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失落的传统价值——透析《白鹿原》中的乡村伦理
乡村是故乡,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感情都在里面。
自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剧变席卷中华大地以来,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价值高地,被历代乡绅著力坚守,匡正流俗,风脉之薄,何伤难屈。然而时也命也,变幻凋零,不复现也。
人的一生因为际遇的磨练,年龄的蜕变,对世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感受。文化与传统亦然!当阅尽沧桑,回首梳理,这样的心境是难以言喻的。
不过一些事情的发生,结果就是不可逆的,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重蹈覆辙。从来形式展现各异,但是内容大致相同。回到乡村,寻觅失落的传统价值,对于将来至关重要。
陈忠实先生的著作《白鹿原》,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传统中国的乡村面貌。尽管当时面临着新旧冲突,适逢外来文明的影响冲击,个体与家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一种千年形成的伦理具有的独特生命力,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在调和中试验改良才有进步的机会,从而不会导致全局的崩溃。
以此书为例,围绕着白鹿两家展开故事,告诉我们从哪里来,究竟该向哪里去。
《白鹿原》中的主人公是白嘉轩,他和自己的老朋友鹿子霖,在陕北的一个乡村里作为当地的头面人物,维系着族群的秩序,暗地里也展开竞争,渴望更加出人头地。
在这其中,功名之心较重的是鹿子霖。白嘉轩是当地的族长,手握权柄,属于显赫的“既得利益者”。而且白家由于历代如此,留下了稳健的家风,加上家境殷实,追求的就是太平和谐。
与此相比,鹿子霖则稍逊一筹。虽然其家族枝繁叶茂,和白家平齐,但只是空有势力,没有名头。所以其祖先遗训就是希望子孙中能出一个举人和进士的功名获得者,光大门楣,好让鹿家能够“抬起头来”。
说到这里,人们可能奇怪,为何鹿家对此这般看重,其实也可以与白家竞争族长之位,在当地做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何必非要一步登天。
对于这一点,鹿家人其实心知肚明,不过并不满足。他们知道族长之位不一定能落到自己手里,而且即便可以,还远远不够,这就涉及到一个发家的历史。
白鹿两家祖上都是苦出身,家境贫寒,不得已早早出外讨生活,可他们改变命运的办法却是截然不同。
白家的祖先是向人讨饭,借钱致富,最后不忘初衷,回馈乡里,留下了一个发愤图强的美名。而鹿家的祖先则不然。当时其人想要学一门做饭的手艺,不巧碰上了一个有非分之想的师傅。他通过猥亵等手段进行凌辱,并以此为交换条件,教授鹿氏技能。所以后者在发达之后,对此耿耿于怀,而且借机报复了仇人。但因此可以看出,白家和鹿家的门风是完全各异的。
白家虽然出身卑微,但祖先是依靠正常手段脱贫,其中也有很多艰辛,可这种方式是公序良俗认同,尚且愿意推崇的,所以此公就成为了模范,家族也以此为傲,在乡举里选下,历代子孙都受此荫蔽,领导乡间,发挥族长所赋予的先锋带头作用。而鹿家却没有这样的福分。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鹿氏是怎么兴起的,乡间邻舍对此都心知肚明。即便其家财万贯,雄踞一方,但人们一旦提起这段不堪的往事,鹿家人当然非常受窘,无法面对。而正是背负这样的“骂名”,鹿家是无法与白家争夺族长之位的,当时的乡村风气规则,是对家族传承的遗泽特别看重,除非你的功业无人能敌,或者道德超凡入圣,不然的话,在起跑线上就输定了。
因此对鹿家来说,白家就是摆在头上的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只有盼望后代出一个能人,借着科举的方式给家族加冕,才能让祖先在九泉之下含笑,也能洗刷身上的“污名”,从此在乡间挺直腰杆,让白家再也不敢小觑,甚至俯首称是。
