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 │ 第2063期

陈秋明

广东普宁人,1946年出生。

广州市海珠博物馆、邓世昌纪念馆原副馆长,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市书法协会副会长、广州日报书画院顾问、广州市文联诗书画院副院长、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铁笔写风流

—— 著名书法家陈秋明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书品如人品。白纸黑字方寸间,在每一笔每一划有意无意的描画中构建起自己的轮廓、形象、气质;透晰着做人的品行、德行、思想和灵魂;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与人格;评估着技法与学养的高低;宣泄和外露着肚里的墨水和文化底蕴,当众出示自己的隐私,或暗示或标示出心术的正邪。总之,偶然是必然的存在方式,一挥而就的过程虽无言语,但书法中的骨、肉、血、神、气均跃然纸上,一切于观者眼前暴露无遗,难以掩饰,故品书如品人。

如此,别出心裁,用与正途书评相悖的方式来品鉴书品或人品,就会让各类型的书法家的“技与道”无所遁形,无法变脸,看似残酷,却恰恰让人对人品书品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

我认为,这样做将产生别样的文化意义。以往不少评论家或研究学者,千口一腔,千人一面,赞词一致,评语一律,少有己见。在书品上,书家们往往是侥以应付,不求甚解,人云亦云,尽管当中不乏故弄玄虚的书评大作,但终究属于应景之类,虽艰涩深奥,但不知所云,学术指认不确切。对此,我提出一个在“品书品人”方面可操性强的笔迹学研究方法,在书法研究中不随时俗,另起炉灶,相信同样能产生异曲同工之妙。

说实在的,本篇拙文的出笼,主要框架的形成是由于我鉴定书画的专业使然,试图用专业术语阐明治学态度及见解的另类。

艺术涵养人性,书品如人品。我认为书法家陈秋明之所以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书法大家,尤其行书、行草已逐渐在岭南书坛为人所识而首推一指,并使爱其书风求其书法者日盛。在此期间为其写书评非锦上添花,但思虑再三,觉得采用“儒雅为人,真情铸笔”为题,较为突出书家的修为和个性,更贴切地还原一个真实的书家面目,这对于书法史著录来说,善莫大焉。

儒雅之称谓,作为形容陈秋明的为人处事是再合适不过了,待人接物,为人笃实,温文尔雅,大度盈怀。就拿谦虚来说,书家陈秋明无论是发言,打招呼,还是照相,均谦让有礼,与人无争,这体现出其为人清和、灵淡、雅正的作风。同时,身为书法界之翘楚的他平常行事方式却低调得令人肃然起敬,时常念及且为挂怀。

铸笔用真情,善书者必善养,先养德而后养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腹有诗书气自华”。半个世纪以来,书家陈秋明手里的笔多已成秃管,堆成山丘。只因他深知,传统书法如绝壁,处处是畏途,在你向上攀登途中,过去自己创造的制高点,而今却在自己脚下,就算穷毕生精力,也难达其顶峰,惟有孤灯伴夜,晨操暮练,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并怀着虔诚与敬畏之心,反复揣摩,遍临诸帖,研摹众碑,“学、练、悟、化”,才能精研四体,熟谙八法,从而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领悟,见精识深,高屋建瓴。

细品秋明兄的书法,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儒雅中不激不励,敦厚和谐,字字见真情。在他用真情之火熔铸出来的如椽之笔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气韵极为开明,不见有丝毫的浮云障目之结,亦无放旷芜杂的犹疑,处处透出思致澄明,律动朗畅,冲和淡然,抚今怀古之灵动情思。

我认为秋明兄儒雅为人的本色也是其书行草的艺术特色,达到了一般书家难以炼成的才气与激情,实力与学识,人品与书品皆臻的赏心悦目境界,幻化出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形成自己突出的个人风格,逐步影响到一大批后学以及同道,进而影响一代书风。

我记得有一句醍醐灌顶的名言:“说出来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我深谙,大书家秋明兄的书法是唯美的,诗化的,灵秀的,其书法上所产生的意韵更是难以用语言去把握的,荒率说多了,反而是破坏,意会一下反倒留有余地给他人思考。就此打住。

