒无一人的景象后,与往日的繁华、热闹、车来人往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

“宜阳城下草萋萋”,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县附近,唐代时称为福昌县。当时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它每年都吸引了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到这里游览、观赏。而如今呢,诗人站在宜阳城头,举目望去,四野荒芜,不见人影。良田沃土,无人耕种。华丽的行宫,亦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只有那片片的野草,绿绿葱葱,十分茂盛,一直蔓生到了涧边。往昔这条清澈的山涧,不仅给行人游客提供了方便,而且当地的农民也用它来灌溉农田。如今也因无人使用而“东流复向西”,随意流淌了。

上面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城外看到的景色,接下去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山中的见闻:“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天,阳光明媚,万物更新,本是人们外出踏青、游览的好季节,特别是那红颜吐芳的春花,最是惹人喜爱。至于提到青山,人们自然会想起苍松、翠柏、清泉、凉亭和那各种各样的山鸟的婉转啼鸣,更是令人陶醉、神往。而此时诗人眼前看到的却是“物是人非”。鲜艳的春花在这里自开自落,无人知晓; 悦耳的鸟语虽然婉转,却落得个“空啼”而已。这境界是那样的凄清、冷寂。面对着大好河山,诗人只能抒发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这首小诗写得含蓄、委婉,情深意切,而又不露痕迹,耐人寻味。诗人描写的景象是新鲜、生动、宜人的,但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却又是凄凉、岑寂、愁人的。“以乐景写哀景,以哀景写乐景,一倍增其哀乐。”诗人使用这种创作方法,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佚名

赏析

叁/

这是李华经过宜阳时写的一首描写春景、抒发感慨的绝句。

宜阳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洛河南岸,唐代称福昌县。据《宜阳县志》载:宜阳“西往秦晋,南连吴楚”,自古即为交通要道。由于宜阳地处伊洛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殷实,风景优美。“背负连昌(河),面对女儿(山),西邻竹阁(寺),东有凤翼(山)” (《玉阳宫铭并序》),尤以女儿山景色最为绮丽。山中古木参天,流泉漱石,骋怀游目,令人心旷神怡。唐代著名的皇帝行宫连昌宫即建在县境,占地四百余亩。在安史之乱以前,王公贵族、墨客骚人每年都来这里流连观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岑参、张九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杜枚等都曾来这里游览过。

李华来这里已经是安史之乱平息不久的时候。安史之乱,以河北、河南一带遭受战争破坏最严重,屠杀、掠夺、焚烧、抓丁,人民死的死,逃的逃,十室九空,诗人纵目四顾,只见“宜阳城下草萋萋”,当年的繁华盛况,已不复存在,到处蔓草丛生,蒿莱满野,一片荒芜。

接着,作者视线由城下转向附近的女儿山一带,只见“涧水东流复向西”。这涧水曾经是游女佳人临流照影、文人雅士听泉赋诗的地方,而今山形依旧,人事全非,流水无情,旧游似梦,一任涧水东流西折,再也无人来欣赏了。不但涧水如此,还有那“芳树无人花自落”。太平时节,这儿繁花似锦,万紫千红,曾经吸引过多少游人前来观赏,花开人赏,花落人怜,极一时之盛。如今,芳树犹在,却已“无人”。

结句“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鸟鸣宛转,人们听起来真是美妙的天然音乐。然而现在人去山空,鸟也只是空啼,再也无人来聆听这美妙的音乐了。上句“自落”,下句“空啼”,前后照应,一气流转。

这首诗通过蔓草、涧水、芳树、春山、落花、啼鸟的形象塑造,将盛衰兴废之感,融化于自然景物之中。王夫之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首诗就具有这一艺术特点。

佚名

赏析

肆/

作者在春天旅行,被春天的风物触发了诗兴,即时写下这首小诗。全诗句句写景,头两句写出了作者行踪,后两句则是具体描绘春山风光。全诗四句,后三句都是写的山景。这是一首山水景物诗,不过也从中见出作者孤寂的心境。

诗的首句点明了作者旅行的出发地点和时节。作者是从宜阳城出发的。宜阳,在河南省西部、洛阳中游,唐代为福昌县的县城。“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在宜阳城下所见到的是一派春草繁茂景象。“草萋萋”,是暮春时节草色的样子,也暗示出作者是一位羁旅他乡的游子,里面也隐含着作者的几缕乡思。《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兮萋萋”的句子,后来人们就常把“草萋萋”和游子不归联系在一起,如王维的《送别》诗中就写道:“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的一、二句之间跳跃性较大。从诗的第一句到第二句,我们寻觅作者的行踪,他已由宜阳城下来到山中。诗从第二句起开始写山。这句 “涧水东流复向西”,初看象是一句大白话,似无诗味可言,但细品味,我们可以从涧水的东流复西的曲折中,得知山势是逶迤的,一涧春水依山势曲折而流,说明山间景色也是很可观的。同时,这一句也为诗的第三、四句作了很好的铺垫。

如果说此诗的头两句稍嫌平平的话,那么有了第三、四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全诗的诗味也就出来了。这是一联名句,具体描绘了山间景物。作者在山中行走,一路未遇行人,只见繁花满树,无人欣赏,自开自落; 又闻鸟鸣婉啭,无人聆听,只向春山空啼。这是一个花香鸟语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空寂无人的世界。从作者所描写的幽静氛围中,我们不是已经触摸到作者的孤独感吗?这两句诗对春山幽静美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以动写静。自然,他是受到了前辈诗人的启发。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写静的名句。另外,王维也有不少以动写静的成功诗作,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以王维的这两首诗和李华的这首诗来说,以动写静的手法是相同的,但诗中所流露出的情调则不同。王维就无孤独感,因为他自甘寂寞,追求的就是一种幽静境界。而李华则是不甘寂寞的,所以他才于幽静境界中透出孤独感。

关于此诗的解释还有一说,即认为此诗是从侧面反映安史之乱给河南人民所带来的巨大苦难的,全诗无一字写离乱,而实际上是写离乱,如“草萋萋”暗喻田园荒芜,“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是暗喻人烟稀少。河南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作这样的解释也不无道理。但不管怎样,这首诗毕竟未从正面去描写安史之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我们今天就直观地把它作为一首山水小诗来欣赏,不也是很好吗?

