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在南京的深坑造了一家设计酒店,消失于自然
从2017年启动,至今年10月正式开幕,云夕博物纪作为建筑师张雷主持设计的设计酒店,坐落于南京紫金山东麓的汤山区域。这座建在废弃采石宕口的设计酒店经3条空间轴线,消失于自然。跟着DECO为你带来的云夕博物纪独家探秘,去现场看看吧!
在南京的汤山,一个以温泉和古猿人闻名的片区里,有一座于废弃的采石宕口建起的设计酒店正悄悄开放。它便是由知名建筑师张雷主持设计的云夕博物纪,同时也是云夕酒店品牌创立5年来的第5个作品。
从南京出发,经过近一小时车程进入汤山。驱车于山间蜿蜒而上,在一片开阔的平台处停下之后,云夕博物纪赫然出现在眼前。清水混凝土立面切出的十字开口,迎面树立了一种仪式感。窄长的入口甬道两旁,由汤山温泉化成的水幕淙淙流下,穿行而过,像是走进了一个神秘的洞穴。
进入前厅,台阶上的灯板散着紫光;四周嵌入的灯管又布着大片蓝光,两种光效交织在一起,不由地让人联想到James Turrell创造的光的空间。前厅化作了光的容器,奇幻而浪漫。抬头而望,通高挑空的圆顶上可见自然天光和棕绳编织的五彩天幕。
沿阶梯而上至酒店大堂,眼前转而又是一片豁然开朗。接待处的背景墙上摆放着30个张雷工作室的知名项目的建筑模型,而另一侧墙面上,则是云夕创始人小熊“时间的痕迹”的续篇。
作为云夕酒店品牌的标志,这里几乎角角落落都遍布着小熊的形象。
云夕博物纪的建筑空间在向四周铺展的过程当中,经历了三次消失的过程,消往山谷、天空和绵延的群山。二楼的泳池骤然消于山野,呈对称分布的石头房在道路尽头的冥想空间陡然折向天空,观景平台倏地一下融于绿野,建筑与自然浑于一体。
建筑面对自然的第一次消失,是东西轴线穿过无边泳池消失在浓郁的山林深处。从大堂往深处径直走去,集合了设计图书馆和Lava Lab生活美学商店的圆厅美学图书馆,这一核心区域的设立也与云夕博物纪作为一家设计酒店的属性相呼应。
沿美学图书馆一旁的弧形楼梯迂行而达二层之后,从东到西的布局依次是花园、多功能分享空间和无边泳池。
建筑第二次消失于自然,发生在南北轴线尽头,于冥想空间折向天空。从美学图书馆向南,南北轴线的两侧是呈对称式布局的石头房别墅客房区。20栋用采矿宕口废弃石块砌筑的石头房安静地排列在轴线两侧,与山谷相应,时空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交汇。
轴线的终端是白色混凝土圆筒状的冥想空间。强烈的水平轴线在这里折向天空,遁入苍穹,放飞天外。
第三次建筑消失于VIP定制别墅观景平台尽头。云夕博物纪的第三条轴线在联排和家庭别墅之间一直向西,穿过山景别墅,在最西侧VIP定制别墅之间放大为观景平台,朝向自然,建筑消失在远处夕阳下延绵的群山。
作为一处新落成的地标性建筑,张雷以独到的观点重新定义了设计酒店:它应该包括导览图,将酒店用品、软装等细节考虑在内的设计全局观,以及定期开展与设计美学相关的展览和分享活动。
张雷坦言,汤山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汤山猿人的所在地,大地史和⼈类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因此,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来自如何结合汤⼭在地性的⽂脉,但他们找到了能够表达汤⼭在地性的要素。
酒店建筑外立面运用了分别出自采⽯宕⼝和汤山采石场的⽯头和白水泥,同时,整体空间通过3条轴线建立了建筑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入口处的沉浸式美学空间开始,云夕博物纪还设置了11个空间节点。张雷用这种巧妙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把建筑的美及其与空间的关联性表达了出来。
在张雷看来,设计酒店首先应该有一个导览图,告诉体验这样的沉浸式设计美学空间是如何构思的,而他们又将如何在这里展开一段建筑空间之旅。
“我希望能用这个项目体现从包豪斯开始的total design(整体设计)的理念,以建筑为中心,把设计拓展到其他门类,最后再把它们统合成一个整体。”这种全局观打破了将设计局限在建筑室内外和景观的框架内的看法,反而将它延展到酒店⽤品、软装等各方面的细节。云夕博物纪的客房中便有许多利用水泥、杜邦纸和竹木等天然材质制造的环保用品。
客房内的吊灯,由天然竹木材料制成。
除此之外,这里还提供定制平面图餐垫、3d打印模型装饰画、背景台模型墙等售卖设计定制客用品的服务。这进一步定义了云夕博物纪作为精品设计酒店回归自然的可持续价值观和沉浸式空间美学细节。
作为一家设计酒店必不可少的一点是,它需要定期开展一些与设计美学相关的展览和分享活动。云夕博物纪设有常态化的设计主题展、不定期邀请嘉宾参加的论坛和分享会、以及定制化的云夕设计游学活动。
Q:云夕博物纪的项⽬⾥有没有您⼀以贯之的设计⻛格?
