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浪不动了

作者丨李晶

全文共 3593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

《乘风破浪的姐姐》自开播以来,热度居高不下,与同期热播剧《三十而已》一样,《乘风破浪的姐姐》(后文简称《浪姐》)从多个角度展现30+女性魅力,切中大众痛点。

宁静、阿朵、袁咏琳第一次公演的《兰花草》,没有太多复杂化舞蹈编排,充满力量感的吟唱就足以让人落泪。词作者将原本脍炙人口的歌词,改成30+女性坚韧、洒脱,经过磨砺的另一番景象,“我朝山中去,带着兰花草。山间风雨大,悬崖亦开花。不愿居暖房,迎风晒月光。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亦代表节目内核,30+女性在哪儿都能绽放光彩。

《兰花草》舞台

年龄层从30跨越到50+的姐姐们,在舞台上青涩、笨拙的模样,成了《浪姐》不同于传统流水线女团选秀的地方。

但赛程过半,原本热度颇高的《浪姐》似乎逐渐风平浪静。

据艺恩数据显示,《浪姐》正片单期播放量有所下滑,但播放量稳定在2亿以上;加更版播放量则持续走低,目前播放量稳定在1亿。豆瓣评分已由开分8.5分下降至8.1分,口碑明显有下滑趋势,最终能否保持在8分以上,目前无法给出明确定论。

01 ////

赛制:现场投票与观众所想差异大,参与感变低

目前《浪姐》已经进入到第四次公演,却早已被同样是30+女性热播剧《三十而已》抢去风头。

《浪姐》公演排名会产生全员晋级的安全团,危险团中现场观众喜爱度排名最低的几位姐姐将会离开。

淘汰名单,则完全是“观众喜爱度”决定。“观众喜爱度”由每次公演现场500名浪花,投票选出三位喜欢的姐姐,由高到低进行排名。

第一、二次公演时,节目尚未播出,现场观众会倾向于将票投给自己听过名字或者熟悉的人,而不太被认识的姐姐们不论表现如何,终将止步于此。等节目正式播出,观众发现诸如阿朵、丁当这类实力唱将,早已被淘汰,产生“意难平”。

第一次公演观众喜爱度个人排名

不是表现不好,只是不认识。不被熟知却有实力的人,一轮游,无形中扼杀了更多姐姐们被看到的可能性。

剩下的人里,同样有着观众眼中所谓的“不公”。

张含韵第一次公演观众喜爱度排名垫底,节目里表现并不特别突出的万茜,次次稳居前三。一时之间,诸如万茜是“皇族”,买数据,票数作假质疑出现。

7月29日,万茜经纪人否认万茜买营销立人设买数据等争议。但观众并不买账,翻看《浪姐》豆瓣专组,前几个帖子仍在声讨万茜被内定,节目组捧“皇族”。

决定姐姐们去留,纯靠现场投票。而现场投票,与看节目的观众心中所想差异巨大,几期下来观众丧失参与感。

参照传统101系选秀,投票环节最易激起粉丝掰头欲望,为了不让自己pick的选手被淘汰,粉丝们买奶票、买水,疯狂打投,这种方式无形之中也在为节目固粉,粉丝们为了让选手留到最后,会持续关注。

《创造101》多平台点赞通道累计点赞数

而《浪姐》这类综艺不需要粉丝参与,仅靠现场观众投票,看热闹的路人们只能佛系看戏。看戏者,远不如参与其中的用户粘性强。

场外观众唯一能参与的复活投票环节,又因许飞票数榜涨幅太快引热议,进入新一轮“不公”谩骂。

节目最开始按照vocal、dance、x(即无限可能)模式进行分组,姐姐们根据擅长能力及导师建议,选择所在领域。

到正式比赛领域区分成摆设,所有人混在一起作战。从赛制上来说,其实早已经陷入传统工业化女团选拔怪圈。

02 ////

选歌:快歌炸舞台,慢歌被淘汰

如果说歌唱类节目是看歌手飙高音,选秀类节目最抓人的则是舞台炸不炸,而快歌明显比慢歌占优势。

第二次公演,张雨绮团获得第一,《管他什么音乐》唱跳胜在够燃,能快速调动现场气氛,但从演唱上来看明显处于弱势。乐评人耳帝评价其为“集合了燃力、激情、难听与微妙的喜感为一体的表演”,因第一个出场获得433的最高分。

