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汀鹗:关于生命系统的哲学思考

1856年,德国科学热力学之父家克劳修斯通过许多重复的实验证明:物质系统总是熵增,从无序发展到更大的无序,直到熵处于最大值。如果把宇宙看作一个封闭的物质系统,那么,宇宙的结局就是热寂,正如《圣经》描述的世界末日。

1945年,量子力学之父薛定谔提出负熵理论,尽管整个宇宙是从有序到无序的状态演变,但在局部的生命世界,生命系统可以从无序状态发展到有序状态,例如:一个精子到一个成年能如此准确继承父母的生命信息,背后是什么?薛定谔认为,生命一定有个智慧设计者,并提供生命的负熵,维护生命的有序。身体里物质元素被分解后,与物质世界元素没有什么两样,但呈现生命状态时,是处于有序状态,这就是说,生命在于负熵。

生命系统因为负熵的吸收,抵消系统熵增,生命得以健康延寿。然而,影响生命系统的负熵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总是无休止贪婪和索取,而不是节制爱护,对自然的治理不当,包括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饮食,作息,运动,居住环境,对生命都会产生熵增和负熵的变量,从而影响个体健康。

其次,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包括:人与家庭、社会组织、国家关系,以及人与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对生命的影响显然而见,例如:医疗保障制度、工作,生活,都可以给生命带来熵增或负熵。

最后,是人与智慧本体的关系,这个智慧本体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称呼不同,有的称为安拉,有的称为耶和华,有的称盘古,中国称为天,我们这里统一称为,智慧本体,设计生命和供应负熵的第一因。这个关系主要是,是相信还是怀疑,是悖逆还是顺从,是冷漠还是感恩,人类对智慧本体的态度都可以给生命系统带来熵增或负熵。

生命在于负熵的理论,不仅仅是解释生命系统科学,在宗教神学领域也提供一个统一的科学框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