A:我们设计项⽬的形象简单又强烈,同时在实践中非常重视在地性材料的使⽤和当代美学空间的表达方式。运⽤丰富的在地性材料⽀撑整个简单的外在形态,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即“简单的复杂性,熟悉的陌⽣感。”
Q:这个项目最终呈现的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差距吗?
A:我们的很多设计项⽬都有⼀个特点,就是建成以后会⽐效果图更好看,在这个项⽬⾥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处的前厅,我们做了⼀个非常浪漫的光的空间。因为这⾥是汤⼭猿⼈遗址,它是⼀个神秘的存在。希望借神秘入口,把浪漫洞⽳的意象表达出来。
同时,也有⼀些地⽅的实施效果⽐刚开始预想的更好。⽐如,最初我们的考虑是从设计、空间和材料表达在地性的内容。“建筑也是美术馆,同时也是博物馆。”这个项⽬是汤⼭直⽴⼈遗址公园的配套项⽬,距它300⽶就有⼀个汤⼭直⽴⼈博物馆,建筑在这两者之间牵起了内在的联系。
但也有⼀些让⼈感到遗憾的地方,比如在材料方面,我们运⽤了⼤量的⽩⽔泥,⽩⽔泥在室外⼤规模使⽤的案例在中国比较少。所以,有⼀些施⼯的精确度和精致感不如预期的那么好。
Q:作为建筑设计师,您对材料怎么理解?
A:没有材料,就没有建筑。空间都是由物质性的材料构成。第⼆个就是光。它们两个加起来,合成整体的建筑空间。
我们⼗分关注使⽤在地的、传统的、具有⼯匠精神的要素。前不久,云夕在松阳做了Mo+共享度假空间。它的建筑外表⾯就是⽤当地妇女编织的棕绳而做。另外,对光的使⽤也是在很多项⽬里判定如何选择材料的重要标准。当需要光以出⼈意料的⽅式进⼊室内空间的时候,我们会选择⽐较纯净的材料,比如玻璃。
Q:您对建筑空间成与败的评价是否有什么标准?
A:有,我内心的标准只有三点,主要看气质,关键有特点,成败在细节。做建筑是非常复杂的,比如你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需求,不断地对原先的规划进行调整,它需要非常综合的能力解决问题。
Q:建筑设计师这个角色,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A:意味着将日常的经验和感悟,用富有仪式感的方式塑造场所精神,同时我认为这也是建筑师面临的挑战。设计看起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框架。透过这个框架,体验者能够看到更好的世界。
我是一个理性的人,这种性格塑造了我做事的方式和对待建筑的方式:理性的极致就是浪漫。理性的力量,比那些风花雪月的、暂时的网红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在跟我们游览了云夕博物纪之后,你对设计酒店有什么新的想法吗?你喜欢这样的设计理念吗?欢迎下方留言和DECO分享你的故事!我们将选出留言最精彩的1位送上好礼哦~
监制 丨Sugar
插画 | Yunn
新媒体编辑 | Angie 助理 | Vivi
部分图片提供 | 云夕博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