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粮 || 邱小权

交公粮
 邱小权
说起交公粮,除了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外,我敢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知道。
盛夏傍晚,饭后,沿着乡间小路纳凉闲逛,清风带着稻花香甜,拂面而来,吹走了一天的燥热,让人欣然。
走着,走着,看到农户院坝上,又干净、又饱满的包谷,农户正在用风车车,有位近六十岁的大姐,感慨万分地说:“我看见风车车包谷,想起了二十年前,去交公粮车粮食的情景……”这话一说,引起了大家纷纷议论。
那时,每当麦子、包谷和谷子收获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交公粮,交公粮要分两季,小春交小麦,大春交包谷和稻谷,小麦和包谷是粗粮,稻谷属细粮,生产队时期交公粮是不用每户农民操心的,有生产队组织一些轻壮男劳力到当时的粮站交公粮,按挑粮数量计工分。
那个年代交,不堪回首,我家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从家里到收公粮处,要走一个小时,挑100斤粮食去交,可得工分12分,当时,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劳动力劳动一整天,才记10分,可想挑公粮是多么艰苦,还经常是天不亮就出发,挑着公粮上路,直到晚上才回来。
记得我16岁那年,几个小伙子自认为长大了,非要去挑公粮挣工分,我只挑了50斤,到了公社粮点后,仓库满了,不收,只好又沿着公路挑到区粮站(中心站)去交,起初,挑着担担,一路还谈笑风生,年纪大的同伴说,走公路要走内圈,少走几步,可后来,歇了又歇,可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挑到了粮站;交了公粮后,摸着天黑回家,大腿酸软无处可诉。
八十年代,实行大包干后,每家每户都会根据一家的人口多少,结合分地的面积来分摊应该交给公家的粮食,然后折算成人民币抵交代扣款和交农业税。
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哥说:“我老家有一个是粮食收购员,手中权力还很大,他家栽秧收谷时,不缺劳力,都争先恐后到他家去帮忙,别人家还没有开起头,可他家已经春播秋收已经结束了;最让他头痛的事,在大小春收购粮食时,他鼻子和眼睛皱住一堆,一天就哭丧着脸,好象借他谷子还他糠一样。在这个收购季节如果不按国家的收购要求和价格,自己怕饭碗不保,对不起三亲六戚,如果马虎点,又对不起国家。这要从他内弟做一件脏事说起,他内弟自持有这个姐夫,将完公粮的谷子做假,上面看起来全是好谷子,可下面全面是二洋壳(不能打米),让个别人看到了,当面没说,回去就大势喧扬,弄得他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没有少挨领导批评,从此,他就焦眉愁眼。”
此时,又有一个人讲了一个小故事,我老家有一个人缘特别好的人,任何事,只要他出面,没有办不好的。有一次,他请了一个人帮助挑谷子去交公粮任务,两担谷子挨着排队,收购员在检查质量时,用手伸进他的箩匡里,将谷子一抓,说:“可以”。接着,又到第二担中一抓说:“这谷子,要晒”,帮忙挑谷子的人说:“我这一挑也是他家的”,收购员别了他一眼,愤愤地说:“是他家的又朗个吗,还不是要晒”,此时,大家面面相觑,人缘好的人,脸上红了又红。
的确如此,那时,粮站的检验员是最吃香的职业,哪个村里有一个在粮站上班的人员都会成为全村的明星,回到家里就会有很多的乡邻找到家里帮忙,当时收礼谈不上,但是能够多吸几根烟很正常,于是在排队的时候尽可能的找自己村里的检验员或者是熟人,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忙,你的公粮交的就会很顺利,尤其是在验级的时候,那时根本没有仪器,全凭眼鼻嘴,眼睛看粮食有无杂质,鼻子嗅有无霉变,嘴巴检验粮食的干湿,每一位收购员的牙齿非常坚硬,这个动作至今不在我脑子里回放,让我描述一下,收购员向你走来,伸手将你的谷子(包谷、麦子)一抓,顺手拣起几颗,顺势往嘴里一扔,接着发出“碰碰”之声,收购员说,“要得”,就能开出合格的条子,在级别上还能给一个好的等级,不能小看的等级,如果等级给的低,价格就不一样,就意味着要多交一些公粮,可如果咬不出声音,脸一沉,嘴里“吐吐”,接着说,“晒、晒..”,那可麻烦了,又费时又费神。
当时,每个乡都有粮站,一到交公粮的时间,粮站的院内就会挤满口袋和箩筐,粮库外,排起一队队的长龙,那景象十分的壮观,每交过一家的公粮箩筐就会向前挪动一下,尽管交公粮都说在炎热的夏天,但是谁都不愿意离开排队的位置,一旦离开,就会被一些不守规矩人的穿到前面;有的时候,会从早上排队到夜里,还有可能到第二天才能交上公粮,排队需要耐心,而担心的却是到了收购员检验自己家里公粮时,说你的粮食达标合格,皆大欢喜,如果说你的粮食劣质多,要用风车车还好点,要是说你的粮食干度不够,要晒,那就很惨了,排了长时间的队就算白排了,那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交公粮的场景直到2005年全国取消农业税才结束,交公粮成为的一个时代的缩影,印在的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影像里,也成为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现在人,谈起交公粮,可是另外一层意识,这里,我就不细说,让聪明的读者去思考。
书于2020年夏
作者简介:邱小权,重庆丰都人,就职于仁沙镇人民政府,《中国报导》、《重庆法制报》、《家》、《华龙网》、《丰都日报》特约通讯员,热爱文学业余喜欢写作,《初冬晨韵》在2018年第二届“作家平台”创作大赛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
(0)

