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九十四首《夔州歌十绝句(其一)》(杜甫)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中唐·杜甫·七言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拼音版:

zhōng bā zhī dōng bā dōng shān,jiāng shuǐ kāi pì liú qí jiān。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bái dì gāo wèi sān xiá zhèn,qú táng xiǎn guò bǎi láo guān。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作品介绍]

《夔州歌十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主要写夔州(今重庆奉节)的山川形势、自然风光、古迹名胜和风土人情。第一首点明地点,突出夔州形胜,统领全篇。第二首承上写夔州山高水险。第三首转写政治上的兴衰成败。第四、五、六首,再写夔州风景优美。第七首写夔州物产丰富,水路方便。第八首,记述楚王宫,并插入诗人的遐想。第九首特记武侯祠。第十首总结全篇,并照应第一首。这十首绝句内容相关,首尾呼应,在体例、语言方面有如夔州民歌《竹枝词》,而每首末两句都对偶成韵,显示了诗人吸取民歌营养并有所创新的特色,是竹枝的别唱。

[注释]

①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
②“中巴”句: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
③“江水”句:是说从天地开辟以来,江水即流于巴东群山之间。
④白帝:白帝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高峰顶上。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连山,七百余里。白帝城扼瞿塘峡口,足资镇压,故曰高为三峡镇。镇:军队重镇。
⑤瞿塘险:一作“夔州险”。百牢关:在汉中,两璧山相对,六十里不断,汉水流其间,因与夔州的瞿塘相似,故以作比。《光绪奉节县志》载:“百牢关在县东十五里,魏辛毗云:‘夔州百牢关,兵马不可越。’”

  [译文]

其一
中巴的东面是巴东山,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有江水流经其间。
白帝城高峻成为三峡的重镇,瞿塘峡的险要超过过百牢关。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赏析

壹/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春末,杜甫几经漂泊,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长江滔滔东流至夔州就进入了长江三峡。这里山川雄壮奇险,历史古迹层积。当年夏天,杜甫一连写下十首绝句歌咏夔州的山川景色和人文景观,合为《夔州歌十绝句》。

整体赏析

《夔州歌十绝句》是吟咏夔州山川形势、自然风光和古迹名胜的十首绝句。这十首绝句与《绝句漫兴九首》一样,在艺术上吸收了巴蜀民歌《竹枝词》的特点,而意趣似稍逊。这十首绝句各首之间在内容上有一定关联,是一组诗。

这十首绝句为即景抒怀之作。首章诗云:“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第一句刻划夔州形势、点明其在三巴之中巴的东、为东巴郡的巴东山。诗句七字皆平声,一字顿,显然是刻意勾勒其险峻,为七绝中奇句。二句仍是拗句,写江水流山峡之中。三、四句分承山水,白帝城高高地镇住三峡,瞿塘峡水流激荡,险情则超过百牢关。两句为对句,又合律,以显示杜甫绝句的变化多样。

第二首即景抒怀,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英雄割据非天意,霸王并吞在物情。”写白帝城在夔州之东,瞿塘峡虽在蜀境,又与楚峡混名,两句实写山川形势。三、四句则写历史上有公孙述、刘焉据险割据,然实非上苍原意,而真正的王业则在顺乎物情民心,表现出作者的政治理想。

第三首承第二首之英雄霸王再申述之。诗云:“群雄竟起闻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一、二写古今异势,言以往朝代群雄凭险割据,今朝则大唐统一环宇。三句突转,写安禄山从幽冀叛乱南下。四句暗写玄宗入蜀,仍可听到舜日的箫韶之首,意则婉而寓讽。

第四首写夔州周遭的山川景色物产。诗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首句写红白两座山峰刺入天空。色彩绚丽,姿势峻拔,极言山高山美。二句写人烟稠密,家屋环绕,直接连到山头。三句再写树木之美,枫红橘绿,宛如丹青装饰。四句又写建筑精巧,复道重楼,路多屋高,像锦绣一样地悬挂着。全篇写自然、人工,妙合无垠。

