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解之谜:洞葬之谜,人死后无需入土就可安葬?骇人听闻
入土为安,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殡葬方式。但从唐朝中期至今的1200多年以来,部分少数民族的同胞并不这么想,他们有着自己极为独特的丧葬方式—洞葬!
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无需入土就可安葬。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是我国南方地区苗、瑶族的一种神秘古老的葬式。
相传洞葬有一整套骇人听闻的程序,程序都由寨上的“鬼师”一手操办,十分隆重和严肃。入殓那天,死者穿上一套崭新的民族服装。给死人陪葬用的是半张人民币,另一半由家人自行处理,或珍藏,或烧掉。一般陪葬的都是三、四百元,当然也有过千元的,因人而异。同时放在棺材里的还有饭、酒、肉等,旁边还放上一些农作工具,最重要的是一件雨具,寓意让逝者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能遮风挡雨。
出殡那天要杀上一头牛或是一头猪,或两者兼有,以家境殷实与否而定,或依照死者生前要求而定。杀牛时要一刀毙命,成者可获几十斤牛肉作奖赏,否则要罚款几十上百元。这对“杀手”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死者入洞的当天晚上,亲人要到洞里点上火把,以示让死者明察通往阴间之路。
在贵州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就有一处庞大的苗族洞葬, 当地人称之为梅洞。梅洞规模很大,洞内大约有40米高,宽度在70米左右,纵深约有100多米深。洞内所有的棺柩都没有叠放,一堆堆大约有200来幅朝西摆放的棺材,与地上散落的人体骨髅以及陪葬的瓦罐瓷器,加上洞内阴森的气息,顿感一股凉意从脚心传往全身。
据村里老人说:洞里原来有1000多副棺材,因为战乱等原因,逐渐减少到了400多幅,加上棺木自然腐烂,现在只有200来副了。这些棺木最早的大约是明代的,最晚的大约在清代。最晚一副棺材是女棺,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就没人葬在这个洞里了。
而关于洞葬的解释至今也有两种争论:其一,环境使然。苗族最早居住富饶发达的黄河流域,因他们的祖先神农氏战争失败,被迫迁居南方大山迷林中,苗岭多溶洞,洞葬作为一种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最经济方便的安葬形式。
其二,更多的苗族学者并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作为中华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有内涵丰富,文化独特的一面。苗族的祖先本来就生活在黄河流域,没有一天忘记过自己的故土,洞葬其实只是一种对先人灵柩的暂时存放,希冀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叶落归根,入土为安。
其实与岩洞葬关系极为密切的还有一类葬俗,就是悬棺葬。这类葬俗亦是将死者葬于崖上,或将棺木径置于岩隙中,或凿龛置棺,或钉木桩于崖上、置棺于桩上。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这类葬俗商周之际起源于福建一带,后逆长江西传,西可抵长江上游川、滇相接处。一般将岩洞葬与悬棺葬并称为“崖葬”,突出其均是葬在崖上。但两者的源头可能不同,文化内涵也有差异,如悬棺葬俗讲究“弥高至孝”“先堕者为吉”,并多葬在临河的峭壁上。而岩洞葬多在人畜易达之处,未必临水。随人群的移动,后期才在两类葬俗的交接地带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迹象。话说,大家怎么看待这些不一般的殡葬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