佚名

赏析

伍/

这首小诗写野外的春景,十分诱人。题为《春行即兴》寥寥二十八字,确实是写了“春”,写了“景”,又写了“兴”。

出了宜阳城(今属河南省),就见到一片萋萋芳草,顿觉盎然春意迎面扑来,令人赏心悦目。诗人沿水而行,走进山谷,涧水曲曲折折,忽东忽西,更是乐趣无穷。只写涧水回转盘曲,便暗示了山谷的幽深和诗人优游林泉的乐趣。

渐至山深处,景色更加优美宜人。寂寥无人的山坳里,飘散着馨香的花树在自开自落。进入这种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境界,诗人能不为之陶醉吗?在这里,自然风景与诗人的人格品质契合,表现出一种哲理意味。这种“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趣,在王维的一首小诗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静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可以参读。李华与王维是同时代人,这里是他们诗歌的暗合之处,并非互相抄袭。

一路逶迤行去,空山寂寂,鸟声啁啾。以声写静,愈觉其静,正是“鸟鸣山更幽”。钱钟书《管锥篇》云“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有了鸟声,才不是死寂,而是富有生趣的幽静。宋人苏舜钦有句云:“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初晴游沧浪亭》)也有此种趣味,这就是静中写声的妙趣。

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诗人刚从红尘纷扰的宜阳城中出来,真如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疑非尘世。诗人在首句标出“宜阳城”三字,正是想反衬这世外桃源。

请看,这不是既写了明媚“春”景,又写信步而“行”吗?诗人置身其中,其勃勃“兴”致,不问可知了。这四句小诗,正是诗人兴致的表现。虽然句句写景,无一句说到自己,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感到其中有个流连忘返之人,呼之欲出。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据说羚羊在猎狗追捕时,会以角挂树,悬在空中,使猎狗找不到踪迹。)所论的正是这种不着痕迹的抒情方法。诗人并不直接抒情,他只是创造出某种境界,形成某种感情气氛,借此暗暗地抒发感情。

佚名

赏析

陆/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全篇四句,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这首诗妙在字面上毫不涉及人事,但细加品味,诗人却借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正因为此诗具有感物伤时、即小见大、意境含蓄的特点,所以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

全篇写景,写法又有变化。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和诗人的感情是调和一致的。

首句“宜阳城下草萋萋”,写他站在城头上俯瞰所见。昔日,这里坐落着金碧辉煌的连昌宫,县城四周风景幽美,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皇亲贵戚、骚人墨客前来游赏。而今,城下到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一片深绿的草色令人触目惊心。

次句“涧水东流复向西”,又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城外。当年,通向连昌宫的道路两旁,有奇花异草、苍松翠柏、流泉响韵,游客络绎不绝。而此刻,诗人只见到一条清泠泠的山泉,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地流淌,它似乎在呜咽,向苍穹和旷野诉说自己的冷落、寂寞。面对着暮春晴野。诗人只写城下萋萋草满和城外涧水东西,使人感到景色是那么寂静、空旷、荒凉。读者从这荒寂的景色。可以想象战乱后的县城已消失了往日的繁华,变得破败不堪,以至荒无人迹了。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的感伤、叹惋之情,便从这一幅野草丛生、涧水乱流的景物画面中流露出来。显然,诗的前半篇用了“哀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的后半篇:“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所写的景色却与前半篇迥然不同。看,春山一路。芳树葱茏.山花烂熳,鸟声宛转,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富于生气的春景呵!但诗人在句中嵌入“无人”二字,点出人事寂寥,花开无人观赏,鸟啼也无人聆听。这“无人”二字,勾连四句,笼罩全篇,可谓此诗的“诗眼”。为了强调美景同哀情愁绪的不协调、不相干,诗人又用一“自”字、一“空”字,表现山花枉自开落。春鸟徒然鸣啭,满怀愁绪独自在山路上行走的诗人无心理会佳境。这样,就更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自”、“空”这两个虚字,饱含着诗人感物伤时的深沉慨叹。很明显,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情”。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后半篇正是从乐景与哀情的反衬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还应指出,此诗选用浅齿音“萋”、“西”、“啼”作韵脚,音调凄切、幽细.同所要抒写的伤感、哀愁之情很合拍。我们诵读起来,仿佛有深长的愁恨,一起都堆上了舌端、齿尖。

《春行寄兴》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带着仕途不利的忡忡忧心和国家败亡的绵绵长恨,在落英缤纷黄鸟空鸣的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长得非常茂盛,山涧的水向东又转向西流去。芬芳的花儿无人欣赏也就自己零落了,在春光满山的小路上,鸟儿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诗人写暮春的风景,草、水、树、鸟,动静结合,声色俱美,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这种意境中。而 花开无人赏,鸟鸣无人听 ,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见。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