陈秋明      草  书      136cm×68cm

陈秋明      草  书      100cm×50cm

陈秋明      草  书      136cm×68cm

陈秋明     行  书     136cm×34cm

样报展示

文  苑

柯粉玲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山是山,水是水》(2016年花城出版社)。写作以小说散文为主,发表于《作品》《名作欣赏》《广州文艺》《文化参考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深圳晚报》《新快报》《潮声》等文学刊物(副刊),散文《客鸟尾的千年诗意》(首发于《羊城晚报》)被推上学习强国平台。

1.云的伪装

天一亮,勤劳的太阳公公就开始晾晒棉花,但他分明又是艺术家,你看啊,他就这么貌似随意率性地把棉花往空中一泼洒,却出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接近大地有人间烟火气的白棉花个头都较小,较乖,薄薄地摊平身子,把自己躺成小波纹,任你海阔天高,“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脸上却有着蚕丝般的光泽。它们似乎还不懂得捣蛋,怯怯地羞涩地听任太阳公公的编排。

往上一层,这一层,不知道是以高度来划分,还是以空气温度密度为界?景观豁然开朗颇有大气象,这里的棉花体型要丰满又葳蕤得多,姿态也美,正值盛年的棉花们显然是喜欢群居的物种,它们花团锦簇、三五成群,一团棉花总是向另一团更大的棉群汇集,于是一朵两朵三朵洁白的花儿汇成一颗硕大无比的巨型花朵,花瓣立体,姿容饱满,纤毫毕现,这是棉花国的国花吗?如此慑人心魄的富贵气度恐怕要叫地上华美的牡丹自惭形秽啊。当然,也有把自己变成动物的棉花,或狮子兔子,或小狗小猫,甚至有几匹飞马腾空而起,也有羊群像约好口令般集体扮着鬼脸,生生把动作和姿态固定了下来,以淘气的雕像形态诠释洁白的喜剧,仿佛太阳公公笑着趁大家没注意小施术法。他们凝固着面朝上空,是在考验自己的功力呢,还是调皮地看看你的反应呀?可是你也不想想,能有多少人可以看到这般高空表演呀,这儿至少是8000米以上的高空哟。啧啧,看来棉花们的幽默只合天上有罢。

然而任你再如何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继续再向上攀升后向下望,刚才怒放的立体感顿失,雕像已无动态,喜剧缺欠场景,下方全是一片白茫茫的平面云海,千篇一律,平淡无奇。原来,需在特定角度和高度、甚至适宜的亮度和温度,方可收获动态多姿的美感和生机,离开特定条件,一切皆可变。

看云在晒着自己,忽而想起《世说新语》里记曰: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每读至此都会璨然生花,一个人人晒书的好日子里,家贫无书可晒的郝隆却袒胸露腹把自己亮了出来:“我晒我!”穿过千百年的云烟,我感受到的并非主人公对于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的落魄和自嘲,相反却是那种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顾盼自雄的气度和风华,何其快哉!而天上正自己晒着自己的云朵,不也正如此吗?它的肚子里有多少墨水你知道吗?它经历的魏晋唐宋风云又岂是你能想象的?

有翅膀的铁皮大鸟继续往上攀越,据说这就是臭氧层(平流层),此处目力所及的棉花们要平淡许多,说是空谷幽兰也好,看破红尘也罢,或许它们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从低到高,从乖巧、淘气、盛放到从容,生命的路程似乎与人类并无二致。曾在阳光上舞动着身躯怒放着光芒的富贵棉花们,那一刻可曾想过自己的明天?其实想与不想,明天都无法规划,阳光尚好,继续上路,风雨骤降,积云致雨,想它干嘛哟,无忧无虑做朵随遇而安的棉花多好。

民航飞机一般在平流层飞行,在人类看来高远无比的高度,其实仅仅处于大气层的第二级别,宇宙的浩瀚在飞机的次第穿越中给人带来惊心动魄的感官冲击,试想想,那只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孙猴子,会站在哪层云端看世间?你也想试试吗?不是说一片云相当于100头大象或2500头驴的重量吗?那么人能否也站上去看看风景呢?这些迷人的念头实在叫人神往。

