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路16号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
皋兰路东起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长278米,宽12米。皋兰路原名高乃依路(RueCorneill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诗人高乃依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文安路。1946年改名皋兰路。皋兰路沿路为住宅区,著名住宅有:张学良旧居,还有法国公园(复兴公园),皋兰路16号,为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 皋兰路16号,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协隆洋行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砖混结构,1932-1934年建造)。“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1999年,作了大修,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现为ashanti法国餐厅。 皋兰路16号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皋兰路原名皋兰依路,其16号是东正教的圣尼古拉斯教堂。皋兰路一溜是老式的花园洋房,教堂就在这些老房子之中,被法国梧桐隐约着。
东正教和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同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清康熙十年,也就是 1671年传入中国。上海的东正教会是以俄侨为主体的教会,俄在上海建东正教堂是在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1905年上海建成第一座东正教堂―主显堂(今闸北区河南北路43号,1932年毁于日军炮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大批俄国贵族逃亡来沪。1924年俄罗斯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成立中华正教会,上海为其5个教区之一。 1931年上海教区主教、主显堂堂长升为中国大主教,仍驻节上海。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又在东北、华北驱逐俄侨,使得上海的俄侨迅速增加。1936年统计,上海有俄国侨民16229人,1942年统计为2?郾1万人,东正教堂也随之增加到10所。 1946年中华正教会分裂,圣尼古拉斯等2所教堂归属中国东正教会,圣母大教堂等7所教堂归属俄罗斯正教国外圣公会。俄侨在政治上也出现分化。1947年苏联政府把本国的侨民撤回。1948年在上海的苏籍侨民有1万多人,无国籍的俄侨9000多人。 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结束,联合国难民组织将部分无国籍的俄侨撤至菲律宾。新中国成立初上海的俄国侨民已不足2000人。 1951年上海的东正教教徒不足1000人,其中中国教徒45人。 1956年根据中苏两国议定书规定,上海东正教与俄罗斯东正教和莫斯科大主教不再有隶属关系。后来教徒不断减少,1965年中外教徒只有18人,宗教活动停止。20世纪90年代初起,教堂被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租用。1994年教堂被大修一新,同年3月18日,皋兰路东正教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1932年,俄侨格列博夫中将为了纪念已故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向上海各国外侨宣传东正教,募捐10万银元筹建圣尼古拉斯教堂,在皋兰依路租地建造。这是上海俄侨自建的第一座教堂,由俄侨著名建筑师亚?伊?亚龙设计(历史建筑标志铭牌上说由协隆洋行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同年12月 18日举行奠基仪式,参加仪式的有格列博夫中将、季捷里赫中将、谢尔巴科夫少将、博尔德济洛夫斯基少将、加夫纳少将、亚龙上校等原沙俄将领,驻沪英国远征军司令、美国驻沪海军司令、驻沪各国领事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代表也参加了奠基仪式。1934年初建成,3月31日,教堂举行落成祝圣仪式。
教堂是座拜占庭式的建筑,教堂平面呈十字形布局。正面向西,集中式正方形平面,上置洋葱头形穹窿顶,为典型俄罗斯古典风格。大堂内装饰富丽堂皇,镶嵌着一块用俄文、英文和法文刻的教堂名大理石碑,有9个金色的圆顶与十字架。教堂内部陈设讲究,墙面由彩色瓷砖砌成,四壁及拱顶均饰有圣像。临街的窗子用五彩玻璃镶嵌。教堂可容纳400~ 500名教徒同时祈祷。今教堂建筑东临朱玉蕾私立口腔诊所,西近思南路幼儿园和白领酒吧。
-----特色志 >>俄罗斯风格的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皋兰路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