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钱怎么办?这两位爸爸的反应,差别真是太大了……

作者:张书愿

来源:凯叔育儿(ID:yuerjinhualun)

前几天逛超市的时候,看到一对夫妻气呼呼地站在人群中间,旁边还有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一边揉眼睛一边抽泣着。
那位妈妈冲着孩子大吼:“小小年纪就偷东西了!你还有脸哭?”
 
原来,刚刚小男孩在货架上偷偷拿了块巧克力,趁大人不注意,就塞嘴里了。
结果妈妈一转头,就看到了他嘴巴的颜色,气得当场发飙。
我很理解那位母亲的心情。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候的行为存在道德瑕疵,长大了就可能触犯法律。
但我并不赞同她的做法。
孩子在家偷钱,在外偷东西,或许是许多父母都头疼过的问题。
 
我也曾经疑惑过,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呢?
孩子为什么“偷”?
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归根结底有两个:
一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偷”,更不知道“偷”是一件不好的事;
二是他虽然知道偷东西不对,可是他太想要了,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欲望。
孩子在2岁左右会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
很明显的特征就是,2—3岁的孩子,会频繁地说“我的”这个词。
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都是“我的”。
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在外面顺个东西回来,那真是太正常不过了,这时的孩子就不适合用道德来评价。
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
在广东江门的一个超市,2岁的孩子从货架上拿下来果冻就吃掉了,爷爷上前训斥,后来竟然还把孩子踹倒在地。
也许那位爷爷本意是好的,希望从小规范孩子的行为。

可是对于一个还没有形成物权概念的孩子来说,你跟他说“偷”,就像让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跑起来一样荒谬。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2岁的“前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无任何规则意识,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
第二阶段是2-8岁的“他律道德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客观后果,来判断是非善恶;
第三阶段是8-12岁的“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从他律转为自律;
第四阶段为12岁以后的“公正道德阶段”。这时孩子才真正到了自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8岁之前的孩子,他们很难自觉地遵守规则,尤其在独处时,他们更多的还是凭着身体本能来行动。
如果他们看到特别喜欢的东西,又没办法通过别的方式获取,就很可能会采用“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个时候,父母的反应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暴力和羞辱解决不了问题
前不久,广东茂名一名7岁男孩双手被父亲烧伤,面临截肢。竟然是因为孩子常常偷东西!
这位父亲为什么要用这种残忍的方式对待孩子,而不是去了解孩子偷东西的原因、跟孩子共同承担责任、解决问题?
这个年龄,正是孩子规则意识、道德意识的形成期,父母引导得当,孩子就不会误入歧途。
可是如果父母只是粗暴地惩罚,那么结果恐怕会比偷东西本身更加严重。
棍棒教不会孩子是非对错,只会让他害怕,却并没有建立起道德上的自律。
而一个不明是非的孩子,无法避免下一次犯同样的错。
体罚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教育,只是羞辱。
 
人是需要有羞耻心的,但并不需要羞耻感。
因为羞耻心就是让我们尽可能地向上、向善,来避免羞耻感。
知乎上有个问题:“发现7岁的孩子偷东西后,你会怎么办?”
一位答主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他因为想买零食,常常偷爸妈的钱,被发现后,总是被骂不知廉耻。
有一次同伴带他去超市偷东西,结果被当场抓包。
爸爸把他领回去之后,不仅痛骂一顿,还喊来了好多亲戚一起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答主说:
“当时他们说了什么已经记不清了。
只记得他们围着我,发出的那些叹息,让我把脸都埋到地上了。
后来我内向了很多,不再与爸妈和亲戚多说一句话。”
当发现孩子偷东西,教育是必须的,但太多父母都因为过于紧张,而选错了方式。
孩子,我们相信你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小时候,有几个没偷偷拿过家里的钱呢?我们后来真的变成小偷了吗?
三毛写过一篇《胆小鬼》,讲述了自己偷钱的故事。
当时的小学生流行收集那种包糖果用的玻璃纸。
一个星期天,三毛看到了母亲遗落在五斗柜上的5块钱。
这些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笔巨款,可以换来贴一个大玻璃窗的糖纸。
三毛纠结了片刻,还是藏起了那5块钱。
妈妈发现钱不见了的那一整天,三毛都魂不守舍,脸红烦躁。
直到晚上,三毛实在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又把钱放了回去,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父亲其实早已看出了女儿的异常,对一切了然于心。
但他并未揭穿,后来反而给了她一些零花钱,一周后还给她买了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
长大后,三毛说起这件事时,发觉姐姐弟弟们在笑,原来他们都偷过钱,也都感觉不好过。
但那一段往事,就在父母的善意中云淡风轻地过去了。
很佩服三毛的父亲,他第一时间洞察了女儿的心思,却不动声色,没有急着否定和纠正,而是给予她自己改正的机会。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父亲能够从女儿偷钱的事件中反思自己,并尊重和满足孩子的小小欲望,让她的童年又多了一份温馨和快乐。
当然,如果孩子比较小,还没有稳定的是非概念,家长是有责任教育和修正孩子行为的。
知乎上有位爸爸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有一天他发现儿子把早教班的乐高积木拿回了家,而他并没有打骂孩子。
他耐心地告诉儿子:
“不是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都能随便拿,拿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别人允许,否则就是偷。小偷是不受欢迎的,也会受到惩罚。”
这就是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他知道哪些事是不能做的。
儿子听了以后不知所措地低下头。
父亲又说:“你现在把人家的东西拿回来了,就要自己送回去,并跟人家道歉。”
这就是在告诉孩子,做错事了应该自己承担后果。
到了早教班门口,孩子迟迟不愿意进去。
父亲说:“自己做错的事要自己解决,把积木还回去,再跟老师说声对不起,保证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别怕,爸爸在你身边陪着你。”
这位爸爸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当孩子偷了东西,我们要做的不是暴打一顿或者责骂羞辱,而是应该帮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并进行补救。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他:爸妈是跟你站在一起的,陪你一起改正,我们相信你会变得更好。

*作者:张书愿,洞悉人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来源:凯叔育儿(ID:yuerjinhualu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