年少时听那首歌《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总要呆呆地想云为什么会在风里伤透了心呢?事实上伤心的是人,人类的那点小心思云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个最会伪装的家伙,看起来蓬松柔软轻飘飘的外表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大气魄,藏得住雷霆万钧,玩得起翻手作云覆手为雨。不同的云有不同的密度,也就产生不同的重量。云里有雨,但你却看不出它的重量,这才是真正的举重若轻。我很好奇,云究竟是如何在这么大的负荷下保持漂浮状的呢?如果孙猴子能把七十二变传授一点给我就好了,我就可以飞入云层中,去扳开云姑娘的手指头,瞧瞧她是如何对千军万马的水滴进行有序地布阵排兵,然后又怎样若无其事地偕雨飞行,什么时候该把雨洒回大地,什么时候又把水滴回收上来?从水蒸气到云,历程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呢,还是迢迢长夜路漫漫?再由云变回水滴又需要走过怎样的煎熬、酝酿、隐忍和释怀?这一来一回,可有悲欣交集,抑或见惯风云只当闲庭信步?当回首向来萧瑟处,云是否跟人类一般有诸多感慨?其实人与云又何尝不是一样,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积淀和积累是成长,放下与放空同样是成长。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世人对云多有误读,譬如“彩云易散”“春梦秋云”,然而万物皆有其发展成长枯荣的过程,聚散其实并不容易呢。只有杜甫的“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有高标雄健意;吴均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生发灵动活泼态;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直达生命内核;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从容,是历经困顿后之豁然。王维还有句“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本是送别诗,读之却并无离愁别绪,山青卷白云,境界何其高远开阔,甚喜之。我还偏爱南北朝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中有什么呢,没有鲜衣怒马,也不可能有锦衣玉食,只有云起云收,很抱歉我无法持一朵云彩送给你,只能自己愉悦于与云相看两不厌却又无法言传的奇韵真趣。陶潜“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中,想来南山之上一定有云,这云既高洁出尘,又逸兴遄飞,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矣!云啊云,何其幸也,才华高绝的二陶李杜王维皆触摸过你灵魂的沁凉,回报他们的,却是从人间烟火中来,又回到人间烟火中去,仿佛是,大自然玄妙的此消彼长,既牵动着目光愀然的诗人思索,又喂肥了万物的蓬勃生机。

头顶的这片云,谁说不是从南朝吴均的“窗里出”的呢?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水即有月,有水便有云。有人说,世界上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那么,究竟是海在云心里,抑或云在海心中?

泰戈尔《飞鸟集》里有一句,冯唐的译法是:“云把河的水杯斟满,躲进远山。”郑振铎是这样译的:“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各有各的妙处。

据说地球并不是太阳系中唯一有云的行星。有趣的是,虽然地球上的云是由水分子组成的,但金星上的云却是由二氧化硫组成的,而火星上的云则是由冰或固体水组成的。固体水肯定比由气体或水分子构成的云重。我坚定地相信,只有地球上的云才是最美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表情,每块云都在告诉你它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长满触角的云能触摸到大地上花草树木一夜之间走过八千里长路悄然潜入的气息,香得幽远,淡得深长。云再有涵养,也在“千树万树梨花开,暗香浮动月黄昏”里放下身段,怔怔地思量着,是谁的笑声传到云里,何处传来动听的“歌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

鱼鳞天,不雨也凤颠;

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这些民间谚语专属地球上的人类,它蘸满人间经验与智慧的墨汁,千百年来悠然化作一朵朵仪态万千的云彩飘浮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上空,光线透过云层向无垠的远方、辽阔的大地传播,各种色彩在把酒言欢、诗兴洋溢,空气中的色调饱满又飞扬,璀璨的光华里无数水滴正走在回归大地的路上,更多的水蒸气又正腾越而起加入升华之列,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云知道,云一定知道。

2.雨的把戏

自然界的音乐哪种最动听?雨声如果不是第一,至少也该排第二吧。海的歌唱大巧若拙、大法无法,以内在的节律掀动音乐的灵魂。而雨呢,似乎精通各种声律精妙,雨打芭蕉,夜雨敲窗,细雨润物似无声,急雨嘈嘈如大弦,这十八般武艺哪个不叫人叹奇啊?

