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技巧参考论文
信息技术教育是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石,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对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要上好信息技术课有以下一些技巧可供借鉴。
精选导入方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关键,把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知识之中。
例如,在教学“管理文件”的内容时,笔者从复习学过的“复制、剪切、粘贴文字”的操作方法引入課题,并告诉学生“复制、剪切、粘贴文件”的操作方法与对文字的操作是一样的,只是操作的对象不同。这样引入课题,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复制、剪切、粘贴文件”的操作方法与步骤,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方式,淡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有效降低了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将游戏引入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在信息技术课堂适当引入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鼠标”一课时,笔者先教学生去玩计算机系统中自带的“扫雷”游戏和“纸牌”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自己操作。小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随后笔者利用网络下载了“大鱼吃小鱼”等练习鼠标操作能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轻松多了,使用鼠标的一些技巧,自然也能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笔者用PowerPoint展示了一个关于绕迷宫的游戏,需要用鼠标完成,难度逐步增大。整节课,学生学得开心,玩得也开心。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当引入游戏,既能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授课进度,一般情况下,传授新知识大概为10分钟,学生自己掌握新知后练习的时间应为20分钟,少于此时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会不彻底。然后教师再花10分钟时间展示学生作品,同时着重讲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后利用剩下的时间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加深其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领悟。
笔者的信息技术课,主要包含这样几个阶段:①复习阶段。上新课前,笔者会把上一节课的内容利用伽卡他卡电子教室的广播系统简要演示一遍,这样学生能快速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本节课打下基础。②演示阶段。先简要介绍这节课的上课内容,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所要学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预留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接着笔者把整个操作过程演示一遍,边演示边介绍每一个命令或菜单的作用,重点是讲清楚知识结构、操作顺序和要点。③练习阶段。在此阶段,笔者一般会布置两道练习题:一道是比较基础的,一般是笔者已经演示过的例子;另一道是要求更高一点的类似的实例。该阶段,学生可以自由地操作,可以两三个人互相讨论,互相指点,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跟同学交流。④评价阶段。笔者会为每节课留下7~10分钟,进行学生课堂练习的评价。该阶段,笔者一旦发现了学生的创新操作方法,会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学生养成一种积极探索和创新的习惯。另外,笔者还会把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其他学生,力求使更多学生受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有效,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逐步增强,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参考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必须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制作幻灯片”一课时,发现学生对PowerPoint软件了解得不多,制作出的演示文稿毫无新意,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为了使学生有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笔者常常会仔细观察学生作品,积极发现学生作品的优点,并在课上展示出来,鼓励学生说出创作思路,让其他学生发表看法,并将各自的想法汇总再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作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