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整本书阅读”专栏(一)“易老”冯唐难得志——《史记·冯唐列传》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冯唐列传
【导读】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表现自己的“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将冯唐与李广并列,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似乎冯唐与李广一样,仕途不得志,至老死也难得封侯,施展才华。而翻阅《史记·冯唐列传》,我们发现,冯唐传记并非以“易老”为主题,所用典故只传记中几句话轻轻带过,完全是王勃为了作对,把二人捉置一处而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且看《冯唐列传》,还原一个人物,还原一段历史。
【原文】 (一)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①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②,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③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③!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④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二)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冄阝,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①,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②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③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④。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⑤莫府,一言不相应⑥,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⑦。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⑧,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三)“冯唐易老”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
【鉴赏】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这句话,有两层意思:1.文帝对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的渴望;2.文帝时没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突出即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文帝也不能用。即文帝不能用人,不会用人。 【注释】 ①父老何自:老人家怎么还在。“父老”,与下面的“父”,均为“老人家”。何自:何以,因何。此处易误译为“从哪里来”,但下一句“家安在”说明“何自”不是“自何”的意思;结合文末“唐时年九十余”,译为“怎么还在为官”更恰当。这说明译好译准,得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 ②贤:联系上下文,“贤”此处不指品德,而是指才能。 ③搏髀:指在大腿上打节拍,以应和歌曲和表示叹息或欢乐。这有点像《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只不过一者生气,一者惊讶。 ③主臣:犹言惶恐。注意不要想当然理解为“皇上”。 ④闲处:两义,一为在家闲居,如“闲处从容,不谈论”;一为僻静的处所,如本处。本处意译为“私下”。 【鉴赏】 前文为引出话题,此处为分析问题。此篇在结构上与《寡人之于国也》相似,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形成一篇论述文。文帝论题:“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冯唐从将领自主权尤其是赏罚方面加以论述: 1.李牧时是朝廷的事皇帝说了算,作战的事将领说了算,因而将领大力赐将士,鼓舞士气,因而屡立战功。 2.现在的魏尚在带兵风格上与李牧相同,然而朝廷的做法却是“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让魏尚仅因“上功首虏差六级”,被下吏、削爵。 ——此处冯唐为魏尚喊不平,但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汉法之酷,赏罚之不明。移之于“李广难封”,不亦可乎? 【注释】 ①以胡寇为意:“以……为意”,固定句式,此处译为“把……放在心上”。 ②中扰:从中干预。中,名词作状语,从中;扰,干扰,干预。 ③百金之士:指有才能有作为的人。也指有功而受到重赏的人。这种用法大概相当于后代的“千金小姐”一类的称呼,不过一指才能杰出,一指出生高贵。 ④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这里似乎要注释才看得懂,其实并非如此。“籍”“符”都是“竹”字头,古代的书写或刻在竹片上,所以与书籍文同相关。“尺”为数量词,即一尺见方,“伍”,稍灵通点应想到“行伍”,这样一推,意思就推出来了。其实这也说明解词时语境的重要性。 ⑤上功:呈报功劳。“上”作动词,呈上。注意,要联系下文的“幕府”,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上”修饰“功”,理解为“头功”。 ⑥相应:相符合。“应”,符合。这属于古今异义,理解时要注意。 ⑦罚作之:汉代刑罚之一。处轻罪犯以一年苦役。这个就非得有注释或查资料才知道。不过望文生义地解为“罚作苦力”也未为不可。 ⑧忌讳:禁忌、避忌,顾忌。说话太直,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伤别人脸面与自尊。太史公此处记事,重在表现冯唐的耿直,当然换一角度,这也是一种不足。 【鉴赏】 本以为“冯唐易老”有一个长长的故事,没想到仅此一句话再加上开篇的“父老何自为郎”两处。文人用典,对提高人、事的知名度,作用真大;而只看注释的典故不看原文,也会被人骗了。 |
【文化常识】
1.尚食监,官名,也称食监。汉置,汉诸侯王国也置,掌供膳食。《汉书·霍光传》:“食监奏未释服未可御故食,复诏太官趣具,无关食监。太官不敢具。”
2.忌讳,避忌、顾忌,如《老子》:“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它还有因风俗习惯或迷信,禁忌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和事的意思,如《红楼梦》:“黛玉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
3.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司马贞索隐:“尺籍者,谓书其斩首之功于一尺之板。伍符者,命军人伍伍相保,不容奸诈。”
【翻译训练】
(1)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2)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参考答案:
(1),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
(2)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
【文段解读】
本段文字的核心在开头:“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整篇文章就围绕着这句话展开。
文帝赞叹赵将李齐事,言自己心心恋恋在他这样的良将身上,冯唐答以李齐远不如廉颇、李牧,并详细说他俩为人,引起文帝极大兴趣,感叹说:如果我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我哪里用得着担心匈奴?然而没想到冯唐冒出一句:陛下即使手下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您也不能很好的任用他们!弄得文帝很是生气,起身就走,过了很久才缓过气来才,说:你为什么在大众场合说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在私底下说呢?冯唐只是轻轻地回了一句:“鄙人不知忌讳!”多可爱耿直的一个大臣。
事情没完,当匈奴入侵,汉深受困扰时,文帝又引出“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于是冯唐从“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战争自主权与军功的赏罚讲起,然后讲到现在的朝廷对将军边务的干涉,“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从而引出对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的处罚,最后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为冯唐作传,重点只叙一件事,而这件事,把冯唐与文帝的思想性格全展现出来了,把当时的历史环境全呈现出来,这是司马迁《史记》的高妙之处。写历史人物,有时不必面面俱到,而必须抓住最能展现人物精神与气质的事件,叙事一事而全体出,其艺术性远甚于后世的生平事迹必一一书之。这是《史记》的伟大之处,也能怪后世人评《水浒》等章回小说时常感曰:“此马迁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