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4.5h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观察
中风是导致人类死亡三大原因之一,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致残率为50%~70%。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是脑卒中中最危重的一种,是因颈内动脉系统主干动脉或皮层支闭塞而形成,表现为完全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凝视病灶侧。经常伴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迹象,甚至脑疝死亡。
既往对于发病时间≥4.5h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多给予脱水和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但在这类梗死中没有统一的溶栓标准。6h尿激酶溶栓时间窗为溶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本文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发病时间≥4.5h患者尿激酶溶栓的疗效,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至2016年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大于4.5h,根据患者及家属是否同意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
溶栓组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45~80岁、平均(54.3±8.8)岁,既往吸烟史35例,高血压59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41例,心房颤动9例,卒中及TIA病史13例,高脂血症41例,入院血糖值(6.4±2.5)mmol/L,收缩压(162±15)mmHg,舒张压(96±9)mmHg,入院NIHSS评分(18.3±2.7)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41±35)min;对照组63例,其中男35例、女28例,年龄46~80岁、平均(56.1±9.3)岁,既往吸烟史33例,高血压56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42例,心房颤动7例,卒中及TIA病史13例,高脂血症38例,入院血糖值(6.7±2.1)mmol/L,收缩压(160±13)mmHg,舒张压(95±8)mmHg,入院NIHSS评分(17.9±3.1)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43±29)min。
两组一般资料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经CT及MRI扫描证实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溶栓组应用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100万,静脉注射30 min。对照组入院后立即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1.3 评价标准
采用NIHSS评价治疗14、30d时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以溶栓后90d的改良Rakin评分(mRS评分)评价有效性,0~2分为疗效良好,≥3分为疗效不良(中残或重残)。
溶栓组:治疗后14d NIHSS评分为(9.8±1.3)分,30d为(7.1±1.4)分,出血转化3例,死亡1例,90d mRS评分(2.3±0.4)分;对照组:治疗后14d NIHSS评分为(14.2±1.5)分,30d为(10.4±1.3)分,出血转化3例,死亡2例,90d mRS评分(3.1±0.6)分。
分析对比数据发现,治疗后14、30d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溶栓组平均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早期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两组治疗后90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转化及死亡例数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发病≥4.5h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临床工作中,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多伴完全性肢体瘫痪,且伴有精神症状及意识障碍,主动求诊能力下降,导致发病到就诊时间往往超过4.5h,这就限制了溶栓的进行。尿激酶溶栓时间窗可延长至6h,给患者更多溶栓的机会。
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均很严重,可能与前循环大血管的急性闭塞,侧支循环代偿差有关。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使大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并通过开放侧支循环小分支血管使缺血脑组织获得再灌注,从而使患者获益。
本研究表明,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14、30d的NIHSS评分及90d的mRs评分显著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无显著差异,说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KABLAU等研究也认为通过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小血管再通,即使大脑中动脉仍然闭塞,这些患者的预后比不溶栓的患者临床结局好。
总之,在严格把握好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下,对于发病时间≥4.5小时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然而,本研究样本量小,容易产生偏差,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