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随笔】张庆《泣血“清明”》

阅读悦读丨张庆《中秋的味道》(散文诗)

文/张庆

【作者简介】张庆,三台县作协副主席,作品有影视剧本《郪国轶事》《大潮龙蛇》《衣食父母(合作)》《梦断元丰》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记得三十七年前在大学课堂,先后听老师讲授古文学“晋公子重耳”篇,和唐人杜牧《清明》诗时,对“寒食节”的来历和“清明”节的祭祀之礼,实在是没有兴趣,不仅对史对诗,心不在焉,还主观认为:忠君大功之臣介之推,宁可被烧死也不出山做官,纯粹是愚不可及,而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更是恩将仇报,残忍烧死救命忠臣母子,却轻描淡写以一“节”之立,推卸杀人罪责,君臣之矫情,真是到了可笑可恨的地步。而把杜牧的《清明》绝妙好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煞有介事地改为宋词小令格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或有另类断句方式),更是吃了饭没事干,纯粹是在玩文字游戏,戏弄先辈,作贱唐诗。因而,并不把“清明节”放在心上,对家父家母要求此节之前,必须随长辈翻山越岭,前去祖坟燃香祭奠一事心有不快,总是设法推辞。

其后,随着年龄、阅历、亲情的增长,老父老母的渐衰,以及已为人父的触动,心中生出许多感慨,叹着自己也将老去,痛悟着去询问“清明”“寒食”的由来和内涵,方悔:少年不知情,忠孝不挂心,读书不崇(尊崇)化(教化、领悟),枉作世间人。于是,搬出故籍,追寻典故,方知“寒食”“清明”两节,并非古人矫情,而是中华民族人伦忠孝之国粹,实在是为人者的必尊之礼,并对“清明”一词,有了更透彻的领悟。

史载:春秋战国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基,设计毒杀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避大祸,弃家流亡山野,困饿屈辱难当。而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受不了流亡,追杀,和饥饿的折磨,又先后离他而去,只剩下介子推等少数几个忠心之臣,拼命死护着他。有一次,重耳饿晕,命悬一线,介子推为了救主,不惜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登基当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对流亡时拼命追随他的臣子大加封赏,独独忘了介子推。有臣子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入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却抗命不从,拒不入朝。晋文公只好亲自登门恭请,那知闻讯的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亲自带领御林军,围住绵山拉网般搜寻,却怎么也不见介子推母子身影。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唯留一面,逼介子推自己走出来。晋文公无奈,只得下令烧山。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烧得绵山一片焦土,也不见介之推下山。君臣上山一看,那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早已经成了黑炭。晋文公后悔不迭,抚尸痛哭,下令厚葬母子。取尸时,却发现介子推用脊梁堵着的柳树干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袋中,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修建祭祀介子推母子的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人民,在每年的这一天,严禁用火,只吃寒食,以示追悔和悼念。

回到宫中,晋文公把介子推的血书昼夜呈放在案前枕边,不仅以示对介子推感恩哀悼,更是当作治国座右铭,随时念叨着“清”和“明”,以此作为其勤政廉明,励精图治的准则,使晋国元气大复,万民拥戴,列国尊崇。晋文公感悟不尽,于是在第二年寒食节这一天,亲率群臣,素服徒步登介山祭奠介子推,却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叶满枝,生机盎然。晋文公百感交集,口吟血诗,当即下令,将寒食节更名为“清明节”。其后,不仅晋国万民尊崇,由悼祭兴国富民之明君忠臣,推崇演化为对给予后人生命的祖先们的感恩祭祀大礼,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地,迅速传人列国友邦,演化为对祖先的共祭大节,一举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祀大仪。

好一个“泣血清明”!好一个“泣血”祖祭!

是忠洁之臣介子推,以其母其己的“血肉之躯”,警醒了晋国国君晋文公,是介子推的“泣血之诗”,成就了晋文公的“清明”之治,方使晋国“励精图治”“列国尊崇”,最终成全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试问苍天,这种不惜以火焚自己,用生命为君王开启“清明圣治”之道,为国家人民奠定国强民富之基的典型,普天之下,长河之中,有谁可例?翻遍史典,唯介子推也!

