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为何古人将其列入“五毒”之一?

壁虎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为何古人将其列入“五毒”之一?

在我国,壁虎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经常寄居在墙壁或者房檐下的缝隙里,依靠吃蚊、蝇、蛾等小昆虫生存。

自古以来,民间将壁虎列入五毒之中。五毒指的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传说壁虎的尿有剧毒,入眼则瞎,入耳则聋,滴到人身上就会引起溃烂,吃了壁虎爬过的东西便会中毒死亡。

其实,这根本不正确,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除了有些品种是带毒的,大多数都没有毒。在中国常见的壁虎,都是没有毒的。

壁虎有一个别名叫“堰蜓”。这个名称形成已久并一直延用至今。较早关于堰蜓的记载出现于《尔雅》之中。汉朝许慎所编的《说文解字》中对“蝘”字的解释是:“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蜴”。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很导以前人们对壁虎的生活习性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壁虎的另一个别名叫“守宫”,这个别名来源于古代人们的一种认识。

过去有一些人认为,用以给女子试贞的术药“守宫砂”是用壁虎制成的。据西晋张华所撰《博物态》载:“蜥蜴或曰蝘蜓,以器养之,食以朱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沿捣万杵,以点女人肢体终身不灭。唯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

当然此说法甚为荒诞怪异,这也说明了封建社会对女子的束缚,故而“守宫砂”得名于守官也就同样难让人信服。

最初,由于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壁虎的用途几乎仅限定于方术之类,这从《博物志》等古籍对“守官”一名的解释,和张华将守宫一物列入“药术”而非“药物”之中便不难看出。

明朝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守宫旧云不入药用,近时方术多用之。”

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昼伏夜行的生活习性使壁虎被人为的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另一个原因是壁虎在遭遇敌害侵袭时有断尾避敌的行为。这一特殊的功能,使得古时的方家术士们认定其中含有某种神秘物质,所以形成了将壁虎运用于方术领域的滥觞。

有人说,来自于不同性别的两条壁虎身上的断尾一经接触,便会纠缠在一起:若将这两条断尾分别烘干碾碎并相隔一定距离摆放,两种粉末也会相互吸引、混杂,甚至将二者分别注入蜡烛之内,将蜡烛点燃后,火焰也会交融在一起,在两烛间形成一架火桥。这些说法当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壁虎在方术领域被广泛利用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最早在《唐本草》中有关于蝎虎、壁官(二者均为壁虎别名)药性的记载。

李时珍所著约《本草纲目》对于壁虎药用价值的叙述较为详备:壁虎性味咸、寒、有小毒,主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等。

由此可见,壁虎被广泛利用于医学领域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甚至更早一些的年代。

因为壁虎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比较多见,故而它的药用价值在民间体现得尤为突出。直到今天,壁虎对某些疾病的神奇疗效,使得它仍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据《四川中药志》载,壁虎可驱风、破血积包诀、治肿瘤。

现代医学认为,壁虎体内含有许多特殊成份,在治疗神经衰弱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壁虎在医学上的实用价值已为当今众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并正在对它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开发利用,使之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