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弘扬国学不要变成一种秀 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再打出来
2020年11月30日 11:59:28
来源:凤凰网文化 (芈笑摘藏)
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数百位学术大家、文化名流以及政经、传媒、公益等领域精英人士共聚一堂,与全球网友一同见证这一顶级文化盛典。百岁翻译泰斗许渊冲、著名作家冯骥才等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杰出人士,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书院等机构,电视剧《清平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凯叔讲故事·国学系列音频等项目获得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24部学术著作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本届国学大典增设的国学新秀奖则由10位优秀青年学者共享殊荣。而最受瞩目的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则被授予两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许倬云与陈来。
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发表获奖感言
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文化遗产保护者冯骥才先生在颁奖典礼现场接受了凤凰网文化的独家采访,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文化:首先非常感谢冯骥才先生来参与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颁奖礼。作为国学传播奖的获得者,可以先请您谈谈获奖感受吗?
冯骥才:实际上我认为给我一个奖是高抬我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国学传播其实是我们份内的事,是必须要做的事。我们所谓的国学,一般的解释就是我们国家的文化,我们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我甚至说,国学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里,经典的、有自己特色和系统的学问。国学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传承。传承实际就是传播,既是竖向的传播,一代一代地向下传播,也是横向的传播,让我们的国人都能够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要把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的人,通过认识我们的国学,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和相互学习。这是我们份内的工作,也是我们本职的工作。
凤凰网文化:我们都知道您从事了多年的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这其实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样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冲突问题,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冯骥才:传统文化会遇见一些挑战,在不同的时代里边,遇到的问题其实有很多。比如我们现在进入一个市场化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里的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挑战,但是这个挑战没有关系,就是说,我们只要认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好的,而且我们的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而且还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主流来传承下去,那么我们就要做好我们的工作。
凤凰网文化:现在时隔多年,您已经重新回归文学了,您自己的说法是说已经老了,走不动路也爬不动山了,可以说您是把自己最好的时间都留给了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您有没有觉得,有一些个体力量非常微弱、个体行动很无助的时刻吗?
冯骥才:当然有这个时候。因为我觉得知识分子对文化的问题,他总是有一种,我们讲叫文化自觉。一般来讲,因为他做文化的工作,所以对文化思想更敏感,对这个时代的一些精神性的问题,可能更敏感。对文化敏感,必然对文化的问题、文化的困扰敏感。在敏感的时候,他就要把目的提出来,提出来以后他就要想办法,想完办法后他还要行动,就是我们说的知识分子的知行合一,他必须要行动。当他一开始行动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可能就有一点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那个时候是会感到一些问题,感到自己孤立无助,感到个人的能力有限,个人没办法跟大的潮流来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起来就非常困难,但是这不会阻止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愿望,我们还会那么做。但是一边做,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要唤起国民的文化自信,我们依然要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传播出来,唤起不同的人的文化自觉,这是我们的工作。我觉得今天好多了,今天我们整个社会,大家这种文化的意识要强多了,文化保护的意识也强了,认识到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当然不能说没有问题,问题还是有,但是比20年前做这个工作当然好多了。
凤凰网文化:像您刚才说的,大家现在的文化意识已经变得更强了,国学可以说已经变得非常热门,但其中也存在乱象,以及很多人会因此对国学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说有人说国学它缺乏一定的现代精神,也有人说国学当中有封建糟粕的成分,您作为文化研究者和知识分子,如何回应这些声音?
冯骥才:现在我们讲的国学,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们国学的经典,其实就是国学里边优秀的那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成系统的、成体系的学问。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扬弃糟粕,取其精华,要把好的精华甚至说世界上好的精华吸收进来,要不断把那些不好的东西、不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东西扬弃掉,它是一个活的过程。今天我们弘扬国学、传播国学,就一定要真正地热爱自己的文化,要想真正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就要懂得我们自己的文化,要深刻地认识,而不是很表面的,特别是不要被市场变成了一种秀,那就坏了。我们还是要真正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里究竟有哪些东西是我们真正能引以为豪的,让我们这个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要把这个东西认识到,这个我们是要下功夫的。
你刚才那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知识界应该在这方面要下功夫,不但要下功夫,还要跟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新的、开放的时代相融合。还有一个是,我们要敞开胸怀接受全世界各个民族创造的不同的优良的东西。在这么一个时代下,我们要让我们的国学跟这个新的时代融合,要吸收世界上的一些好的东西,还要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的国学。
凤凰网文化:如您刚才所说,国学需要与时代相融合,目前的一个情况是,新冠疫情的国际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世界格局也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状态当中。在这种时刻您认为传统文化当中的哪句话或者是哪些关键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呢?
冯骥才:我觉得这么说,又把它变得很简单了。国学可能不是一句话,一个成语、一个语录所能够说明的,国学是一个很深刻的东西,它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我们自己的历史观、世界观、哲学观、生命观、审美观,是我们自己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有我们非常独特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所以我觉得,首先需要我们自己先很好地研究,我们哪个东西是真正好的,然后还要跟世界各种各样的文明、各种各样的文化相比较,要做这样的工作。
凤凰网文化:目前我们的年轻人其实都对国学是非常感兴趣的,年轻人也非常了解和喜欢您的作品,所以想请您给大家推荐一些国学阅读的著作或者是方法。
冯骥才:实际上不需要我推荐,我们的国学从我们古代的诸子百家开始,哲学、文学、艺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经典。我始终提倡一个观点,就是首先阅读经典。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信息量太大,我们每天用手机的时间太多,我用手机的时间也很多,每天据说每一个人六个小时跟手机发生联系。那么我们的大量的信息就是从手机里来的,手机里来的东西当然也不完全是没有价值的,有很多有价值的、很重要的材料,也有很多是我们必须知道的东西,关键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没有足够的一种眼光、视野、高度、思想和精神定力。如果有这个东西,我们就会善于吸收我们每天接受的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的信息里面,一些有价值的、有营养的部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那个根,我们就会被各式各样的碎片化的、五光十色的东西所埋没。而且今天埋起来了,刚扑噜干净,明天又要埋起来了,天天被埋起来,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年轻人随着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会不断地拿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的文明跟世界文明相比较,我们会慢慢地会发现我们身上一些优良的东西,但是也同时要学习,只有你学习的时候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明和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够对自己认识得更深刻。
凤凰网文化:最后可以请您给国学大典一些寄语吗?
冯骥才: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叫李可染,李可染先生是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大师,他在讲学习中国画传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适合用在我们国学上。他说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我们要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要深刻地研究,抓住我们自己国学的精神、精髓,然后我们再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进入这个开放的当代,跟世界文明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