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热度超越前作,《舞蹈风暴2》如何实现舞蹈文化的二次出圈?
12月5日,一场名为“舞·界——一场舞台上下的对话”的艺术对谈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活动邀请舞蹈编剧张昊对话沈伟、谭元元、湖南卫视制片人《舞蹈风暴》洪啸、黎星、华宵一、李昂、杨好等嘉宾,共同探讨了如何采用电视、互联网等形式拓宽舞蹈艺术呈现和激发公众美育潜能的新可能。而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舞蹈风暴》第二季,作为当下电视节目融合舞蹈艺术进行普及推广的典型代表,成为现场嘉宾们深度研讨的素材蓝本。
拿下豆瓣9.2高分、收获收视十二连冠,更荣获第26届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这是湖南卫视《舞蹈风暴》第一季交出的成绩。而这一“国内舞蹈综艺天花板”创造的纪录,正在由《舞蹈风暴》第二季来打破。播出过半,豆瓣评分稳定在9.4,其中给出五星评价的比例,从第一季的68.8%上升至77.6%。不同于绝大多数综N代,《舞蹈风暴》第二季实现了口碑与热度上对前作的双重超越,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01
舞种、赛制、技术的三重升级
在对谈现场,洪啸谈到了《舞蹈风暴》的设计初衷——让舞蹈艺术突破边界拥抱大众:“可能大家听说过电影明星、歌星,他们那些艺术形式大家很容易接受,舞者们的表现只有在剧院现场感受到,缺乏更多渠道对他们有所了解,这是我们设计这个节目最开始的初衷。”
的确在传统的思维里,剧场观赏被认为是欣赏舞蹈艺术的最佳方式。但《舞蹈风暴》凭借让人耳目一新的视听表达方式,结合惊艳的科技技术和立体的传播形式,为舞蹈艺术的展示和推广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而第二季更在第一季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的创新升级,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舞种更为多元。现当代舞、拉丁舞、民族民间舞、街舞、折骨舞等舞种在节目中逐一亮相,国标舞、拉丁舞、街舞等舞种的比例也得到提升。
例如节目集齐了世界街舞比赛冠军得主Hello Dance、顶级视觉流编舞大师O-DOG、街舞顶级赛事三连冠T.I、刚柔并济的街舞诗人马晓龙等顶级街舞选手加盟,在官宣时就吸引了网友热议。同时,还新邀请了街舞文化领军人物、街舞运动推广大使张艺兴作为风暴鉴证官。张艺兴在年轻人群当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他在节目中不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观众科普街舞文化,还现场展示狂派舞,让节目的丰富性、综艺性都得到提升,也更受到年轻人群的喜爱。
其次,第二季进行了赛制升级,打破舞种壁垒的竞争更加激烈。初选阶段除了获得三位以上鉴证官推杆之外,新增一条晋级通道:舞者挑战第一季的三强舞者王占峰/敖定雯、李响、胡沈员,由现场101位观众投票决定胜负。此外,还有第一季的优秀舞者张翰、常宏基“逆战”归来抢夺晋级席位,对他们而言,要么4 杆晋级,要么淘汰离场。不论是与三强选手battle,还是背水一战突破自我,都极大限度地激发了舞者的斗志,让整个舞台的呈现更加扣人心弦。
再者,节目延续了“风暴时刻”这一模式眼,并进行了技术的升级,第二季摄影机数量由128台增加至140台,画质由720P升级到4K,打造全新的“3D立体风暴时刻”,更精准地捕捉表演者的高光时刻,呈现出一幕幕极具震撼效果的视觉奇观。
风暴时刻可以是顶尖的技术,比如李艳超在失重和张力中寻找无限的力量,从手指头到脚趾尖,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也可以是创意与技巧的集合,比如胡沈员逆着光打开雨伞,片片飘落的玫瑰花瓣与斑驳的灯光构成极致的美。在表演结束之后,这一定格画面成为鉴证官评判的标准之一,也是观众直观感受舞者巅峰技艺的手段。此外,节目在配乐的选择上更贴近现代流行,出现了诸如《齐天》《入海》等年轻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作品主题和内容设计也进一步拉低了观赏门槛。
通过对舞种、赛制、技术层面进行的三重升级,《舞蹈风暴》实现了自身的进一步“出圈”。第二季播出以来,收视份额不断上涨,索福瑞全国城域中,00后-80后观众份额均超过6%,为同时段所有频道第一。从这一数据来看,节目得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认可,成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舞蹈文化的魅力。
02
跨舞种融合创新,
碰撞多元火花
在看完不同舞者精彩绝伦的表演后,鉴证官张艺兴一直在脑海中勾勒街舞与古典舞、芭蕾等舞种合作的画面,基于圆形舞台带来的灵感,他为《舞蹈风暴》创作了一首中国风音乐《夸父逐日》。节目标志性的圆形舞台,既可以看作是每个舞者的所在的圈层,又象征着各个舞者在这里融合共生。