第五首续写夔州景物。“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首句写瀼东瀼西人烟之密,既广庶矣。二句写江的两岸春冬开花,非气暖曷克臻此,笔多含蓄。三、四句,一写天上,一写水边,天空有纷飞的鹤群,羽毛落下,犹如白花。而水边凫雏互相追逐,藏身在菰叶之中。全篇动静景物,安排妥帖,而诗语则以拗体出之,尤显奇特。

第六首写“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首句写东屯稻田之多。二句写东屯北有涧水通青苗陂,极言两处有水灌溉稻田,民受其利。三句实写,言晴天处处可以闲看白鸥在水中沐浴。四句虚拟,用《高唐赋》神女故事说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里则用其降雨之能及时,亦系活用典故。

第七首写水路交通之便。诗云:“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一、二句写西蜀东吴盐麻货物交流,赖此水上交通。万斛之舟,偌大之船,其行若风,其速可知。而舟子操舟之技能自寓其中,笔多含蓄。三、四句则写船夫之轻松自若,整日高歌,有时还在风浪中作赌钱之戏。此又杜甫写劳动人民之朴厚举止。

第八首再记楚王宫事,实暗续六首“雨随神女下朝朝”之故事而来。此则写其实景,又从回忆引来。诗云:忆昔成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写自己早时在咸阳看到市场上张卖山水图,那是巫峡在画屏中出现,诗前三句皆写此事。末句点出现在夔州眼见碧峰上之楚宫,将信将疑,诗亦似在缥缈之中。

第九首写夔府古迹诸葛亮祠,诗云:“丞相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首句写祠堂之不可忘,实赞其功业之彪炳也。二句写祠内松柏参天,益显森严肃穆。三句转写蜀中当时战乱引起客愁。四句虽写气候,实为写置身松柏林中,炎天亦觉清凉,暗示干戈当可平复。此诗颇多转折。

末首综述夔州景物,有想象,有实写。诗云:“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首句以东西仙境陪衬,阆风玄圃在蓬壶,在东海上。二句点出高唐居中,天下所无,极写夔州想象之中绝妙仙境。三句转入现实,以夔州究竟怎么样振起全篇。四句即景急收,画面突出,是峡门,是江腹,把夔州城隅拥抱起来,夔州亦更美丽绝伦了。要之,末首总括,呼应前诗非专咏高唐。

《夔州歌十绝句》前二首记形胜,兼入感慨。其三则作开笔,咏古叹今,振起以下四首。四写两山,咏夔州之富。五记江口两地,人烟极盛,气候常春。六写水利、粮产为蜀地第一。七写水路之便,船夫不畏浪险。以上皆实写。其八回忆之辞,写夔州山水如画,其九特记诸葛武侯祠。十首作结,可与海上仙境抗衡。十首诗在体例、语言和内容方面有如夔州民歌《竹枝词》,但每首末两句都对偶成韵,这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又有所创新,是竹枝的别唱。这组诗对后世颇有影响,它开后来以“竹枝词”为题,专写一个地方的风光和民俗的组诗之先。

名家点评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诸作亦自成风调,存之以备一体。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前九首俱截律诗上半,故下二对结,往往有律诗高调。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十首亦《竹枝》词体,自是老境。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开其端。然其吞吐之大,则非语《竹枝》者所敢望也。

近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中巴”一首,记夔州形势也。“赤甲”写夔州之富庶,“东屯”述农田稻米之丰,“蜀麻”说蜀中商业之盛,皆有关国计民生之事,又与但写地方风俗之琐细者不同。

其一

明人胡应麟《诗薮》:少陵不甚工绝句,遍阅其集得二首:“东逾辽水北滹沱,星象风云喜气和。紫气关临天地阔,黄金台贮俊贤多。”“中巴之东有巴山……夔州险过百重关。”颇与太白《明皇幸蜀歌》相类。