但雨有时候未免太张狂了,忘了身份,心想把所有技艺玩到极致,于是,技艺成灾。今年7月中旬,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大部地区降暴雨或大暴雨。半个多月来,遇难人数已近300人,损失难以计量。如此极端暴雨是怎么来的?它到底想玩什么鬼把戏?原来,从秦岭延伸到河南的伏牛山脉,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地形降水效应显著。这次的特大降水过程中,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也就形成了“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巧的是,7月18日,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虽然距离我国大约1000公里的距离,但却能远程控制这次河南的暴雨。河南处于副高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受台风外围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大量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为河南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使其降水袭击效率显著增高。

即便如此,即便雨的放肆有理、科学依据板上钉钉,人们仍然希望雨过天晴,希望雨放下玩弄技巧的把戏,人间喜欢的还是和风细雨的和弦。

翻手作云覆手雨的把戏,雨实在玩得登峰造极。有一年游大峡谷森林公园,半小时前还云儿飘飘阳光俏俏,转眼功夫大雨就把我们赶入一家农家菜馆,心想也好,边避雨边吃饭,赏赏雨景也挺好。我把五岁的儿子往桌子上一放,正准备给他换衣服,何处传来诡异难以觉察的微妙异响?别人还未觉察,我已先行一步旋即将儿子抱到自己怀抱里,几乎同一时间,屋顶被暴雨冲塌,呼啦一声巨响一股巨浪猛灌而下,有人站立在从天而降的狂流中惊愕不知所措,有人惊恐大叫着跳开,一片狼藉……而我已经把儿子安置在自己怀里妥帖安然,时间仅仅相差不过半秒!同行的人瞠目结舌看着我,如此精准和神速,他们不知道我是如何做到的,其实连我自己都难以置信。关乎安危的处境下,一个母亲完全没有那种“撑把油纸伞独自走在悠长的雨巷”“是谁在敲打我窗”“微风伴着细雨”的雅兴,千钧一发之际以凌波微步之功化解危机,想来应是宇宙山川无意中传递予我的超能量吧?它那么神奇而精妙,充满无解的玄秘。

本来呢,水声是治愈的。海的吟唱,泉的叮咚,溪的欢快,雨的章法纷繁,耳得之而为声,皆是天籁自然,皆是欢喜愉悦。雨声,分明是天空在给大地写信啊,一行行,一串串,大珠小珠落玉盘,平平仄仄仄平平。雨啊,你慢些写,别太急躁,千万别写着写着睡着了,醒来忘记写到哪一段落,于是全部归零又重新开始写起,或者做了个恼人的梦后突然转换笔风毫无过渡地一顾倾城,那样一点都不好玩,大地看不懂,反而枉费了你的辛劳哟!

可是雨却觉得很无辜,说,唉,你们人类不珍惜地球资源,环境污染造成酸雨频繁,引发天气异常,这些连锁反应怪得了谁呢,你看城市高楼如一座座庞然的“热源”,空调四季不断向大地排放着废气,空气循环能畅通吗,加上车水马龙的汽车尾气,能不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吗?这样一来,城市上空形成的炙烈热气流就越积越厚,我着急写信给大地发个警示呀!还有,你们城市现在的下垫面粗糙度增大反而延长了降水时间,种种因素共同作用,这不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我还没向你们追责,你们倒数落起我来了,唉,我这么不辞劳苦地给大地写信,大地懂了,大类却不懂。

我无地自容,马上转身关闭了空调。放眼远处山峦,雨还在不停地写啊写,雨真的太有责任感了,舍生取义,无奈自以为人定胜天的地球人却对此置若罔闻。

大地是有记忆的,大地的记忆藏在一棵棵树上,在年轮里,人与树与宇宙于是有了神秘的连接。那么,云和雨有记忆吗?我相信也有,云蒸霞蔚、草长莺飞,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那都是雨和云的表情啊。它们把记忆放在大地深处,大地又交给了大树,当微雨以轻快的舞步点着可爱的调子时,苍穹很惬意呀,它舒展着身姿眨巴着亮晶晶的双眼。树木喝水一点也不贪心,只取生命所需,难道这是酒不成,你看,这一树婀娜,满山微醺,飞鸟鸣啾,把地球的世界观认真地擦洗了一遍,啊,人们多么值得。

大地轻轻睁开眼睛,说,是谁在给我写信了?

