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这种古老的“机器”只有农村才有,城里人大多数没见过
碾子记忆
小时候常常会跟着爷爷的身后,绕着碾子转来转去,转晕了也不觉得累。有时候会把家里的牲口套上去,就这样一转就是一下午。如果是一个人去推碾子,还真的推不动,必须有驴或者马拉着才行。
在记忆中,这种由石头凿成的碾子相当的笨重,往往会在村里一个固定的地方,打扫的非常的干净,因为这属于公共物品,一个大圆石,在一个大石板上来回滚,中间由木头固定住。
如果是大量的农作物需要处理,村里的人就会把牲口拴在上面,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半天就可以磨一大袋子,而且为了让牲口保持专注力,还会用一块布蒙上牲口的眼,这样它就会拉着碾子上的推杆,一个劲地转了,干完活再给牲口一些草料。
这样的场景在90年代的村镇随处可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器化的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了这种手工模式,碾子也逐渐被取缔,尽管如此,在很多农村依然可以看到这些碾子的遗迹,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老的东西大多数被风化,只留下一个碾盘了。但是这仍然是80后90后的一些人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碾子释义
碾子的工作原理是将农作物铺在碾滚的下面,通过人力或者畜力转动碾滚,农作物包括高粱、谷子、玉米、黄豆等,这些农作物在不断的重力碾压下,会逐渐被粉碎,成为面状,这在机器化普及之前,碾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
碾子文化
听老一辈的人讲过,在很早以前,只有一个村子有碾子,很多人为了磨面还得去那个村子去,路途遥远,早出晚归,所以就凑钱让本村的石匠也弄一个碾子,从此碾子才流传开来。随着的越来越多的村子普及了碾子,碾子往哪里安放成为了一个问题。
俗语有:门前不安碾,家中不打井。说的就是碾子的安放问题。因为碾子属于公用物品,而且不会每天都会用,所以要有人打理。如果是安在了自家的门前,就难免会要打理,比如下雨了要去盖住,比如有人用完碾道有牲口的粪便等等,还有的时候使用的人会去家里借笤帚,袋子等等物品,所以会面临一些麻烦。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麻烦,谁也不会把碾子安在自己的家门前。后来为了方便,有很多地方都给碾子专门设立了碾房,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房子里只有一个碾子,用来方面人们的生活,既不会被雨淋湿,也不容易一直在露天的情况下遭受风吹日晒。
更容易保存,除去碾盘和碾滚,碾杠等部分都是木质的,所以为了长久保存和使用,建在室内就成为了一种趋势,除了碾子,还有石磨盘,豆磨盘,药碾子等等一系列石制工具,比如豆磨盘等,可以轻松将豆子碾成汁,古人便用来做稀饭等。
碾子延伸
碾子这样的工具都是石制的,残渣处理问题和卫生问题都不太乐观,而且体积大,搬运不方便,而且在工作的时候,碾子碾压的农作物不会做到完全压成理想状态,所以随着机器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机器应运而生,渐渐取代了古老的碾子。
在我国北方的诸多地方,虽然没有了石磨,但是电磨也已经普及,而且价格便宜,成为了农村很多老人青睐的一种工具。比起来石磨,电磨工作效率高,有专人看护也不会有危险,而且处理的很干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磨也逐渐被取代,电磨毕竟笨重,庞大,比起来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种笨重的工具不适用于个人家庭,取而代之的豆浆机,果汁机等等一系列小巧轻便的机器,随着科学技术的改进,豆浆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体积也是在不断缩小,想喝豆浆的时候,五分钟就可以解决。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