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独家爆料 | 80年代旧报纸上的陈大鹏
在陈大鹏老师家中,看到一些建盏相关的珍贵资料,包括80年代的羊城晚报、新闻报(1893年创立于上海)等旧报纸刊载的,陈老师年轻时为建盏奋斗的事迹,能让今人看到当时建盏复原的不易与带来的震撼。
原创 | 旧报纸中的陈大鹏与建盏
文 / 聆雨听涛
建盏「大火」,厂家和受众指数级暴增长,大致是近10年的事。然而这10年的井喷,是之前花了30年研究、传承宋代技艺的成果。没有前30年的积累,建盏行业不会在机会来临时,成长得这么快。
自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国家就一直致力于建盏这一非遗项目的恢复与传承。
老一辈建盏名家陈大鹏(1945~),年轻时复烧油滴盏的事迹,就在80年代登上了羊城晚报、新闻报(始于1893,清光绪十九年)等多家大报纸。当年的报纸,传播力比电视还高,毕竟那时候有电视的家庭并不多。可见轰动程度。
▼将近40年过去,现在的陈大鹏已经70多岁了,满头白发的他依然坚持自己身体力行试验、烧盏。
▼《羊城晚报》的报道与古陶瓷学巨擘冯先铭(1921~1993)代表故宫博物院在1983年的手书
一、苦心钻研,从学徒到大师
1、油滴的复生
陈大鹏十三岁进厂当学徒,实践二十年后,积累了丰富的制釉经验。80年代初,陈大鹏一直在茅屋里自费研究结晶釉。
{ 陈大鹏作品·黄鹧鸪斑盏 }
报刊报道,当时他在省轻工研究所陶瓷室、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古陶瓷学会、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美院、福建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及厦大历史系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出土瓷片进行分析研究。
经过多次的反复烧结、实验,终于使油滴盏重见天日,并于1980年11月在「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上展销,得到国外专家的好评。
▼1987年《新闻报》的报道
2、艺术性与技术性均获得中外认可
1983年,陈大鹏仿制的油滴盏通过了省级鉴定。
报刊中记载,当时国内专家认为,陈的作品
釉色黑如漆,斑点莹如星,瓷器重如铁额,击声响如磐;斑点光彩夺目,注入清水,银光争莹;注入浓茶,金光闪耀,精美脱俗。
此器在器形、釉彩等传统风格及物质显微结构上,都达到宋代建窑的水平,与宋代珍品形似、神似、质似。
鉴定书则写道:
此仿宋油滴黑釉盏,纯黑底上分布着银色油滴,斑纹圆润,大小匀称,光泽适宜;电镜和电子衍射对萃取复型试样的鉴定,证明该油滴的显微结构不论在氧化铁的成分、分布和晶形上,都与古代银油滴黑釉盏雷同……釉色美丽,几近于乌金,这是外地制品中没有的。
陈大鹏研制的仿宋油滴盏,荣获南平市1983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市政府给予奖励晋升一级工资,有关单位保送他到山东轻工学院陶瓷系深造,该厂根据他的贡献,奖励他一部14寸彩电。
陈大鹏的重大成果被国家轻工部选送参加全国旅游品展览会和1984年春季广交会。首批油滴建盏每只500美元,被美、日客商抢购一空。
{ 陈大鹏作品·黄鹧鸪斑盏/特写}
而后又选送了五种新器形,参加美国路易安娜世界博览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关西本部甚至来函:对贵方油滴建盏很感兴趣,请寄一些样品并告知价格。
80年代末,中古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还破格吸收陈大鹏为会员。
小学毕业就开始当学徒的陈大鹏,在艰苦的条件下不忘以经验和自学研究传统油滴盏的工艺规律,并取得成功,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是一个很励志的过程。
《自学导报》评价他「没文凭有水平」,从学徒到工艺师。
▼《自学导报》等报纸的报道
{ 陈大鹏作品·黄鹧鸪斑盏 }
3、各色荣誉接踵而至
1984年,2件仿宋瓷器入选中央“党的工作者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礼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1984年,仿宋油滴黑釉器获南平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5年,油滴黑釉瓷被选送香港与日本,参加中国陶瓷博览会与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展览。
{ 陈大鹏作品·黄鹧鸪斑盏/手刻底款 }
1987年,油滴建盏产品被选为国家科委出国访问礼物。
1988年,油滴瓷器被国家南宋官窑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和北京钓鱼台国家宾馆列为收藏品或陈列品。
1988年,仿宋油滴黑釉器项目获建阳地区一等奖;油滴建盏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珍品)金杯奖▼
1990年,受南平市组织部评为“一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1990年,建盏仿宋银兔毫黑釉、方口钵作品获全省陶瓷评比优秀创作设计奖。
1997年,《油滴喇叭碗》、《鹧鸪斑建盏》等建盏作品入选中国当代陶艺展,作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收藏。
{ 陈大鹏作品·鹧鸪斑盏/60倍放大}
1999年,油滴喇叭碗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即《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第二卷。
2001年,赴日本东京,参加由日本(NHK)放送协会、朝日新闻等联合赞助的中日陶瓷交流会。
2002年,特邀参加日本青森县世界薪窑大会,作品被永久收藏。
二、前人栽树,后人砥砺,复兴大业任重道远
陈大鹏如今的业界地位可以排在前三。他烧制的鹧鸪斑盏至今无人能模仿,拥有很多支持者。
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在手工烧制,产量有限,作品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 陈大鹏作品·黄鹧鸪斑盏 }
然而30多年前,建盏虽然在业内知名,行业外却鲜少人了解其地位与价值。
虽然当年报纸上对建盏的宣传并不少,但是当时的建盏,一般是作为艺术品在一线城市(主要是上海)的专柜售卖,买主也多数是外国客商。
几位早期的大师们,现在是拥趸无数,而当时却知音难觅。
一个非遗项目如果脱离实际,束之高阁,那就要靠外力不断输血,并非长久之计,建盏也是如此。
想要复兴建盏,就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接受它、欣赏它。
{ 陈大鹏作品·红鹧鸪斑盏 }
所幸建盏最终把握住了机会,越来越为人熟知,不仅走入人民群众的日常饮茶生活,也成为国家认可的金砖国礼。
这样的成果,离不开老一辈工艺师的奠基、新一代工艺师的拼搏,和收藏圈、茶圈的推动。
当然,也正因为建盏是建盏,是宋代第一茶器,黑釉瓷巅峰。它的魅力,足以让大家的心血不会付诸东流。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无所有的艰难条件下就开始烧盏的前辈们,所经历的苦难和考验,是今人无法想象的。
当年的专家学者和复原建盏的先驱们,兴许也想象不到建盏行业现在能发展成这样吧。
{ 陈大鹏作品·黄鹧鸪斑盏 }
如今的建盏业,虽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规范的地方,在受欢迎的同时,也遭遇一些误解、质疑的声音。
但这都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有误解,有弯路,可以去引导纠正,如果连愿意付出,愿意试错的人都没有,那这个行业就彻底完蛋了。
同理,有人骂说明有人在意,没人骂那是无人问津。对于外界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脚踏实地,胜于雄辩。
现在虽然不是最好,但是充满希望。感谢40年前为建盏复生作出贡献的所有人。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建盏行业。
{ 陈大鹏作品·绿鹧鸪斑盏 }
建盏文化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离不开圈内每一个群体的付出,不论是工艺师,还是中间商,还是玩家,感谢建盏让我们相识,忆苦思甜,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