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想要纠正他人的欲望

纠正他人的欲望,学名就叫给别人讲道理。一方面,好为人师是人的通病;另一方面,自视过高也是人人都有的毛病。
小孩子经常你一句我一句的吵架,大人看着好玩又觉得他们愚蠢,但社会若轮到成年人之间的争论,那可就比孩子吵架还精彩百倍。因为这里的门道可太多了。
所以如果你想赢,那么可以先了解关于掐架的几大规律;如果你不想掐架,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事儿的概率和特征。无论是否愿意碰上这种事(保不齐人人有头脑发热,脑子抽筋的时候),有所准备,总是好的。
分歧倍增定律
有一个定律,叫做分歧倍增定律。意思是如果一开始双方的观点就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双方的分歧都将倍增。
耗散定律
如果你想预测掐架的两个人之间谁能获得胜利,那就要看谁更能耗,更愿意在这件无聊的事情上投入时间,这个叫做耗散定律。显然,总结起来就是,如果你耗费巨量时间和精力,去争一个“分歧倍增”的结论,就叫做“得不成失”。
远离小气量的争论者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应该关注的点,那就是,如果你跟一个气量很小的人掐架,很可能的结果就是,纵然最后你赢了,但是你却把这个气量非常小的人得罪了。
而这种人,通常都喜欢报复,一旦得罪了他,他就怀恨在心,从此以后开始在背后玩弄阴谋算计你,直到自己能够彻底出那口恶气。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日常千万别跟小人争论,不管你争赢了还是争输了,你都只不过多了一个想报复你的人。对于这样小气量的人,不要妄想用自己的宏大辩论来改变他,只有远离他才是上策。
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实践理性批判 》最后结论开头的第一句话 :“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深沉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不停增长,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有道德感的,但是对星空的向往就因人而异了。
因为这是世界观是否宏大、价值观是否正确的问题。基于此,人人都觉得,和人的沟通是最难的,除此之外就是争辩。真正的沟通,不仅要求双方知识结构对等,生活阅历相似,更重要的是对彼此的尊重感也要相差不远。
只有在这些都对等的情况下,双方才可能有理有据、友善平和地进行辩论。
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对手实在很奢侈,甚至是稀有。所以,忘记自己的奢求吧。
当你因为某个人在某件事情上跟你的观点不同而想去教育对方,纠正对方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这个人的道德律跟我一样吗?三观相同吗?行事端正吗?我是要跟他争论一个问题的对错,还是为了赢而争论或者干脆就是意气用事?
如果争论不是建立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还有可能被对方的无理、无知拉低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又何必呢?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贡走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穿绿衣服的人。这个绿衣人就对子贡说:
“先生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我来考考你呀?”
“一年有几个季节呢?”
“四个季节。”子贡回答。
“错!明明是三个季节。”绿衣人认真地说。
子贡一时错愕,怀疑自己听错了,正要与之争辩时,绿衣人见他不信的样子,就说:“让这位老先生来评论一下,是你对还是我对。”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然后毕恭毕敬地对他说:“当然是三个季节,春夏秋冬而已。”
“这才是明白人!”绿衣人高高兴兴地说,然后跳进草丛不见了。
子贡一头雾水,问孔子:“师傅,你怎么也说是三个季节啊?明明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啊!”
孔子笑着说:“难道你没见那人通身绿衣吗?他分明就是蚱蜢变的。这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有三季可活,从来就没见过冬天。在他的认知里,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若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和他讲道理,他怎么可能被你说得通?你又何必跟蚱蜢去枉费口舌呢?所谓‘夏虫不可语冰’,这个道理可别忘了。”
子贡听后,恍然大悟。
绿衣人这一典故清楚地指出了一个事实:在各自有限的认知范围内,人人都认为自己判断的才是事实。越是如此,遇到问题时就越容易发生争论。
提升自我认知,减少争论纠偏欲望最好的方法是:永远第一时间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但是对于那些完全不知对错的人,不讲道德规则的人,就不适合谈对错,而只适合跟他/她讲利益。
回到我们的主题,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首先来自克服欲望。
这股欲望,就是不要试图去说服他人。说服他人需要很庞大的背景与格局,而成年人之间从来都不只是观点认知的差异,而是立场、利益之间的博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