明人王嗣奭《杜臆》:第一首写其形势,便堪为夔吐气。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志夔州形胜,与产两章相连。白帝、瞿唐、分承山水,见其为蜀中险要。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第一首,领全势。“高为峡镇”,顶首句,就本地形胜作意;“险过百牢”,顶次句,以他处地险相形。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前二首记形胜,兼入感慨。

其四

明人王嗣奭《杜臆》:“赤甲白盐”,正公初卜居处。沄“闾阎缭绕”,似厌喧阗而再卜居瀼西耳。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卢云:见夔州既庶且富也。吴论:此下七章,散咏夔州景物。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诗可作画。青红层叠,楼榭参差,不嫌山体之孤峻矣。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便是画图,想见二边掩映之妙(“枫林拮树”二句下)。

其五

明人王嗣奭《杜臆》:瀼东、西一万家,知其喧犹不减也。岂复厌之而再徙东屯耶?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春冬花,地气暖……瀼水直流,故地界东、西;江水横流,故地分南、北。吴论:鹤子、凫雏,季夏之景。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下二,比《成都》诗“笋根”、“雉子”一联较胜。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李云:生拗处,自见风流。

其七

明人王嗣奭《杜臆》:可与《滟滪》诗互看。“白昼摊钱”,岂即所谓“横黄金”者耶?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蜀在夔西,吴在夔东,夔峡乃其咽喉。此记商货之走集也。“三老”“摊钱”,写出习水饶财之状。

其九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武侯忠义,千古难忘,见非英雄割据及楚宫高唐可比。松柏阴森,堪散愁而纳凉,亦对树怀人之意。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想“武侯”之神,而“干戈”之“愁”可“破”;承“松柏”之荫,而“云日”之“炎”可“凉”:是分顶格。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李子德云:此等直自作开山手!于三唐绝句,另为一种。

佚名

赏析

贰/

长江滔滔东流至四川奉节:即古代的夔州,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第一峡——瞿塘峡。此诗作于大历初,描绘歌颂了此处的山川形胜。

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马,有中巴、西巴、东巴。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巴”、“东”字在首句重复,前分后合,构成由舒缓转急促的节拍,使人从声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气势。“中巴之东巴东山”,七字皆阴平声,更属创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调,有助于气氛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

次句写江水,“开辟”,极见推敲。因为“自古”只能表达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开辟”这个动词联合结构的词汇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种动感。仿佛夔门的开成是浪打波穿的结果,既形容出自然的伟力,又见出其地势的古老和险要。

前两句从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环境,下两句进而更具体地描绘其山川形胜。“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高峰顶上。这里是公孙述割据称雄之处,也是三国时蜀汉防东吴的要冲,因它守住瞿塘峡品,足资镇压,所以说是“三峡镇”。在湍急的瞿塘峡江心,旧时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没入水中成为暗礁,所以“其间道路古来难”,不可谓不队。“百牢关”在汉中,两岸绝壁相对而立,六十里为断,因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来作比。

下联十四字抓住“高”“险”牲,笔力千钧,把“高江急峡”写得极有气势。两句分承山水,句式对伏,音韵砍截,与散行作结风味全殊。

如果我们用盛唐绝句传统手法作对照,就会发现此诗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传统绝句注重音调的平仄谐调,句格的稳顺;而此诗有意追求拗调,首句全用平声字,给人以奇离突兀之感。二、传统绝句注重风调,追求一唱三叹之音,尾联多取散行,一般“以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发之”(杨仲弘语),构成转合,即使用对结,也多采取流水对;此诗用“的对”作结,类半首律诗,诗意的转折在两联之是,结束的音调戛然而止。三、传统绝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纯写景的不多,而此诗的两联皆分写出山水。纯乎写景,却又并非无情。它通过奇突雄浑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写景之中,读者能感到诗人对祖国奇异山川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佚名

