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初入荣国府,还不到八岁,为什么就能成熟得像个大人?

林黛玉因为母亲贾敏去世,林如海在巡盐御史任上繁忙,又不打算续弦。恰逢贾母派人来接外孙女,林如海就将黛玉送进京城去了荣国府。
林黛玉进京幕后绝不止表面那么简单。主要有三点问题。
一,林如海刚刚考中探花,政治生涯才刚开始。可他与女儿话别却仿佛遗言一般,存了死意,不久后他果然也死了。
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林家绝嗣林如海却浑然不顾,也不符合那个时代的人性伦理。
三,最关键林黛玉进京,根本没必要让贾雨村护送,林如海却郑重其事“托付”,不免令人费解。
如果联系第十九回贾宝玉讲述的“小耗子偷香芋”故事影射,就会发现真正端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查询相关文章,本文不多赘述。
不管如何林黛玉在母亲死后不久,乘舟北上去了京城外祖母家。《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三回的回目也叫“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去世时不过六岁,进贾府时八岁不到,以现在看来也才二三年级小学生,正是童真烂漫一团孩子气。所以贾母眼中看黛玉丫头雪雁,就如现代大人看二年级小学生。
题外话:雪雁一团孩子气,似乎总也长不大,其实她当时十岁比林黛玉大了起码两三岁。
雪雁都是孩子气,按说林黛玉更该如此。可从曹雪芹笔下看林黛玉初入荣国府的情形,哪里像个小孩子,就算大人也不一定有如此得体的进退应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古人确实要比现代人早熟

古代社会人类的寿命很短,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就很罕见了。女人过了四十岁就要称老身。这使得人的使命被大幅度的提前。
比方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男女婚姻的年纪则从十一二岁就开始。
古人的成人教育远远早于现代人。男子、女子要承担什么样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要如何在礼法规矩内行事。是那个年代从启蒙就开始的深入教育。
林黛玉虽然不到八岁,却已经读了《四书》。这里的读不是读了一遍,而是初步领会贯通,能背诵能解释,能够下笔论文,非常了不得。
七八的林黛玉思想之成熟,已经处于高中、大学生水平,绝不能以二年级小学生论。

其次,林家的儿子教育

林如海数代单传,原本有个儿子小林黛玉一岁,可惜上任巡盐御史前突然死了。他子嗣艰难也认了命,只剩下林黛玉一个孩子,从小就当儿子抚养。
《红楼梦》中被当儿子抚养的有香菱、林黛玉和王熙凤。他们除了得到父母与儿子相同的对待之外,“儿子”教育也迥然不同于“女儿”教育。
古代男子和女儿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受到的教育也不同,父母的期望自然也不同。
男儿教育是治国齐家平天下,培养男儿胸襟、气度、礼法和志向。像林黛玉早早读了《四书》,是儿子教育的方向。
王熙凤从小也当儿子养。王家尚武不以读书为重。王熙凤就和男孩子一样打打杀杀,练习的是杀伐果断,果敢刚毅的性格。
反观贾家三春接受的教育,则是琴棋书画,女红裁缝。李纨父亲对她的要求更是:
(第三回)“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可惜贾宝玉的儿子教育虽然系统,但他纨绔子弟学不好。倒不如侄儿贾兰小小年纪就是小大人一样。
林黛玉与贾兰情况类似。早早经历系统的“儿子”教育。她老师又是实打实的进士出身的贾雨村,比贾代儒强,是真有本事的。所以黛玉“少年老成”谈不上,一切有礼有节自不用担心。

最后,古代礼仪规矩框架内不容出错

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他父亲林如海是末代侯门的小侯爷。虽说爵位没有了,但五代传承的贵族基因依旧在。她母亲贾敏更是国公府出身的千金大小姐。礼法规矩从林黛玉出生开始就已经“食髓知味”,深入基因。
贾雨村就对林黛玉行事印象深刻,在知道他是荣府外孙才恍然而悟。证明那个时代不同阶层自有固定规范。所谓大家气度不外如是。
古代的礼法规矩繁复精确,不容一丝一毫差错。如何坐,如何卧,如何行,如何言谈,甚至哭、笑、怒、闹都有要求。
林黛玉受过严格的培训,只要在礼法规矩内行事绝不会错。
比方她给贾母行礼;拜见两位舅舅时的说话;在贾政房中就座的规矩等等,其实都是在规矩礼仪框架内行事。即便林家与贾家规矩略有不同,只要林黛玉用心观察,也不会错。原文也说她:
(第三回)“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林黛玉有心自不会出错,她表现成熟不一团孩子气再正常不过。等到她在贾家熟悉了,才会有孩子应该具备的天性,比方拿话怼周瑞家的和李嬷嬷,就是小孩子才有的样子。
文|君笺雅侃红楼,欢迎点击关注,文章持续更新

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