3.月华可待

月亮到底累了没呢?人家下班了她还在上班,可是人类只要抬头一见月亮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心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世界也就静了下来。

对影成三人的李白,月是他旷世孤独的精神家园。苏轼的把酒问青天,起承转合格外完美,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词被后世无数次引用,成为事关阴晴圆缺的千古佳话。而徐凝,却让明月有了活泼的人间烟火气,既含无处诉说的思念成灰,又巧用“无赖”之说衬出怀人之无奈、明月之无辜。诗人的思念与愁绪原与明月无关,然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抬头望月间,相思更深,怅惘加重,诗人无端指责起明月“无赖”来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没有辞藻的堆积,毫不惊艳的字眼,却产生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徐凝把扬州难以名状的美以明月之名扬天下。唐宋诗词之鼎盛,李杜元白苏王修愈,哪个不是光芒四射熠熠生辉,可却只有徐凝以布衣之身让扬州以一门一路一桥将他永远与这座城有了相守相望的情深,他的名字镌刻在扬州的每个日夜,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扬州城的东南方,有一座徐凝门,这座城门经过历史变迁不管在或不在,都将以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地方志;徐凝门路和徐凝门桥横亘在穿城而过的运河之上,见证烟花三月,执手时代风云。徐凝是否走过这一门一路一桥无须考量,但历史却一遍遍在徐凝的一门一路一桥上书写,带着明月的沁凉。

除了扬州,还有谁能以明月之诗千百年来深度参与一座城市的晨霞暮蔼?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当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李白的千樽美酒、苏轼的一杖芒鞋都闪烁于华夏文化的星空,无论是否以名冠之,他们的作品和文化符号依然不朽。

民间有太白捞月的传说,话说李太白赏月舟中,饮至大醉,欲跳下船往水深处打捞月亮,至于最后是否携月而归,归往何处,这是个悬念。我无法揣测智慧的古人是否以戏说的方式夸大了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但细细想来,其中的审美却叫人久久难忘,我相信,若果真如此,太白应该是含笑而归的。

以月亮统领作品意象的张爱玲,最终以“张式”风格走完生命旅程,当有人为她孤老他乡唏嘘时,我却觉得这恰恰可能是她最好的自我完成,除此以外,能有什么方式可以达成她的孤绝?月亮在她的世界里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将悲剧和悲剧的深刻性一贯到底。苍凉的张爱玲,未能从中感受到一丝丝暖意。

能从清冷月色中读出暖意的,不多。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万千年后,地球不复存在,人类安在?今时明月可否照后人?

古人感叹的“人攀明月不可得”已经成为历史,始于2007年10月的探月计划,从嫦娥一号到2020年11月嫦娥五号,勇敢智慧的中国人在浩瀚的宇宙空间孜孜探索,月球的温柔秘密被一点点解开,这是否意味着可以解答人类终极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呢?

月光下离不开文学,同样离不开音乐,排萧乐《沉思》最适宜月下独听,最好守一朵花开,心无凡尘,音乐在月色里晕开的是舒缓而宁静的涟漪,较之小提琴曲,同名排萧乐更具精神洁净力度。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都兼有忧伤的质地,《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代表我的心》《弯弯的月亮》都以月亮为背景诉说情意,《城里的月光》醉在岁月的描摹里,心中积霜人影杳。有个专辑叫《月光女神》,以轻灵悠远的天籁让你轻轻闭上双眼、打开心门,月亮河、斯卡布罗集市里的迷迭香次第流淌,神秘而冷冽的金属质感音效,错杂纷呈递进交织营造出空灵的高维度触感。一首关于月亮的轻吟慢咏,拉开了这张以月光为主轴概念的音乐专辑序幕。中国民乐与月亮的交汇更加繁茂,以《二泉映月》《汉宫秋月》抒情,以《花好月圆》《彩云追月》达意。广东音乐里最喜欢的就是这曲《彩云追月》,旋律简单质朴,线条流畅明快,耳畔仿佛扬起欢欣灵动的色彩,空旷的音色蕴藏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清脆敲击器乐更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神秘迷人,特别是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透着活泼动感,犹如云与月相随相伴,忽上忽下,时进时退,阳春白雪与人间烟火在情态逼真、意趣盎然中高度契合、浑然天成。