赏析

叁/

中巴之东巴东山:首句点明夔州的位置并突出一个“山”字。到过夔州的人往往惊叹夔州的莽莽群山。从瞿塘起,下接巫山峡,两岸高山奇峰异岭。特别是瞿塘两崖,有如天开巨门,故称夔门。杜甫描写道:“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瞿塘两崖》)诗中说状如天门的两崖,雄奇绝伦,连给太阳推车的羲和看见了都生怕车子翻了跌落下来。清人张问陶在《瞿塘峡》一诗中写道:“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江水开辟流其间:是说自三峡开辟以来,江水就奔流其间。何时开辟?在遥远的古代,
  白帝高为三峡镇(镇,军队重镇):白帝城下临瞿塘天险,有高屋建瓴之势,易守难攻,故为历代军事重镇,如公元221年刘备伐吴,翌年兵败,退守白帝城,吴人不敢西上。
  瞿塘险过百牢关:瞿塘峡又名广溪峡。广溪,是广纳众溪的意思。四川境内的水和陕、甘、云、贵的一部分水注入长江,汇总到狭窄的瞿塘峡。这就是杜甫在《长江二首·其一》中写的“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夔门)”,故瞿塘峡水奔腾万状,如虎啸龙骧,加之峡口巨礁耸立,这就是滟滪。它是长江的“中流砥柱”,巍然而立。因江水湍急,造成回澜千转,惊涛骇浪,所以人称“瞿塘天下险”。(1959年冬,人民政府整治川江航道,采取洞石大爆破的的施工方案,把滟滪消除了。今已成了高峡平湖。)百牢关:《光绪奉节县志》载:“百牢关在县东十五里,魏辛毗云:‘夔州百牢关,兵马不可越。’ ”阎仑舒诗:“百牢关下古夔州。”浦起龙引《唐书》:汉中郡西县(即今陕西勉县)有百牢关;《图经》云:孔明所建,两壁山相对,六十里不断,汉江流其间,乃入金牛益昌路也。杨伦注亦如此。但从杜甫平生经历的地方看,他不曾到过汉中郡西县,也就没有见过那里百牢关的险状;见到夔州的百牢关则是肯定的。诗中的百牢关当是指夔州的百牢关,位置在古夔州城(今下关城)的上边。

佚名

赏析

肆/

杜甫在漂泊西南期间,在巴蜀民歌《竹枝词》、《巴渝曲》等的影响下,曾写了不少民歌体的组诗,如《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夔州歌十绝句》《解闷十二首》等。这些绝句,大都“跌宕奇古,超出诗人蹊径”(李东阳《麓堂诗话》),即在声调上,打破当时已固定的绝句格律常规,多采用民歌或拗体韵律,形成一种波峭奇古跌宕不平的格调和气势;语言上,质朴自然,甚至采用方言俚语入诗,具有一种幽默、乐观、轻爽、流利的风格;结构上,学习古人写杂诗的方法,采用组诗的形式。

《夔州歌十绝句》写于代宗大历元年(766),是作者寓居夔州时的作品。全诗十首,分别描写夔州的山川形势、自然景物、历史古迹及民间习尚等。或述见闻,或抒所感,一首一意,独立成篇。艺术上吸收巴蜀民歌《竹枝词》的特点,开后代作家刘禹锡等以《竹枝词》为题专写一地风光和民俗的组诗之先。

