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点语法不难 | 第七讲 形容词adj.
Saturday
第七讲 形容词adj.
下半部分
3
形容词与补语
1
形容词在不同位置的比较
在补语位置的形容词通常是对名词进行一些临时性、补充性的叙述,和名词短语中的形容词位置有所不同。比如:
4. Jack is sick today.(杰克今天生病了。)
5. Jack is a sick man.(杰克是一个病人。)
句4中sick就是补语位置上,形容Jack,做一个临时性叙述:“杰克今天病了”,也就是说,过了今天,或许Jack明天就病好了,这个是很短暂的。而句5中,在名词短语中,sick是man的一个属性,语气就有比较长久的意味,所以理解为“有病的人”,可能还病得不轻,短时间好不了。
2
补语位置上的形容词
在补语位置上的形容词很自由,普通单词、短语等都可以。
6. The lake is so deep.(湖水是如此之深。)
7. Chinese culture is 5000 years old.(中国文化已有5000年的历史。)
8. I heard him playing the piano.(我听到他在弹钢琴。)
还有,前文说过的前缀a-开头的古英语形容词,也是暗示 “暂时性”的语气,使其不适合放在名词短语中,通常出现在补语位置,例如:
9. Coffee keeps me awake.(咖啡让我头脑清醒。)
10. The sick turtle is still alive.(这只生病的乌龟还活着。)
4
形容词的比较级
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词都有比较级,有“大于、小于、等于”这三种逻辑。
1 比较级的拼写
比较级的拼写有规律的,单音节词很简单(tall, taller, tallest),而三音节以及更高音节的词,本身就很长,所以不再适合在词尾变化,因此变成两个词处理,加上more和most(expensive, more expensive, most expensive)。但是,卡在中间的两音节词就有些不好处理了,所以我们梳理下两音节词变化规律:
◆ 两个音节的形容词,如果词尾是典型的形容词词尾,有明显的指示词类的功能,则词尾不变化,给予保留。
◆ 其它双音节形容词,如果不是典型的形容词词尾,变化无限制,两种变化都可以。
◆ 如果-y结尾,由于发音上的要求,因此将“y”变成“i”再进行变化。
2
最高级中定冠词the
一般语法书中有一条规则:最高级要加定冠词the。其实这个定冠词是跟着名词走的,如果形容词的比较级出现在名词短语中,则需要冠词,换句话说,如果形容词出现在补语位置,也就没有冠词问题。
11. Xiangshan Park is most crowded in October.
(十月的香山公园人最多。)
12. Xiangshan Park is the most crowded of Beijing’s scenic spot in October.
(十月的香山公园是北京游人最多的风景区。)
句11中,crowded处于补语位置,用来补充形容主语香山公园,所以即使是最高级也没有定冠词the。而句12中,the most crowded后面看似没有名词,但是后面我们看到了of Beijing’s这个介系短语,其实是the most crowded one of Beijing’s scenic spot的省略,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名词短语,最高级most crowded是加在the one中间来修饰one的,所以,the是跟着名词跑的。我想,这样是说清楚了,理解后远比死背有用的多。
3
同级比较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同级比较的情况,这里梳理一下
1. 表示双方情况“一模一样”,用“as + 原级+ as”的结构。
2. 表示双方情况“不(那么)一样”,用“not so / as + 原级+ as”的结构。在这两种结构中,第一个 as是副词,而第二个as是连词;在第二个as的后面接名词、代词或句子。
13. His bedroom is not as neat as his sister’s.
(他的卧室没有姐姐的整洁。)
14. I can’t speak English as fast as a native speaker.
(我不能同母语人士一样流利地说英语。)
形容词用法整体比较简单,还有一些未提及的零散知识各位读者可以从语法书上查阅到。
一周一点,语法不难,我们下周再见。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一个除了讲历史还能掰扯一下语法的到英语共读客串的骚年!!
—共读书籍简介—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记录了他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引人深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彰显大自然的风光,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出版于18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