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点2.22 | 特级教师教你“过年”怎样描写最出彩!

文章/张凤祥

“金风送喜来,紫荆花已开,二月大地春雷锣鼓敲起来……恭喜恭喜中国年,五谷丰登笑开颜……”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就知道,年到了!

你知道年是什么味道的吗?年的味道怪怪的,让我品一品再给你细细道来。

年,是欢乐的,是喜庆的,是和睦的。年,对于我来说是甜到心头的。

屋外二月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树枝,干枯的树枝上挂着几片摇摇欲坠的枯黄的树叶;风也毫不留情地刮过人们的脸庞,可人们洋溢着幸福欢笑的脸颊,火辣辣的,成群的男孩按动着打火机,从里面一下子窜出火红跳动的火苗,红光映在人们的脸上,笑容更加甜蜜。

“噼里啪啦”鞭炮声清澈的在耳边回荡,绽开的不仅是绚烂的烟花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花。

一大家子人围坐在圆桌周围,汤圆、饺子、抄手、面条……还有色香味俱全的各色中国菜:香肠、腊肉、夫妻肺片、京酱肉丝、鱼香茄子、麻婆豆腐、春卷……旁边的电视中正在播放着喜气洋洋的春晚,而围坐在桌子边的人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香菇炖鸡汤美美地品尝,一口接一口,浓香四溢,安抚了每一个人一年以来疲惫的心。

这种感觉只有在过年才感受的到,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年的味道是甜的。

年的味道是辣的,贴倒“福”、对联、门神、窗花;挂灯笼、中国结、红辣椒;放鞭炮、舞龙;还有“领红包”!……一片红色映入眼帘,过年就要喜庆,就要热闹,就要红火。中国年让你在冬天丝毫感觉不到寒冷,只有火辣。

年的味道是酸的,每天清晨我会一边吃饭,一边听广播。“儿子长大了,一年到头就回一次家,人是回来了,可是留的住人却留不住心。”这是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父母老了,儿子大了,好不容易回了家,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如同开心果一样逗父母开心、帮父母做事。只是一味地玩着手机看看电视,对于父母的嘘寒问暖也爱理不理。这个年,父母盼回来了深爱的儿子,可儿子的心却早已停留在了别处。父母的心是酸的,年的味道也是酸的。

年的味道是苦的,过年时是小偷、骗子、火灾肆虐的高峰期。努力了一年的积蓄被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盗贼偷走,被油嘴滑舌的骗子诓骗,甚至被一把无情的大火吞噬……妻离子散、亲人离别,就在这普天同庆之时,事故给予人的打击是空前悲惨凄凉的。这个年是苦的。

年的味道不是能一语道破的。各自有各自的区别,酸甜苦辣一应俱全,就像一台鲜活的戏剧又或一支谱写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歌曲,要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感受。

【评点君评点】

作者非常聪明,文章写的也十分漂亮。作者以“年味”为主题展开思路,以酸甜苦辣为行文思路,或者说搭建文章的结构,然后分别围绕其中的一种滋味进行有细节的叙述,彰显出作者十分不错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尤其在描写欢乐的年、喜庆的年之时,作者的观察力体现的很充分:对二月的寒风、干枯的树枝、枯黄的树叶、人们的脸庞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并将它们连缀成文,而不是孤立的。对成群男孩“噼里啪啦”放鞭炮的情形融入了自己的看法——绚烂的烟花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花!还写出了一家人吃年夜饭、庆欢乐年的场景。

在酸甜苦辣的年味中,作者最先写、文字量最大的还是“甜”,一来这是事实,二来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倾向。作者对酸和苦的描写也颇为精妙,让我对作者观察力、理解力十分佩服。随着孩子的长大,小时候的年味在消解,长大的孩子也因沉溺智能手机而消解父母对年味的感受,令人无奈苦笑;苦涩的年也是如此,不再赘述。

难能可贵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总结,而是突出表现出作者对年味的更高理解——超越了酸甜苦辣本身,并启示人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主题的升华,从而让文章的立意更深刻。

在欣赏作文的同时,我们要向作者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这就是从点到面的思维方式。

你看,如果我们以数学的思维感受一下:“年味”是一个点,衍生出酸甜苦辣四个点,最终作者又超越这四个点,演变成N个点——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对年味的感受。

文章的重点就变成如何处理酸甜苦辣这四个点。作者将它们一分为二,以“甜”为重点进行面的拓展,从二月寒风吹拂枯枝的环境写起,到每个家庭在年夜饭中的笑脸、美食,就完成了对甜这个滋味的刻画。其它的也是如此,从而让文章从点快速发展到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