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着,蜕变着——文科生的年终总结
写在2018,写给2019
——1703班崔灿的年终总结
2018整理好它的行囊,与我挥手作别,即将乘上那永无返程票的列车,离我而去。
我望着它渐行的身影,回忆起与它的点滴。这篇文字,写在2018,写给2019。
1、“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产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先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记得小学时,每周都要写周记,用那种有工整方格的周记本。那时的我打心眼里是不喜欢写周记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的母亲总要求我在正式写之前打一遍草稿,交给她过目,经她修改后才能誊到周记本上。
打草稿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誊写更是如此。那时周记的内容,大多都是写景写事。写景无外乎多用比喻拟人,写事无外乎在结尾谈一谈你的心得感悟。
或许是比同龄人更为了解这一程序,语文老师总是拿我的作文当范文,但我自知我写得不过是一些套话而已。每每想起当时老师又在台上夸我的作文时,那曾经的惶恐与不安好似又卷土袭来,仿佛又看到某个小女孩在讲台下低着头,一动不动。
初中作文水平一般,偶尔能写出一两篇勉强能称得上“佳作”的文章。《父爱·无声·叹息》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那篇文章的每个字的确是我去用心“作”出来的,呈现出的效果自然不一样。那段时间我和父亲的关系趋于缓和,一句无心的“父亲节快乐”让他感动不已,刚刚从叛逆中挣脱出来的我,写下了那篇文章。
两年过去了,老师对那篇作文的评语却能记得些许,父亲曾因为我无助的叹息仍像风声一样呼啸在耳旁。也就那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可以写好,原来我的情感真的可以通过文字表达。
而今年,我更对写作有了深刻的认识。暑假时做了一次有关崔永元的研究性活动,在多重信息的交替轰炸下,我想写下自己的看法。我花了两个星期,“作”出了那本近9000字的研究报告。
那两个星期里,我不断调整着我的思想,也试着达到思想与语言的吻合,反复改,反复揣摩,多次推倒重来。最后的结果,是让我欣慰的。报告得到了语文老师的夸赞,发到了班群里,也收到了家长们的点赞。过了一个多月后,好友又偶然提起并夸赞,我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脑中却滚动播放着为之而独坐电脑前奋力码字的夜晚。
还是那个小女孩,那个曾在小学语文课上因夸奖而低头的女孩,这次她没有低头,而是坐直了身子。我看到她的眼里,有一束光,如星星般渺小却又坚定独特的光。
今年陆陆续续写了15篇文章、2首诗,如同我在《关于写作的思考》中写道的,我希望我的灵魂的载体,正是那带有温度的方块字。我喜欢写作,我想要写出带有我特色,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不断写,不断“作”,反复修改,反复修炼,反复问清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
每每拿起笔,或对着键盘,我都希望我能暂时脱离现实世界,到达文学的圣地与创作的乌托邦,在那里,我不用担心下节课的数学练习,不用惶恐成绩榜上的排名,不用为某句话或某人的无心之举而烦恼,迎接我的,是创作带来的欢愉与解脱。我能描述出我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我能与灵魂开展一场富有哲思的对话。一切忧愁与痛苦,在这里不过是快乐的调味品。
前几天学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最后一段印象深刻:“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产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情,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评语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曾在深夜里构思某篇文章开头,曾在键盘前敲下自己的思想,或许在放下笔,盖上笔帽的某个瞬间,才真正体会到,好的文章是“作”出来的。写作是艰苦的事情,却也是最快乐的事情。文学的力量,渗透进每个方块字的一笔一画里。
或许写作,注定伴我一生。
2、“梦想使人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时,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年初,我选了文科。其实,这是有历史根源的,外公外婆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公就教会我写毛笔字,用自制的墨水。外公有很多很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随笔、思考,以及一些时事要闻的摘录。
外婆总是照顾着一大家子人的起居生活,也会在闲暇时教我俄语的发音,卷舌的感觉真是太奇怪了ORZ,她还会拉着我的手说:“外婆是武大毕业的,武大可好了,你和妹妹总有一个要去的。”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大学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中间好像隔了一层雾,却又清晰可见。
但分了科之后,我才知道武大也有被“瞧不上”的时候。班主任把全国最好的双一流大学贴在最显眼的位置,用记号笔加粗以及留下一系列备注。“全班最末也要上武大”的口号让我感到惶恐,以至于手中错了10个选择题的卷子显得愈发狰狞。
班上的同学都是又聪明又努力的人,当我拿着考上优分的数学卷子而小有欣慰时,也有人望着139分的英语成绩暗自落泪,我深知与它们的差距,却总是力不从心。
高一下学期的成绩还算稳定,高二上的成绩忽上忽下,总是在大升大降中起伏。新的地理老师很友善,也很尽职,脚伤了也拄着一根竹竿来上课。当我拿着或基础或稀奇古怪的问题去找他时,他总是一脸和善地耐心解答,也让我对飘浮不定的地理成绩更感愧疚。语文老师对我很好,在给我的评语与建议上针针见血,句句到位。班主任在我目标单上的批注让我感到温暖,也有了信心。
地理老师有次闲谈时说到,只要考过前10的都是有机会上北大清华的,嗯,我也进过2次,我也有机会。或许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在理想大学那一栏我写下了“北京大学”这4个字,那4个字不知为何我写得很慢,写完后还愣了好长一段时间,什么都没想,却好像又什么都在想。
这一年的学习提不上多么勤奋刻苦,但也尚且不能贬作浑浑噩噩,常常在早上刷牙时对着寝室的镜子升起一个新的希望,又在一天的劳累中带着它匆匆睡去。但那些希望始终是存在的,在脑海的某个地方,它只会隐隐约约提醒你它的存在。
有时上课望着黑板出神时,那些希望会突然跳出来,笔下的几何题好像也不再显得面目狰狞。大考小考接踵而来,也会和好友报怨一到贴榜时怎么就考不到前面去了,说几句玩笑话,内心也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够,更害怕终有一天会“泯然众人矣。”
有些畏惧是不能言语的,说出来可能就成了软肋或笑话。伤心难过时,带有五彩颜色的希望便成了黑暗中唯一的慰藉,就像我在《没有熬不过的黑夜》中曾写到:“那些彩色泡泡不会轻易破灭,聚在一起时,就好像看见了彩虹。”
前半年断断续续读了很多史铁生的文字,《好运设计》里这样写到:“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每每在成绩榜前驻足,或是对前途感到迷茫时,这段文字总会跃入脑海。
有一天我在黑夜里反复默念这句话,感觉理想大学一栏“北京大学”那4个字似乎显得没那么空洞,班主任定的高考目标也好似有了载体,那些希望也都在黑暗中拉着我的手,哄我入睡。
我的2018,伴着日出与星辰,伴着成绩榜上时常不定的位次,伴着王小波与史铁生,也伴着自己所爱之人柔情的鼓励与陪伴。这一年里,我追寻生命的意义,理解奋斗的真谛,感受亲情的美好,经历挫折的磨炼。我成长着,也蜕变着。
对梦想的追求,对文学的渴望,对自我的剖析与勉励,对所爱之人的理解与共勉······我想,这些仍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充斥我的2019。我想,也正是这些美好的事物,给了我直面人生的勇气与砥砺前行的动力。
沐浴新年的阳光,一些朝向内心的期许会在琐碎的生活中诞生,一些面向世界的梦想会从平淡的日子里升起。
2019,我期待着,期待再一次与生命中的美好相伴,期待再一次与你,共同谱写生命的华美乐章。
再见,2018。你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