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丁小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63.丁小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李一峰老师的《遇见男孩丁小点》和《再见男孩丁小点》出版了。
我与李老师相识多年。起初相识,是因为他也在瑞安师范就读。我读一年级,他读三年级。这个“一”“三”年级可不比小学里的“一”“三”年级,师范三年,读完三年级,是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的。
李老师在瑞师里很有名气。他的名气,大多来自于他的“才气”: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更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是文成双溪人,双溪地处文成与泰顺交界,山水相依,风景宜人。但工作之前,我对这个地方并不熟悉,对双溪的认识仅来源于初中一住校的女同学。我只知道,双溪人花钱都特别大方,初中住校,母亲一周给我一元钱零花,某周给我两元,我便觉得自己手握巨款。而双溪的同学,一周十元二十元不等,看得我目瞪口呆。
据说,双溪最诱人的是漫山遍野的竹子。农村里有一句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双溪人靠着竹子,活出了一片天地。再说,竹子本身并不俗,加上临水靠山,更添了些灵气与静气。
我觉得,那灵气与静气,多数被李老师撸了去。我进瑞师的时候,就听说三年级有一位特别有才的男生。自然,来自于山角旮旯里的我,连仰望的气力都是没有的。进校不多久,就常常在某些场合见证了他的才气,灵秀大气的字画,颇为不俗。
毕业后,我进了富岙,遇见了老季。老季说,他有一个同学很有才,在双溪小学工作,有机会去认识认识。也不知道是哪次机会,总之,我是去过双溪,镇上过去,很远,一路蜿蜒,一直走到心里瘆得慌为止,就到了他所在的双溪。我也见过那座小学。小学很老,风烛残年一般坐落在村子里,四面皆山,安静得很。但也落魄得很,像是被岁月抛弃了的孤儿一样。
我当时就想:这样的地方,能留得住李老师?
果然,很快,李老师告别了那座深山,去了县城的一所民办小学。
民办小学也不是长久之计,很快,他调到了瑞安,后来又入了瑞安市实验小学。
老季常与我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李老师这道光,学校里依旧是留不住的。没多久,他就辞职了。
辞职继续做教育,做大教育。
李老师的脚步远不止于此。
这是我看了这两本书后得出的结论。
丁小点,是这个冬天,最令我牵肠挂肚的人物。
我抛开手机,扔掉尘世中的所有的负重,带着一本书,一台电脑,走进了楼下的咖啡屋。因为我太喜欢丁小点了,我不希望有任何东西打搅到我,我怕身边的动静,搅扰了我靠近丁小点的脚步。
翻开李一峰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11期)的《可爱的米小圈》一文,他这样写道:判断是否为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要先看作者有没有用心为小说的主人公取一个可爱、有趣、温暖的名字。
虽然,他这篇文章是写给米小圈的,但我觉得,其实他是写给他自己的。不信,你看:他给自己的第一部儿童小说取了一个那么可爱、有趣、温暖的名字:丁小点。丁小点,我的学生一看,就记住了,而且还特别喜欢。这样的名字是有温度的。李老师说,名字就像孩子阅读一本好书的一把金钥匙,能引领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路探寻与遐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爱好与性格,甚至他的穿着打扮。
单从这点,李老师给自己作品的主人公取名为“丁小点”,是多么用心、多么智慧、多么先知的一件事!
这,源于他对儿童的懂得。
他自己在小学工作多年,待过农村、县城、城市,他遇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种各样的老师,也遇见过各种各样的人生。与其说懂得,也许用“悲悯”更为恰当。有了悲悯的心,他才能看见儿童,看见生活,才能透过生活看到背后的悲欢离合。
读着这两本书,我有时候有一种感觉:
李老师讲述的仅仅只是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而已吗?
不是的。我还在这两部小说里,读到了李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儿童心里的关照,对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重塑,对生命与未来的探索。
哪里是儿童文学作家?分明还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
且看证据:
他通过引导丁小点写诗,实则表达了自己对诗歌与生活的理解;
通过与丁小点建立的亲密关系,其实是想构建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活;
书写史老师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在抨击当下的某种教育现象;
通过R学校的老师同学和日本稻田小学的老师同学对待丁小点的方式,实际上是表述了中国与日本教育的差异。
……
他还是一位高明的家庭教育专家。
李老师在后记里曾提到几位女士的读后感言,其中一位妈妈这样说:这本书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但或许家长们看了,会给家庭、给亲子关系带来更大的益处……
为何发出这样的声音?就是因为母亲樱子这一形象的塑造,给予了无数父母以警醒。丁小点的奇思妙想很天真,很浪漫,母亲总是以温和的形象站立在身边,如同一束柔软的光,带着适恰的营养,萦绕在丁小点的周围。母子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份不紧不慢、不浓不淡的距离,若要给这份距离加上一个合适的注脚,那便是理解和懂得。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理解和懂得。
因为母亲的理解与懂得,丁小点才可以如此欢乐地继续他的奇思妙想。
其实,读书的时候,我也是有困惑的。丁小点——一位才八岁的孩子,他能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我的认知。
比如,已经可以用百度查资料了;又比如,可以自己设计旅游攻略了;再比如,还能出口成章了。丁小点读过的书也是令我大开眼界。
这是一位二年级孩子的样子吗?
但是,越读下去,我就越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与浅薄。
丁小点爱幻想,就是因为他有海量高贵的文学作品作为生命底色。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一条文学的河。而李老师通过自己对诗性教育的理解,在这条河流中,寻找到了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通过丁小点这个人物,将其串了起来。
一个读过海量儿童文学作品的人,他的世界是有无限可能的,不管是语言的,还是思想的。
诗,就是创生在这片土壤之上的果实,带着泥土的厚重与大地的辽阔。
如果去读一读李老师的“牧羊人”博客,就不难理解他的丁小点为何能够创生出一首一首美妙的诗歌。有一天,我的学生交给我一篇文章,我指着其中一句话说:这句话写得真好。我的学生骄傲地说:“我是模仿了丁小点的诗歌。”瞧,诗歌都走进孩子的心里去了。
李老师就是通过“诗”,打开了丁小点的生活,开辟了属于他们之间的“秘密基地”。“秘密基地”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净土,那里藏着最美好与最珍贵的事物。丁小点与“我”的“秘密基地”里藏着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是“我”与丁小点之间无价的情谊,甚至超越了朋友情,师生情,父子情。那是一种怎样的情谊?两个没有关联的人物,却因为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斩不断,离不开。想起对方,是暖的,是有阳光的味道的。即便万水千山阻隔,也如咫尺相守。
我甚至幻想着,我真希望丁小点就是一个真实的人。若真如此,那也太美好了,太幸福了,太令人振奋了。
也许有人会说,他有什么幸福可言?从小没有父亲,在中国,数学学得一塌糊涂,朋友也不多,母亲常常接到关于丁小点的令人痛心疾首的电话……
对,看起来的确是的。但是,幸运如丁小点,即便朋友很少,但身边总是有那么爱他懂他的人,还有“我”和母亲如此珍视与保护他的奇思妙想。他的幸福是独一无二的。
苦难在前,理解在左,懂得在右,幸福就在不远处如影随形。
书中有一段话是李一峰老师说给丁小点听的:
“丁小点,我相信你,我感觉你有写诗的巨大才能,你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位诗人、作家,你要坚持去做,精彩属于坚持者。一个人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得与众不同,你就很了不起了,你就是一个快乐者。”
这段话,不仅是对丁小点说的,也是对广大的读者说的,更是对他自己说的。
他的第三本小说《鱼我》已经上架,看来,这个冬天不会寂寞了。

(图片来源于当当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