在第三赛段全新的“融合”主题下,24组舞者两两结伴,在3-4天的有限时间内,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这其中既有同舞种的强强联合,比如两大街舞组合Hello Dance和O-Dog, 14个人浑然一体,动情诉说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的故事。拉丁界的双王者,古堃玄&孙晨鸿和阎棒棒&杜玉君,用拉丁舞来来展现“釉下五彩”,实现东西方艺术跨越时空的对话。
而两种看似天差地别的舞蹈艺术,在节目中也达到了奇妙的平衡。比如华宵一和杨小建合作的《如影》,实现了古典舞与街舞的融合。此外,还有街舞和民间舞、拉丁舞男团与中国舞男独舞等也在这个舞台上相互交融创新,不同舞种之间的合作没有想象中的割裂感,反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相对于美声、音乐剧等小众音乐,舞蹈的受众面更加有限,线下舞剧的上座率仍有很大上升空间。而当大众对舞蹈产生了一定认知之后,也容易停留在既定印象上,比如拉丁舞是一种双人舞、国标舞需要在竞技场上释放魅力等。为了让大众对舞蹈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在《舞蹈风暴》第二季里,除了让观众感受到不同舞种原汁原味的魅力,舞者也在用自己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进行着一次次创新尝试。
中国体育舞蹈的实力偶像侯垚,创造性地组成“拉丁先锋男团”POWER6重返舞台,六个大男孩阳光帅气的群舞令人眼前一亮。虽然承受着舞蹈编排的压力、外界质疑的声音,侯垚依然希望通过群舞模式拓展拉丁舞的展现形式,让更多人站上舞台。唐艺铭&黄馨仪和李嘉明&李紫薇演绎的《生日快乐》,赋予了国标舞舞台剧的质感,整支舞蹈对标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故事有情节,有悬疑有反转,完全颠覆了大众想象。
在不断传承发展和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小众艺术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长久的生命力。基于自身精湛的技术和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中国顶级舞者在保有本舞种的根基的同时,探索出舞蹈艺术创新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03
助力舞蹈文化出圈,
从打破壁垒到深化认知
在《舞蹈风暴》之前,国内具备大众影响力的顶级舞蹈节目已经缺失了多年。虽然有少数打着创新旗号的节目出现,但依然采用明星竞技的形式,依赖于话题炒作,缺乏对舞蹈艺术的纯粹追求。而《舞蹈风暴》对舞蹈专业性和纯粹性的追求始终不变,致力于展现行业生态和舞者的职业精神,助推高雅的舞蹈文化出圈。
想要真正了解舞蹈,不仅要看到舞台上的作品,更要看到作品背后的人和文化底蕴。可以看到,这一季用更多篇幅来进行舞蹈常识科普,对于关注度更低的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节目也借助舞者的表演和鉴证官的点评,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吕科镝表演的民间舞《假行僧》属于海阳秧歌,精通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沈培艺就与之一起为观众介绍了海阳秧歌的相关情况,并就海阳秧歌的特征、典型动作以及风格等进行科普。
与此同时,每个舞者不同的性格色彩、成长路径也在节目中得以展现。因为对舞台的渴求,43岁的谭元元选择来到《舞蹈风暴》,如她所言,“一日是舞者,永远是舞者”,舞蹈是她的毕生追求。国企技术员出身的“中国折骨舞第一人”吴宇飞、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的在校学生吕科镝代表了更年轻的一批舞者。这是一个顶级舞者可以表达自我的舞台,也是一个新人辈出的舞台,他们无一例外展现着对舞蹈的敬畏与热爱。
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本季舞者的作品也具备深刻的社会意义,能够引发强烈的共鸣。比如李艳超带来一支关于家庭暴力主题的舞蹈《消失的爱人》,用肢体语言诠释女性作为妻子、母亲遭受的伤害,为处在弱势地位的女性发声。与其面对面斗舞的张家恺,用《致90后的我们》抛出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都会面对的,关于面包和梦想、平凡和梦想的选择题。
第一季结束后,《舞蹈风暴》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口碑与吸引力的品牌。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季节目交出了一份全方位升级的答卷,舞种覆盖面之广、创新融合之大胆、思想内核之深,都超出了受众预期。从助力小众的舞蹈艺术进入大众视野,到拓宽大众对舞蹈表达形式、文化内核的认知,《舞蹈风暴》无疑是当下舞蹈文化出圈最有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