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看书•听雨

坐茶铺喝茶看书是多年习惯。退体以后,生活圈子比过去小多了,但由于一直保持这一爱好,并成为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可聊慰寂寞。加之此时杂念少了,恬淡从容了许多,更能够坐得下来。坐得下来,就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此时,人在草木间,头顶一片天,天上还有一片会下雨的云。

把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饮茶一定是件惬意的事。茶本是自然界的神品,是人们心中的灵性之物,有'瑞草'、'灵草'之称。唐人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龟蒙在《茶人》诗中说'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趣';杜牧在《题茶山》诗中说'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秦观《茶》诗中则誉茶是'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为了不损茶的灵气,还对茶叶的采撷时间、制茶工艺有极严格要求。从古至今,为了表示对茶的尊崇,不仅要对烹茶的水十分讲究,要选用形质精美的茶具,还形成了一套套具有仪式感的饮茶动作规范,生怕轻慢了这一灵性之物。兼之,置身于自然环境品茶,怎能不从茶中感受些许天地灵气,汲取几分日月精华,以收养神滋气之效?

世人爱茶,自然是因为茶树生长绿水青山之间,茶叶之或苦涩或甘甜。茶的这种醇厚真味,无不是经风雨云雾所渗,历温热寒凉而成,最终成就了茶的意蕴内涵。说起来,这与人生经历还颇有相似之处。正是这个原因,闲时独自品茶时,就难免会去回忆一下过去。由于心情平和不焦不躁,偶有会意,斯念斯情便于不知不觉间,悄然化为芬芳半吐的心花。其淡淡香息,自然而然就融入茶味。而此时,一定是情悠意浓趣味盎然。其实,品茶不就是品味生活,品味人生么?

很早就知道,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更熟记培根那句'史鉴使人明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但多年来,在对此一直坚信的同时,总有些疑问。偶然想起刘向说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治愚'和曾文正'读书明理'这两句话,近日又从一篇谈教育的文章中,看到作者引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人生来只是无知但不愚蠢,反而是教育让人变得愚蠢。几经细思辨识,总算对解答疑问有了点头绪:如果片面理解'书是人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两眼死盯着'知识改变命运',恐怕就会出现认知偏差以至谬误,结果是收获无多反生烦恼。读书甚者,莫过于纯粹的功利化致用,把知识作为敲门砖垫脚石,纵是好书,也是不能明理开智获得真知的。此外,虽书无好坏之分,但有品味之别,还有一个是否适合自己的问题。

近年所读的书,大多数都是早年读过的旧书,但读书时感受已与过去大为不同。不仅意趣迥异,对过去的旧知识多少有了点辨别,也有了些扬弃并获得一些新知。有了新的认知,才觉得自己过去真的读傻了。现在把书当成药,把善读当成医,而在读书时悠闲饮茶,淡泊随意甚至漫无目的,头脑反到清醒,人也明白多了。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旧书重读才明理,农事初为始见山',就是这种认知下的心迹。

昨天午后,躺在床上听着满耳蝉噪,实在睡不着,又去了清水河畔的涴花溪一家茶馆喝茶。靠着河岸边的栏杆坐下,一杯茶一本书,加上品茗慢读带来的平和心境,刚才一路走来身体的燥热渐渐退去。夏天时候,躲在浓密的树荫下,呷上几口茶看几页书,倚着河岸栏干吹着河风,不时又望着流水发会儿呆,感觉有些享受。把书合上,就这么坐着。偶一仰头,天空正有一片云飘来,河风更大了。夏天的气候变化快,刚才还挂着的太阳的天很快转暗,不一会儿即'哗哗哗'下起雨来。这些年间,在涴花溪喝茶遇雨是常有的事。起初几次还觉得很烦,但后来遇雨就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经历了几次喝茶遇雨,也就适应了。有一次喝茶遇雨,就躲在河边凉亭里,满耳都是'哗哗哗''呼呼呼'的风雨声,书自然没法看进去。由于没有过去那种因商务活动所需的读书压力,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任它风雨声声入耳,任它心随淅沥。听雨之间,还想起宋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词。初读这首词时,正值中年,也在于该词意寓沉郁、一咏三叹颇具伤感,联想到现实人生,多少要受到一些感染。但此时,一边听雨一边默诵这首词,虽也想到自己的少年、中年和眼下,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并没有生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来。

当然,难及苏东坡《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和透彻。不过却觉得,萧瑟也好,风雨也罢,原本就大多数人难以避免的际遇,'悲欢离合'更是人生的常态。况且,如今已走过了的那段人生已渐行渐远,生活也进入晚岁的平静状态,不如变换一个态度去听雨。或许,此时感受的,就是'点点滳滴,满满皆是情'了。

辛丑年八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