宁静组的《Flow》将电音与摇滚结合,感染力与实力俱佳,排名第二。丁当组《仰世而来》纯vocal演唱,世界风与民族元搭配,演唱娓娓道来。虽不算惊喜,但好听,却排名垫底。足以见得,想获得现场观众好感,选快歌是大势所趋。
快歌的优势,在第三次公演中表现更明显。
三公曲目为:《人美路子野》《gentlewoman》《彩虹节拍》《花样年华》,除了《花样年华》其它三首均为唱跳舞曲。在歌曲选择上,经过前两次公演锤炼的姐姐们,早已深谙快歌才能赢的道理。
组队环节,就出现《花样年华》没人选状况,除了主动选择的吴昕,郑希怡、张萌、黄圣依均属于被剩下而被迫加入。
黄圣依说从上次《女孩与四重奏》发现,观众喜欢热闹快歌,《花样年华》与《女孩与四重奏》在风格上类似,富有创意却不够炸的舞台表演,吃力不讨好。
艰难成团后,《花样年华》组要求改歌,想更燃更炸,给观众更多冲击力,提出“互动是吃香的”这样的概念,因为她们觉得如果维持歌曲原状,肯定会输。
而音乐总监赵兆却认为,这样的表演是高级的,极具观赏性与艺术性。但高级在胜负欲极强的姐姐眼里,会“死”得很惨。
“我们这是比赛”、“来节目是想跳女团舞就跳炸的”、“不想拿分数最低”,30+“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逐渐被规则牵着走。
孟佳组选择服从,最终投票结果却再一次证明,在《浪姐》里,舞蹈编排多又炸的快歌才能赢。
第三次公演舞台排名
第一次公演,燃炸的歌观众会觉得姐姐们活力四射。接连几次,全是劲歌热舞,舞台越来越有花样,舞蹈越来越有难度,形式越来越复杂,表演也越来越成熟,但反而看得越来越没意思。
尽管选歌与主题也有30+的成分,表演也不乏个人炸点与亮点,但是大方向上还是工业女团的标准,失去特色,环节永远是组团、选歌、排练、表演、打分、淘汰,观众难免审美疲劳。
03 ////

内核:与初衷相悖,最终走向工业化女团选秀

如果说赛制、选歌只是形式上的东西,那么让《浪姐》逐渐风平浪静的本质是节目走向与初衷相悖。
《浪姐》能如此火爆,是因为它主打30+女性展现魅力,不囿于被传统定义。48岁的宁静,50岁的钟丽缇,52岁的伊能静,体力跟不上年轻人,仍旧挑战自我。跳舞练到体力透支吃速效救心丸的宁静,为了完成表演一刻不停,明知道有难度,却选择舞蹈动作最多的《人美路子野》。
从姐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每个年龄段的可能性,没有接触过唱跳的笨拙、青涩,第一次组团出道,感受到台下观众支持时内心的窃喜与波动,这些都是传统选秀中所没有的。
通过节目,了解金晨并不是如传闻中蹭热度恋爱脑体质,性格讨喜直爽;一哭就要被骂上热搜的吴昕,并不是《快本》镶边小透明,她在《用尽我的一切奔向你》里用亲身经历写的rap词,自信大胆充满力量。
就连前几期被观众声讨的”后妈三人组”张萌、黄圣依、伊能静,也渐渐在节目中展现善良、可爱的一面。
《浪姐》可贵之处在于,展现了更多可能性与惊喜,而且能肉眼可见姐姐们的改变与成长,她们不会被规则制约。
宁静的存在,就像是一个主心骨,会发现每个姐姐身上的优点,发自内心夸郁可唯、郑希怡、王丽坤,鼓励她们去做想做的事情。她自身,也会发出“我变了”的感叹。
在个人solo加分环节,张雨绮主动让喜爱度排名不佳的张含韵挑战非洲舞。不是没有更好的人选,只是张含韵更需要这个机会,再不被大家看到,可能就止步舞台。
这也是30+女性们身上特有的魅力,包容、善良、敢打破规则。传统选秀里,大众审美标准是“白幼瘦”,选出来的女团就如工业化产物,以一种固有的女性凝视目光来看待女性。
正如上野千鹤子在《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中所写,生存在厌女文化根深蒂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被浸染,男男女女或多或少都会厌女。男性的轻蔑女性,女性的自我厌恶,让女性始终处在被凝视的状态。
转化到这里,即为大家传统定义的选秀女团,标准就是唱跳、rap、有互动,又燃又炸。《浪姐》内核在于,30+女性打破规则,不屑于被传统定义,渴望用新的角度而不是被凝视的角度,来面对社会大众。
可惜,乘风破浪开始没多久,就要趋于风平浪静了。本以为百花齐放,30+姐姐各自释放魅力,还是被赛制束缚,一如既往成了被凝视、被限制、被束缚的对象,没办法坚持自我。
节目组的淘汰机制,无处不在彰显——选秀就应该蹦蹦跳跳,要迎合观众喜好。可是,单凭唱跳定胜负,观众为什么要去看成熟的姐姐们,而不去看更有活力20+年轻女孩呢?
可以说,赛制抹杀了个性,让百花齐飞成了重复单一。口口声声展现女性魅力,渐趋于流水线生产。不能怪姐姐们被赛制追着跑,毕竟只有留下才有机会展现更多可能性。原先敢于突破,打破规则的勇气慢慢被磨平。
第一期节目,杜华给丁当打低分,说她唱得太好不适合女团,原因是会显得其他人唱得不好。丁当在微博开撕杜华,求生欲旺盛的节目组打出“仅代表杜华女士个人女团标准”十几个大字。
显然,网友们不满杜华用18岁女团标准定义姐姐们,才选择开骂。可赛程过半,难道节目组不是同样在用传统的女团标准定义?潜移默化中让原本能展现个性的姐姐们,也出现趋同心理。
唱跳燃炸,是为了“秀”。花哨背后,本真渐失。
《浪姐》终是资本的产物,打出口号、制造噱头,赢得流量的同时,采取最保险的方式走向传统选秀,至于有没有打破规则,从高开低走就能看出,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弃了《浪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