相关推荐

  • 农村曾很牛的3种工作,尤其第2个,农民当时都很羡慕,如今败落了

    文/农夫也疯狂 对于农民来说,种田种地就是天职.把自家的庄稼种好了,那一家人也就不愁了.但种田种地毕竟是辛苦活,还得看天吃饭,所以有些农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以后过如此艰苦的生活,在孩子还小 ...

  • 【乡土文学】代文梅||交公粮,分口粮

    交公粮,分口粮 文/代文梅 过去,农民种地都要交公粮,交公粮时,总要轰轰烈烈地排着长队,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 夏收过后,若大的打麦场晒着黄灿灿的小麦,农民伯伯光着脚丫,头戴草帽,手拿木制钉齿耙,在晒 ...

  • 五板船

    五板船(散文) 梁厚能 五板船是船,又不是船.它是与我老家桂塘毗邻.位于重庆酉阳县可大乡境内酉水河东岸的一个古村寨.老码头. 自小就从大人们的言语中知道五板船这个地方,由于以前未通公路,人们要翻山越岭 ...

  • 有一种往事,叫做“送粮谷”

    送粮谷,又叫交公粮.送公粮,指的是农民将所种收获的粮食,按标准无偿交给国家.我不知道这一做法始于何年,作为七十年代末生人,打我懂事起,所亲历的"送粮谷",送的是一年两季稻中早稻产出 ...

  • 回忆古蔺往事 | 范俊英 :我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①

    # 我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 (一) 范俊英 每当<我们这一辈>这首歌的旋律响起, 并且是每一次响起,五零后的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过去,我的过去不就是歌词中的所唱的那样真正的尝到了做 ...

  • 饶学锋:洛碛洛碛老街洛碛豆花

    洛碛.洛碛老街.洛碛豆花 图文/饶学锋 洛碛老街的下场口 1971年在农村当了两年知青的我,被招进了位于江北县(现渝北区)洛碛镇的重庆101化工厂(后来的重庆川庆化工厂)工作. 那时,洛碛是四川省江津 ...

  • 一组80年代农村“交公粮”的老照片,老一辈农村人终生难忘的记忆

    现在的年轻人,提起"交公粮"都会不怀好意地一笑,可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交公粮对于农民来说,是每年都要经历一次. 这一点,也只有经历过的40后.50后.60后和70后才懂,当 ...

  • 张运东:交粮往事 | 就读这篇

    交粮往事 张运东 如今农村孩子,想必大多已不知交公粮是咋回事了.简言之,就是当时农民按照国家政策,义务上缴粮食. 赣东北老家山多田少,受南方土壤及气候局限,祖祖辈辈皆以栽种水稻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 这才是正能量

    在我上小学时,还是有麦假和秋假的,其实就是在夏收和秋收的季节里给老师和稍大点的学生放假参加农忙. 每一个麦假和秋假都有拾麦穂或者拾稻穂的作业.我从小就懒,从来都没去真正拾过.每次交作业时都是从打谷场里 ...

  • 黑馒头,白馒头

    黑馒头,白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