由此来看白家,我们也可以知道,他们非常看重家族的名声。毕竟族长的位分不是白给的,而且属于完全无偿的义务劳动,有时或许还得带头补贴,做事如果不为利,就只是为名了。到了白嘉轩这一代,他们享受了祖先给后代留下的精神资产。说起自己祖先的事迹,无人不赞赏称道,对其肃然起敬,这就令白家在当地很有“面子”,心理上非常舒适。不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于白家人来说,做好族长也不容易。毕竟他们不仅是对乡里人负责,更要对祖先与后代尽心尽意,如果到自己这一代把事情干砸了,那葬送的就是前前后后所有人的“前途”了。一旦画风转变,所有人都戳着脊梁骨批判起来,白家人的脸上挂不住,那可真是生不如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白氏宗族都特别努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担子太重,不敢也不能卸责。
基于这样的前提,白嘉轩与鹿子霖的生活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大相径庭。
白嘉轩是苦心孤诣地维护族人的权益,对于各种恶行坚决打击,并且组织同乡亲友帮扶孤寡老幼,提倡道德,谱写乡约。并且自己时刻身体力行,对家人要求严格,处置起来绝不手软。所以与其人相处的感觉是威风凛凛,一丝不苟,不容侵犯,套用书中黑娃的话来说,就是嘉轩伯的“腰杆太直太硬了”。对待这样一个原则性特强以及家族荣誉感很高的人来说,可能担任族长就是标配了。
反观鹿子霖,就是挺会做人来事,与谁接触都能打成一片,谈笑风生,在很多少年心目中,鹿子霖的人缘比白嘉轩好多了,他们喜欢前者的亲和力,讨厌后者的刻板严肃,当然鹿子霖其它的狐朋狗友也不少。而与白嘉轩关系最密切的,除了自己身边的长工鹿三,就是姐夫朱先生了。
这位隐居在乡间的士绅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为人正直,安贫乐道,他的身上有很多传说,朴实的乡亲对他都非常敬佩,可以说他是比族长更得人心的偶像。
综上所述,白鹿原上有三个说话顶用的人物,就是白嘉轩、鹿子霖和朱先生。白嘉轩是强人,主管大局,鹿子霖是能人,料理杂事,朱先生是圣人,进行安抚。鹿子霖蠢蠢欲动,总是想要取而代之,白嘉轩对此心知肚明,却并不在意,他一直走下层路线,按规条办事,渴望对家乡与祖先有个交代,能够给后代保持住名声。当白鹿两家发生矛盾的时候,朱先生就出面,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息事宁人,实现了整体平衡。所以白嘉轩对朱先生很服气,鹿子霖同样也是。
《白鹿原》生动刻画了中国地方乡村的真实状态,可能不像书中描写的那么美好,但基本的运行方式都大同小异。对于这样的结构,或许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以德立世的时代风气却是真实的。这样虽然会对个性有所压抑,但若试图打破,当丧失了道德伦理之后,迎来的后果自不待言。
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如果让白嘉轩与鹿子霖换位,由鹿子霖当族长,而排斥白嘉轩,那人们会服气吗?如果人们认同鹿家发迹的价值观,那乡间的道德伦理将会往哪里去儿?
掩卷归思,其实鹿家祖先的遭遇也有很多值得同情的地方,正如后来书中记载的田小娥。他们本不是自己主动想变坏,只是迫于形势,无奈下水。可就是有了这样的劣迹,人们不能原谅他们,因此就变得越来越自卑,好一点的话,希望发愤图强,逆天改命,不然就自甘堕落,同流合污。
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希望处置的时候更加人道,但绝不能完全放任,认为这些都是非常正当,不容指摘的,如此一来,就真的本末倒置,过犹不及了。
当时乡间的风气相对淳朴,对白家的认同感较高,鄙薄鹿家,就是人们以道德为准绳,希望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化,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们传统文化中价值根本皈依的所在。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不明是非,结局更加叵测。
田小娥就是书中苦大仇深的人物,为了报复别人,采取了无差别攻击的手段,带来了瘟疫。对于她的不幸,应该同情,可是杀戮过重,就有点太残忍了。所以当她威胁继续造孽,要求给他修建庙堂祭拜时,众人都害怕胆怯,跪低答应。只有白嘉轩不畏强暴,与朱先生一道悍然出面,阻止了这一非分请求,并且最终“求仁得仁,得偿所愿”,修建了镇妖塔,将之挫骨扬灰,斩草除根。
由之可见白嘉轩的个性与朱先生的担当,作为乡村伦理道德的捍卫者,他们的价值意义所在。而反观田小娥的做法,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所不用其极,纯粹为了发泄,还想把所有人变成与其一样,丧失道德判断,变得不人不鬼。幸亏她被及时扑灭了,如果假以时日,养成气候,等到大行其道之后,非但山河变色,礼崩乐坏,中华传统必将遭受摧折,而能否再次找回振兴,更加难以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