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论幸福》:明明过得还可以,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
动物只要不生病、不挨饿,就会快乐。
对于人类来说,要想快乐起来,要困难的多。
学生们的作业压力、上班族的工作焦虑;上层人因应酬醉生梦死,底层人为生计疲于奔命;公司高管为谋发展绞尽脑汁,基层员工为拉业绩焦头烂额……
我们一生的道路上,要扮演无数个身份角色,要经历无数次悲欢离合,即使尝遍酸甜苦辣,也未必会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快乐。
罗素的《罗素论幸福》告诉我们,我们寻找不到快乐,是由内外双重原因所致。
现实的枷锁加在每个人身上,很容易使内心滋生阴霾,这甚至比外界的暴风雨更可怕、更致命。
所以我们多一个向导,便多一重盔甲,多一重保障。
这或许就是《幸福之路》的意义所在。
01
生活中,我们都会经历在苦恼的深渊无以自拔的痛苦。
罗素在书中指出,还有一些人会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无可救药,外界的戒律是指引他们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自我沉溺有很多形式,“自罪狂”“自恋狂”“自大狂”最典型的三种。
自罪狂,不是指犯罪的人,而是那些沉溺于负罪感的人。
这些人,即使是长大成人,也会把儿时来自母亲的教诲深埋在潜意识之中,视为骂人、饮酒、情爱等等均是罪恶。
但是行为上,并不会真正远离这些所谓的罪恶,甚至苛求这种罪恶感。
不过欢愉过后就会进入贤者模式,产生深深的负罪感。
自恋狂,习惯于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欣赏和肯定。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过度自恋就会产生严重的虚荣心。
除了自己以外,对任何人和事都不感兴趣,导致不仅得不到期待的欣赏与恭维,反而到手的是失望与奚落,以及倦怠与厌烦。
自恋的根源是自卑,而解药是自尊。
自大狂,与自恋狂不同,他们追求的是手中权力而不仅仅是个人魅力,他们希望的令人敬畏而不是被人恭维。
很多疯子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适当的权力,可以增加幸福感。
如果把追求权力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即使是拿破仑、希特叻这样的人物也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02
如果我们都会万寿无疆,那么人生的乐趣早晚都会失去吸引了。
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我们才会珍惜人生、追求幸福。
但是人之于世,受太多的羁绊而感受不到幸福与快乐。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场竞赛,赢家才能获得尊重。
人们过于强调把竞争中获胜作为幸福的主要源泉,却不曾细想成功只是幸福的一部分,不应当舍本而逐末。
那些认为竞争是生活主题的人,放弃了生活中的美好恬适,选择了与人类本能对抗。
他们的生活太残酷、太坚韧,时刻需要紧绷神经和肌肉,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阴郁、走向崩溃。
对于这些崇尚竞争的人,必须注重保持平衡,要理智平静地接纳生活中的娱乐,而不是一味地与自己进行对抗。
当然,罗素拒绝过度竞争,并不是提倡清修般枯燥无聊的生活,更不是把感官上的兴奋刺激作为生活中的娱乐。
不管是枯燥无聊,还是兴奋刺激,都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罪恶。
适量兴奋有益健康,太少则让人上瘾,太多则令人疲惫。
而忍受生活中的枯燥无聊,则是人生的必修课。
大草原上饱餐后踱步的动物们,从来不会感到生活的枯燥烦闷,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这样的日子。
现代社会中,我们所感受的枯燥烦闷,与脱离自然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有钱人,为了逃避简单的枯燥无聊,反而在物欲的包围和感官的刺激中陷入了更高级的烦闷空虚。
罗素说,幸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只是宁静的生活,只有宁静的气氛才能孕育真正的幸福。
过度追求物欲和感官的兴奋刺激,反而让我们在大脑激素消退后,更加感到枯燥烦闷,甚至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虽然快乐的原因大抵相同,但是不快乐的原因千差万别。
让人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陷入过度竞争、无法忍受枯燥之外,嫉妒心理、被害妄想、社交恐惧等任何一个因素,都足以破坏我们的幸福之路。
只有走出自我沉溺的泥淖,将自我完全自然地融化于生命之流中,才有机会体验人生的幸福。
03
幸福可以分为两种,可以是朴素的幸福和奢侈的幸福,可以是肉体的幸福和精神的幸福,也可以是情感的幸福和理智的幸福。
幸福,来源于对其他人和物的友善与关切。
对人的友善与关切是一种爱,但不是贪婪、想占有或者获得回报的爱。
与人为善的爱,会关心和取悦所有与自己交往的人,会从别人的个性中寻找乐趣,他们既不要求别人顺从,也不要求别人奉承。
幸福的秘诀,就是尽可能地怀着善意而非敌意,关切尽可能多地人和物。
生命短暂,我们不可能关切所有事情,但可以关切尽可能多的事情,以充实我们的生活。
人的兴趣越广,获得幸福的机会就越多,就越不可能受命运摆布。
因为即使失去了一样,我们还有另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追逐时尚和癖好并不会带来根本的幸福,而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暂时摆脱一些难以面对的痛苦。
04
得到的爱越多,安全感越强,我们对生活越充满热情与兴趣,否则就会变得不满、自私与暴躁。
受父母疼爱的孩子,总会以为父母时刻在帮助他们遮风挡雨而敢于冒险和探索。
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胆怯、恐惧,不敢冒险,也不能以快乐的心情探索世界。
这样的孩子可能变得内向而郁郁寡欢,只注视内心的空虚,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生命、死亡和人类的命运,甚至会通过某种哲学或神学寻求虚幻的慰藉。
有得到,就有给予,爱也是这样。
给予的爱有两种类型,一种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另一种则表达了恐惧,它充其量是一种慰藉。
比如晴天驾驶游船沿着美丽的海岸欣赏美景,我们的内心充满美景和游玩赐予的爱。
一旦游船失事时我们拼命游向海岸,海岸的美丑无关紧要,它给予生命的安全感就是爱。
然而,第一种爱只属于有安全感的人,后一种爱则是由缺乏安全感引起的。
缺乏安全感引起的爱使人更主观、更以自我为中心,因为被爱者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服务,而不是它的内在品质。
所以,在最好的爱中,我们希望得到的是真正的幸福,而不仅仅是从逃离恐惧和不幸中寻找暂时的安慰。
这一点,对于感情受挫的人,尤为重要。
罗素说:立足于自身,幸福的秘诀很简单。
只要人的激情和兴趣是向外发展的,只要外部环境并非绝对不幸,人就能获得幸福。
不管是感情、家庭、工作、生活,还是在适应世界的个人努力过程,我们应当尽力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激情,尽力追求那些不囿于自身的情感和兴趣。
中国传统教育要求我们每日三省吾身,时刻牢记克己自律。
但是在人与人之间频繁发生联系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幸福之路更多地要通过关切外部世界来获取,而不是把自己禁锢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
正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所说: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共同点,否则就会沉浸虚幻的自我安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