或许,出于血肉之躯,人性之本,并非金石草木的介子推和其孱弱老母,会在大火初燃之时反悔,会在火海包围之时悲嚎,会在火焚之中泣血,会在成炭之前魂怨……然而,他没有!那撕心裂肺的烧灼,刀剜箭穿的巨痛,肉焦、血干、骨碎、踡缩时最后一息的挣扎,全然没有让他低头、理怨,他坚信上天赋予他生命,就是让他为国为民而生,而死,因而无所畏惧,撕下衣襟,醮血为书,以死谏君,要让天下众生以他的“泣血”之躯,换来君王的清明政治,换来苍生的富乐康宁。好一个介子推,你是中华民族“泣血清明”的魂!

有人说晋文公重耳不值得赞扬,这话大错特错。火烧绵山,他的本意并不在置介子推母子于死地,但他的本质是明君,如果他不贤不明,死一个无足轻重的臣子,并不影响他的君王之位,但他痛心疾首之后,不仅知错即改,铭记介子推“清明”治政的“泣血”警谏,而且下令立“寒食”为节,再以“清明”规制为全国悼仪大节,警己以警天下,使介子推的死,真真切切地升华到了国家层面,民族层面,介子推九泉之下含笑暝目,这难道还不够吗?改朝换代,疯狂杀戮,白骨遍野,血流成河,岂止一个介子推?再其后,清明祭节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祖”大仪大节,它始于介子推的“泣血”,成于晋文公的“清明”,延衍于中华历代君臣民众企盼的“清明”之治,传承于中华民族血脉骨子里的“祭祖颂恩”之节,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正是在这“清明”一节之中,得到那任何说教都无法达到的人文道德高度,这难道还不够吗?如果要下结论,我以为,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屹立在世界东方,“绵山泣血”,“清明立节”功彪千秋,介子推没有白死,晋文公功不可没!

在民间,“泣血清明”被称之为“鬼节”,大多只识其为“祭祖颂恩”之节,而身体力行,这当是知恩厚道之众,其德其行应被赞许。但却有某些低质者,低俗称其是“说人话骗鬼”之节,轻而不屑,知而不敬、不为,从生治和阴阳实境看,这也并无过错,但错在他们历史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太低,因而派生出道德品质方方面面的问题。抑或也因为他们还寄生在世,太无忧无虑自以为是,对祖上、父母们的“泣血”孕育,“泣血”生产,“泣血”抚养之恩遗忘殆尽,更不屑对自己的后代言传身教而己。但智者们应知,百善孝为天,以清明节为载体,孝颂先人之恩,教嘱后人传承,你做到了吗?为人清白善行,以清明节为载体,告诫世人行善积德,人和家兴,利人利己,坏事莫为,你做到了吗?为官清正廉洁,以清明节为载体,警示从政者洁身自好,正己正人,天不藏奸,因果必报,你做到了吗?如果你没做到,请你再去读读历史,认真领悟介子推“泣血清明”,晋文公“立节清明”的深刻含义吧。

当今天下,中华盛世。党和国家拨乱反正,再立法明确承续“清明”为国家传统节日,其中深蕴的中华历史、文化、政治、道德涵意可想而知,但介子推以身“泣血”,而盼国之“清明”,君之“清明”,臣之“清明”,民之“清明”的夙愿,我们是否全做到了呢?“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中华之国,能在“清明”之中传承,在“清明”之中奋进,在“清明”之中强盛,并永远雄立于世界之巅!

善读史者,了于目,叹其事,仅为外表,悟于心,得其道,方识内蕴。于是私下以为,“清明节”之由来和命名,并非只是一个书面所述“春分后十五日,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为春之耕种的大好时节”的天文地理“节气”,而是以气候之“此节”,推之于人性道德、国家政治之“彼节”。因为在二十四节气中,其它二十三个节气之名称,皆专为气候物像而置,唯有“清明”一词,独具人文特色,其深刻内蕴,就凭中华民族祖先的命题和中华文明的传承这一条,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弄清了“清明节”的表意和内涵,不仅发自内心地为它鼓掌,为它流泪,牢记它,尊崇它。而且,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地携着妻儿,去到祖先们的墓地,虔诚地燃香祭拜,再讲着古人的典故,把“清明”的内蕴,传递给下一代,不但让他们能记住自然节气的“清明”,记牢介子推为国为民的泣血献身的壮举,牢记晋文公立节祭忠、治政的“清明”,以及祀谢先祖养育恩德的“清明”,更需谨守住自我人性和做人做事的“清明”。

感慨多多,些墨以记。愿全天下中国人,牢记古人的“泣血焚身”“泣血立节”的良苦用心,牢记祖先们“泣血生养”之恩,崇“清明”,祭“清明”,守“清明”,身体力行,使“清明”节这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明大仪,世代相传,血脉永承。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