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太阳,不是蜡烛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教师这一职业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艰难历程中,教师起到了承前启后、开启人智、传承文化的巨大作用。
教师的作用如此巨大,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教师这一职业呢?目前最流行的对教师的看法是:教师就像燃烧的蜡烛,照亮了他人,却牺牲了自己。
这个看法、这个比喻很富诗意,读到这个比喻,人们很容易地就能联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是这个美妙的比喻恰当吗?笔者30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极不恰当。
为什么呢?细细分析一下,把教师比作蜡烛是手拉肩挑的小农经济支配下人们的心理意识。这种比喻有如下两个很显著的缺陷:
1. 苦修性。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似乎那些最能吃苦,且依靠苦修(在学生则是苦学)取得成绩的老师是最合格、最优秀的老师。与这种观念相合,教师似乎是苦行僧。谁如果想通过最少的精力、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谁就不是教师,或者是不合格的教师。
事实上,依据现代教学理念,那种把学生推入无边的苦海中,依靠扼杀学生的活力取得成绩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落后、原始,且违背教学规律、违背人道主义的绝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出中世纪欧洲的“禁欲主义者”,而丝毫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
2. 绝对的牺牲性。这种比喻的第二个弊端是似乎教师只能是绝对奉献、绝对牺牲的化身。教师若有一丝一毫的索取,便被视为是不道德的,是有损于师道尊严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自身也以“清贫”标榜,并津津乐道7于“清贫”。呜呼!这实在是一出滑稽性的悲剧。
大家知道,在社会生产力已经获得了极大地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的今天,人类行动的原则更注重效率性、效益性。因此,以最少的精力、最好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已经成了人们普遍认可的行动准则。
面对人类进步的这一唯一正确的方向,如果我们还顽固地死抱着“教师即蜡烛”这一过去时代的观念不放手,那么,我们的行为不但显得可笑,而且还有点滑稽,简直就是一个当代的“孔乙己”。
教师不是“蜡烛”,那么是什么呢?
笔者的体会是,教师是太阳。正因为教师是太阳,所以,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既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学生;而且,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它还照亮了世界,照亮了人类,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正是在教师这一光辉的照耀下,人类走出来蒙昧,走上了文明,以至走到今天。
教师是太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有着无上的荣光,无上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