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易经残卷·大畜》上古伏羲时代(草稿)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文言:(原缺)
本卦讲述的是当时的那些王者。请注意,在唐尧之前,我中国一直是群龙无首的状态,这里所谓的王者,都是临时的。有事情的时候,往出推选一个王者,因为需要这么一个指挥。没事的时候大家都一样,没有君臣上下之分。
大畜:畜,好也。其言行不妄,真真好人也。大畜,养贤也。《易》曰:“物好然后可养。” 物,人也。这里指贤者。
不家食:家,这里指家族,不是指五口之家的那个小家,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那个“大家”。不家食,这里是指肯于把东西分给与自家人不相干的那些异姓人士,以来贤者。有贤者来辅助,是以吉也。这里的“贤”,说的也是家族,不是指个人。
涉大川:那些跋山涉水地到处传道的人们。这里指继承天民们的那种无产主义精神。有东西大家用。
多识前言往行:读史使人明哲,不知来者视诸往也。
以好其德:帮助那些佗印象中的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刚健笃实:力度(强度)够用,言行也不失端正,而且还名实一致。
辉光日新:随着强度的提升,佗所照耀的范围越来越大,因此而受益的生灵越来越多。
刚上而尚贤:致力于增强执政的力度,衷心地推崇贤者。
能止健:“致力于增强执政的力度,衷心地推崇贤者。”的这种行为被那些有远见的贤者所反对,道不同不相为谋,为此圣者欲离去,被贤者留了下来。故曰“止”之。圣者之所以肯于留下来,因为在上位的执政端正无私一心为民众们好。
初九:有厉,利已。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文言:(原缺)
恋爱需要恋爱经费,交友需要交友经费。如果没有那么多可支配经费,我们可以张抓地去往回弄钱,以便广交朋友。不过无论是个人还是家族,其精力和经济能力都是有限的,做事情要量力而行。当时的这些先民很有“自知之明”,当他们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感到吃力时,就会终止彼此的交往,以免到时候自己遭罪。《易》曰:“不犯灾也。”
“可以同享福,不能共患难。”朋友中的极品,“知难而退”者也。
九二:舆说輹。 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文言:(原缺)
舆说輹:说,改变。輹,车伏兔,即垫在车箱和车轴之间的木块。上面承载车箱,下面呈弧形,架在轴上。或许是由于没能固定好,车伏兔松动了,这不过是很小的损失罢了。只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朋友们还是愿意承受的,不会怨怪什么。
拥有无产主义意识,自己的东西被人弄坏了不会去抱怨,而是将时间都用在解决问题上。《论语》曰:“虽弊之而无憾。”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文言:(原缺)
良马逐:大畜卦说的是养贤,这位老兄可到好,把贤者赶跑了。缘于这些贤者比他贤能,在位的执政害怕他的位子不保,是以逐之。
艰贞:指墨家,自苦者也。这里指勤民。“利艰贞”,这里指以节省开支为借口,开除老员工。
利有攸往:可以共患难,不能共享福。功成名就之后这些在上位的执政们就自食其言了。再说了,那军队是用来维护和谐的,不光是用来杀伐的。视之为不祥,从而去之,那就近视了。兵不废不可以废兵,有备无患也。
上合志也:闲置兵车,令将士们解甲归田,这是因为这个社会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了。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文言:(原缺)
童牛之牿:童,动词,使之变得幼小。令不成也。牛,这里指即能干活而又听话的贤者。牿,关牛马的圈栏。 童牛之牿,是说等到功成名就之后,这位执政为了防止有人篡权,打算罢免手下的这些功臣,可是又不好意思意思像《六三》那样明说,于是这位聪明的执政特意为佗的这些手下创造了可以顺利离去的条件,以便让佗们名正言顺地告老还乡。
同为罢免手下。《六三》说的是啥也没捞着,白忙活一场,最后愣是让人给撵走了。《六四》说的是在上位的执政还算有良心,不但给足了面子,还给了不少好处。其手下不喜才怪。
六五:豮豕之牙,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文言:(原缺)
豮豕之牙:豮,未发情的或被阉割过的猪。牙,器械也。《管子》:“黄帝之王,童山竭泽。谨逃其爪牙。逃其爪牙,逃械器,闭智能者,辅己者也” 豮豕之牙,械器非常简陋,可谓猪一样的工具。用来吃糠咽菜可以,要想吃肉喝酒就不顶用了。虽说械器不够精良,但是终归比没有强。和原来相比,可谓事半功倍,老给力了。是以有庆也。
本节说的是工具,有道是“人巧不如家什妙”。由于智慧不足,只知道照着先贤的样子做,而没有属于佗自己的的主见,佗就像工具一样,总是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事情。这位执政有样学样,把事情做对了,民众们因为得到了好处,所以都支持佗,故吉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文言:(原缺)
本节文字是用来评价本卦《九五》的。执政们自称“天子”说自己是天道的推行者。其实这是挂羊头卖狗肉,《庄子》曰:“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