第一首,描写夔州的山川形胜。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首句写山。东汉末年益州牧分巴郡为巴东、巴、巴西三郡。“中巴”,即巴郡,在今四川省南部一带,治所在江州(今四川重庆市)。“巴东”,在今四川省东部一带,治所在永安(今四川奉节县)。“中巴之东巴东山”,是指夔州以东绵延于长江三峡两岸的群山。次句转笔写水。“江水”,指长江。“开辟”,谓自天地开辟以来。两句大笔勾勒,画出一幅长江三峡图:千山万岭,逶迤起伏,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汹涌澎湃的长江,以一泻千里的气势,自古至今,奔流在这万山丛岭之间。这使人联想起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关于三峡的那段著名记载。十四个字不但写出了诗人凭高远眺所见到的景象,写出了全诗开阔高远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对壮丽河山的热爱。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三、四两句分承山水,总写夔州地理形势的险要。“白帝”,即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的白帝山上。秦汉时称为鱼复县,东汉初公孙述因城中白龙井中有白雾升腾,以为白龙献瑞,改名为白帝城。山下是浩浩长江,著名天险瞿塘峡口就在它脚下。城居山巅,下临瞿塘,扼守着东川的大门,高踞于三峡之上,形势十分险要,因而自古以来为兵家所重。末句写瞿塘之险。“瞿塘”,指瞿塘峡。瞿塘峡为三峡之首,其峡口是入蜀的咽喉,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两岸绝壁对峙,故又称夔门。这里众水汇聚,水流尤为汹涌澎湃。杜诗“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瞿塘怀古》),“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之一),是对它最形象的描绘。峡口当中,屹立着巨礁“滟滪堆”,夏天没于水中,冬天则露出水面,高达二十余丈,急流冲激,溅起丈余浪花,行舟至此,常被漩涡卷入,触石而碎,历来被视为川江行舟的天险。“百牢关”,在今陕西省勉县西南,两壁山峰相对,六十里不断,汉水流其间,为当时入蜀要道。“瞿塘险过百牢关”,以百牢关与之对比,有力地衬托出瞿塘的高危险峻,这比正面描绘更具艺术力量。

全诗四句,大笔勾勒出夔州险要的地理形势。一、二两句,先展示诗人凭高远眺所见之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水,两句气势奔放,境界雄阔。“开辟”二字,透露出三峡天险自古而然。三、四两句由远到近,由上到下,描写眼前之景。先写白帝,再写瞿塘,一“高”一“险”,写出了夔州形势的险要。全诗层次井然,而又处处紧扣中心。艺术上,有意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声律与表现手法,构成一种高古雄浑的气势和格调。首句“巴”字“东”字凡两见,并杂以散文化的句式,七字又皆用平声;次句二、四两字皆用仄声,有意造成一种顿挫峭拔的气势,以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佚名

赏析

伍/

杜甫在成都留住了五年,梓州一年,辗转从云安来到夔州。这是杂写风物的夔州歌十绝句中的第一首。杜甫所以南奔,一是由于当时剑南节度使严武已死,自己失去了依傍,加上当地叛乱又起,刀光剑影,一个穷书生回天乏力,只能走为上策。二是听说江东的荆湘一带,鱼美米贱,风景宜人,也想乘兴东游一番。这样,夔州这个水陆码头就很有吸引力了。夔州古属东巴郡,意即大巴山之东。它和中巴、西巴、合称为三巴。

夔州歌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写景状物,清晰如画,不加太多的雕饰。试看“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这两句,除去“开辟”两字用得极具动感,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外,其余均平铺如画,连方位都不差。开头“中巴之东巴东山”一句七字,全是平声,颇不合绝句的格律。其实任何伟大的诗人,都在严守自己的格律,又都在突破自己的格律。杜甫晚年在夔州写的诗如 《秋兴》等,格律是用得很细的。这里所以要这样用,一句话,要准确说明山川形势,不能以词害意。要不然,就不会说杜甫的山水诗是“图经”了。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这两句,就韵味盎然了。一个“镇”字,把白帝城的“高”、“险”、“雄伟”,囊括无遗。“百牢关”,在汉中沔县西南,嵯峨巨石林立,为入蜀要道,相传为诸葛亮所建。杜甫在这里信手拈来,就进一步把白帝城的重要性烘托出来了。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