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要不是大一统集权,像欧洲那样搞分封,能否避免靖康之耻?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曲墨封

字数:2803,阅读时间:约5分钟

编者按:网络上,关于集权体系以及大一统的优劣,由来充满争议。有人认为,中国2000多年一而贯之的“外儒内法”治理方式,极大削弱了华夏民族的武德,并大力鼓吹类似欧洲神圣罗马帝国的分封体制。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古中国的高度集权,才导致了靖康之耻,南明被满清轻易摧毁之类的民族惨剧,如果能像欧洲一样适度分封,就能避免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

▲靖康之耻

文章最前面,笔者先引用郭建龙先生的一段话:

尼罗河谷地有多大呢?在最北端是一片不大的三角洲,面积只有2.4万平方公里,而在南方,只是尼罗河一线,所谓一线,它的宽度不超过几公里,最窄处,河岸上就已经是沙漠了。
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中,竟然产生了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之一。
事实上,大部分的人类文明所依托的核心区域,都只有几万平方公里。但是中国却是个例外。
中国的文明核心区域依托庞大的华北平原、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还包括长江中游的两湖盆地和赣江谷地,这么大区域都是连通在一起的。
在历史上,自秦朝之后,就已经没有障碍能够阻止人们在这么大范围内迁移了。
加上有通道可以通往陕西的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使得中国的文明核心区域达到了数百万平方公里。
这些连通的区域如同一块巨大的经济磁石,产生了天然的统一市场和统一的国家。就算是强行将这个国家分裂,它也会在短时期(当然是历史尺度的)内通过合并再次统一。
▲尼罗河三角洲相比埃及广袤的国土其实非常狭窄
首先要承认的是,集权会削弱地方在危机来临时的组织动员能力。在罗马帝国末期,地方自治传统较强的地区对于日耳曼人的抵御能力,就要远高于罗马化程度极高的地区。然而,问题在于,对于古中国这样核心区域广袤达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帝国,除了削弱地方组织力、打压地域主义的秦制之外,有什么能阻止它如同欧洲一样分裂成几十块呢?
有得必有失,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集权帝国在中枢运转有力时具备组织度的极高优势,更是对于经济发展也是有重大利好的。
很多人喜欢拿欧洲类比中国,那笔者就不妨展开讲一讲欧洲。
▲汉萨同盟的商路严重受到丹麦王国的制约
如果把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那么欧洲中世纪时,尼德兰、丹麦、北意大利等地的商业繁华,是凭借雁过拔毛的极高商业税,更是地域主义的体现,对于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是极端不利的。这些地区凭借自己在区位上的优势,对于经过补给或经商的商船敲骨吸髓,巧取豪夺,攫取了巨大的利润,成为被后世吹嘘的文艺复兴基础资本。丹麦王国甚至特意迁都哥本哈根以便收取海峡税,以至于一度被愤怒的汉萨同盟商人,用舰炮从海上轰了首都。
按照一些网络上的说法,作为陆地文明国家,古代中国的贸易条件远不如被大海环抱,周围海况好,海岸线长多良港的欧洲。那么,缘何在公元1800年之前,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程度总体上高于欧洲呢?
▲繁华的宋代杭州
这是因为除了农业上的巨大优势之外,在秦制的指导下,各地域实现了古典式的全国上下一盘棋,如同兄弟一般,互相襄助,共同发展。古代中国的贸易都在帝国内部,商税很低,利于商品流通。东南因经济上的优势重赋,以补贴中西部的兄弟地域,而中西部的各种物资也可以经过很少的关卡转运到东南,进一步促进了东南的商业繁荣。因此从宋代开始,南京、杭州长期拥有30万以上的人口,而北意大利的米兰虽然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但到了15世纪人口仍然没能超过10万,比起13世纪几乎没有增长,显然对于其他地区的涸泽而渔,也很长时间内限制了欧洲商贸城市的发展上限。
欧洲在地缘角度上确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平原广袤,更重要的是由于四面环海而自然灾害少,适合贸易流通,但由于地域孤立主义的隔阂,直到18世纪经济水平仍然不如东亚。
▲萨珊波斯
集权的帝国往往比起分权帝国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和更长的寿命,这是显而易见的。譬如相对集权的萨珊波斯,就享有长达400年的国祚,经过喀瓦德一世和库思老一世打压贵族的高度集权改革之后,更是进入了辉煌之极的第二黄金时代。实际上,若非希拉克略横空出世,终止了库思老二世大王的大杀特杀,也许萨珊将吞并拜占庭,铸就超越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辉煌。这也就不存在两败俱伤,而被阿拉伯人渔翁得利了。一个帝国的命数真是时也势也,我们并不能因为萨珊波斯最后灭亡了,就认为它选择的集权路线是错误的。
而统治伊斯兰化中东的布韦希王朝、塞尔柱王朝,都采取高度分封的模式。结果布韦希王朝和塞尔柱王朝都是在前三代雄主的统治结束后,就再也无法维持帝国的凝聚力,陷入漫长的混战,最后被新崛起的对手一网打尽。显然,分权带来的巨大内耗,往往比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造成的损失还严重得多。
就文艺复兴到线列战术时代而言,西班牙帝国和法兰西的崛起,同样也是凭借内部的集权改革。尤其法国通过完善官僚体系,强化财政集中制,才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打垮西班牙获取霸权。只是由于四面树敌,如同我国战国时代的魏国一样遭到群雄围剿,法兰西的霸权才转移到英国手中。
▲瓜分波兰
当然,分权的最大反面典型,无疑是波兰。1683年维也纳之战大破奥斯曼之后,波兰是如何衰弱以至于被瓜分的呢?实际上,即便是被瓜分前夕,波兰立陶宛联邦仍然拥有比起1683年几乎没有减少的土地,以及雄厚的人口和财富。但是波兰的王权已经削弱到了极点。
波兰那个奇葩的自由选王制,赋予全体贵族选举国王的权力,贵族们为保护自身权益,倾向于选择容易控制的外国人当国王。比如他们1573到1795年选出的11位国王,有7位是外国人。这类国王自然热衷于出卖波兰国家利益。
贵族们还往往为了一己私利,经常使用自由否决权,使得波兰政治走向有民主、无集中的极端民主化。
根据相关记载,1652到1764年召开的71次波兰全国议会,中断了42次。最终,俄、普、意三强勾结波兰贵族,像切蛋糕一样轻易瓜分了波兰,几乎没有遭受抵抗。就算有爱国贵族组织起义,却已为时已晚,无力回天了。
▲科希丘什科起义未能拯救波兰
这里,有人又会问:如果总体集权,适度分权,可不可以呢?那我就想问,相对于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大帝国,什么程度叫适度分权,这个度在哪里?
司马炎设立宗王封国,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一千五百人。这样仍不免于八王之乱。朱元璋学习元朝传统,任命塞王守边,塞王的兵力也远少于中央军,一样有靖难之役。
而如果只是说提供兵源的小型半独立政治实体,那么北宋的弓手以及明朝的西南土司兵都能符合这个要求。
▲靖难之役
所以说到底,具体情况具体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仍旧是,正是因为集权大一统的传统,今日中国才能依然保有祖先留下来的广袤疆域未曾分裂。而欧洲历经几千年,仍未完成统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