华人自古以来都有拜月的习俗,一方面可能源于对花好月圆、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另一方面,我始终认为古人对天地自然更有一份敬畏心,他们与宇宙天物更能心意相通,万物皆有灵,草木汁液流动的声音,月华出没的动静,你能听到吗?古人能。小时候最喜欢过中秋,月亮未上,母亲早早准备好拜月娘的供品,露天之处,大圆桌之上,月饼、五色鲜果(苹果、桔子、龙眼、红柿、柚子等)齐备,芋头取圆块,红烛宜高燃,举香朝向月娘的方向,下跪,口中念念有词,念的是什么词?我经常听了上句忘了下句,轮到自己却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只好频频磕头表诚意。举头望月,我心里悄悄在问,月娘啊月娘,我什么时候能吃上跟你一样圆但要比你更可爱迷人的红柿子呢?直等到我已经上下眼皮直打架,母亲都不许让我们碰一下供品,通常要等第二天才有口福,但第二天一早上学去了呀,那天上午的课必定心不在焉,那个饱满圆润的红柿总在眼前晃呀晃。这么说吧,中秋拜月几乎是一整夜的,上香至少三轮,一柱香毕,另一柱香才能续上。这么隆重的彻夜朝拜,也只有对月娘。后来读《红楼梦》,人家不仅祭月,还追月、赏月、颂月,吟诗作赋,何等风雅,哪似我等,眼里只有吃食。但你还别说,月光下的心,的确是安宁而洁净的,连那嘴馋的小心思,都悄悄地,不敢声张。据说在福建泰宁、永定一带,不但“请月姑”,还有“等月华”“待月华”的习俗。

“待月华”,何等诗意的雅事啊,月华可待,还有什么不能等呀?

样报展示

(0)

相关推荐

  • ​闲居之趣,快活有五

    入室许清风 对饮惟明月 闲居之趣,快活有五:不与交接,免拜送之礼,一也:终日观书鼓琴,二也:睡起随意,无有拘碍,三也:不闻炎凉嚣杂,四也:能课子耕读,五也. 入室许清风,对饮惟明月. 茅屋三间,木榻一 ...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第2043期

    目 录 封面人物:吴华先 雅逸翰林:罗殿龙 石湾陶魂:宋 敏.卢建业 论  文:刘  坚 文  苑 封面人物 吴华先 WU  HUAXIAN 湖北省监利县人,1930年12月生,早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第2045期

    目 录 封面人物:魏  华 名家赏析:刘炳清 石湾陶魂:李品康 论  文:冯为远 文  苑 封面人物 魏  华 WEI  HUA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国 ...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第2042期

    邓扬威专刊 邓扬威 DENG  YANGWEI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棋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广州名城名人运动会.中国棋文化峰会等活动总策划:曾经举办国内首个数码版画个人作品展, ...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第2041期

    目 录 封面人物:许钦松 新锐人物:刘  飞 石湾陶魂:童新钰 艺星璀璨:朱建安 论  文:冯为远 文  苑 来稿选登 封面人物 许钦松 XU  QINSONG 1952年生,广东汕头澄海人.国家一级 ...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第2038期

     主题: 木魂书韵 --胡景初·黄伟业书画作品展  主办: 侨城艺术协会 文昌街社区老年协会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  时间: 2021年3月20日至 2021年5月10日  地点: 深圳市华侨城天鹅 ...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 │ 第2048期

    广州艺博会专刊 本期艺术家有:(排名不分先后) 许固令.陈克明.戴培仁.党   禺.韩毅成. 黄紫云.李建中.李一杰.理习忠.梁荣新. 林文瑞.刘建忠.老   鲁.马在新.徐月红. 许东生.张泽明.赵 ...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 │ 第2049期(一)

      目  录   封面人物 张道兴 名家赏析 陈半文 雅逸翰林 晏任飞 藏家故事 余贵平 石湾陶魂 李义鹏 文   苑 佛山来稿 简   讯 征文启事+简讯 美术教育 描绘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01 ...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第2035期

    目 录  封面人物:李远东   文苑:  林兆帆.梁成坡.雨   尘  梁玉彩.冯雪颜.黎铭光  谭曦红.游凯萍.汪海林  蓝子华  艺博会推荐艺术家:   林伟权.肖亮生.马流洲   张宗彪.尚钧鹏 ...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 │ 第2055期(一)

      目  录   封面人物 张祖泰 新锐人物 刘穗燕 石湾陶魂 黄志棠.范运勇 广州艺博会 北  海.黄锐才 美术教育 吴琳生 论   文 金仁贵.徐建韵.樊 蓉 艺术欣赏 樊  蓉 01 封面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