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校园的「聪明药」,正在把2000万孩子送进戒毒所
点 击 关 注 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前阵子,一篇关于槟榔的科普文章,吓到派爷了。
一是震惊,这种号称提神醒脑的小果实,有至少6000万的消费人口。
《怒晴湘西》截图
二还是震惊,它竟然是「毒品般」的存在。
被明文列入世卫组织划分的第一类致癌物。
中国60%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但这依然挡不住槟榔市场的日益扩大。
无独有偶,美国的2000万学生也正痴迷于一种“神药”。
它也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聪明药”。
派爷这下嗅到了妖虐出没的味道——
《药瘾 》
Take Your Pills (2018)
中国学生在大考之前,往往会被父母带着吃顿好的。
美国孩子们来得直接,吃药。
一项2017年的数据显示,30%受访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服用过“聪明药”。
通宵读书、考试前来一粒,赛过绿巨人。
俨然灵丹妙药般的存在。
有了它,爱情、事业、爱好都能兼顾。
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派爷也蠢蠢欲动了。
但这毕竟不是科幻片。
聪明药,只是以讹传讹的叫法。
它其实是指阿得拉、利他林、安非他命等精神管制药物。
主要被用来治疗注意力缺失多动症。
《致命药瘾》三联书店 2016.8
既然不是糖豆,普通人服用当然会有反应。
整个人会像被扇了两巴掌一样,进入长时间的兴奋状态。
既然睡不着,也就有了精力花在枯燥无聊的事上。
这就是“聪明药”让人变“聪明”的原理了。
意思是该不爱学习,还是不爱学习;
没记住一个公式,再吃药也不会突然顿悟。
@知乎网友
没那么神奇还罢了,这种药物还会让人成瘾。
对普通人而言,用药物将身体调至亢奋状态,就必然让自己在普通状态下更加疲惫。
想要继续工作学习,只有继续依赖药物。
在中国,也早已经有了它们出没的身影。
新京报最近的一篇报道中,一所戒毒所的许多病人,都是从接触“聪明药”开始的。
Via新京报《会上瘾的“聪明药”》
成瘾是一方面,它对普通人还有显著的副作用。
这篇报道中一名叫田静的女生,服用“聪明药”一个月后,几乎每一天都在失眠中度过。
长期服用“聪明药”的人,还会将可怕的后果遗传给了下一代。
相关的新闻,一检索一大把。
因此在中国,此类药物被列入管控最严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
意思很明显,这玩意很危险。
所以一般人还真搞不到。
既然如此,为什么“聪明药”能如此流行?
源头,幕后推手的骚操作。
制造聪明药的人,宣传起来那是无所不用其极。
先是,扩大目标人群。
作为一剂药,把推广人群针对病患不就够了?
但在美国的公开广告中,这类药物的目标人群是所有妈妈。
二是,扩大功效。
一粒药丸,宣传出有一劳永逸的功效。
慢慢地,一种可怕的观念开始形成——
吃这个药起作用的人,就有多动症。
毕竟谁吃了都会有功效,宣传和实际效果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源头有了,再看导管。
药物宣传的目标群体——那些父母,接纳了这个闭环。
教育,当然不是一件易事。
教育中的困境,需要每位有责任的成人去克服。
但纪录片中的一位妈妈,遇到问题就督促孩子吃聪明药。
因为一吃完药,孩子就会很听她的话,很认真地读书。
可孩童时期一定的叛逆、贪玩,本就是天性。
这让派爷联想到一直很火的各种早教机器。
从最初的点读机喊出的“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到后来越来越高端的早教机器人,可以和孩子进行智能对话,替代父母的陪伴。
都打着帮助孩子的口号,让父母称心如意。
全然不顾这背后的伦理和儿童健康问题。
像孩子如果养成对机器依恋,极可能会培养出不健康的人格依恋模式。
槟榔的科普刷屏后,销量如故。
因为它“提神醒脑”。
对很多需要此功效的人,嚼食槟榔就是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不可否认,借助工具追求效率,是人类进化的关键;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事情上都应当如此。
源头、导管都有了,最后看喷头。
在《药瘾》,相关电影、新闻的评论区,充斥着这种评论:
这广告效果真棒
看完特别想嗑 药
明明是科普,在许多人眼里反而变成了药物宣传片。
预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现代人的生活,总是面临着各种压力。
太多时候,大家都渴望如有神助。
对学生而言,如果吃一片药丸就能在考试中超常发挥;
即便有一定的身体伤害,似乎也是划得来的。
几乎从怀孕开始,有条件的家庭就开始试着开发孩子身上的潜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被淘汰成为了每个人的常态。
这背后的文化氛围,简直是聪明药能够流行起来的干柴垛。
一根火柴扔过去,就万事大吉了。
服用聪明药的美国学生,48%都是通过朋友第一次接触到的聪明药。
聪明药的出现,看似为面临竞争焦虑的人,提供了疏解的方案;
但派爷却觉得,它的出现只会让一切越来越糟。
纪录片中就有个例子,借助阿得拉,两名分析师连续工作二天半。
其中一名交差后,几个小时后突发了癫痫。
他的父母想让他辞职,而他担心的是住院会耽误工作。
老板当然喜欢这种榨干自己的员工。
这意味着,你再不情愿,也会被拖进这场恶意竞争中来。
现在连校园里20岁的孩子,都是如此。
派爷可不想看到,这极可能降临的未来——
在短期的将来,越来越小的孩子,可能都要开始嗑药;
最后变成瘾君子。
而在长远的将来,大家孕育出的社会环境。
已经不适合人类这种“弱鸡”生存了,而是改造人。
那时人生的全部意义,似乎就在于变得更高、更大、更强。
派爷更愿意相信——
人生的意义,在于能真实地感受到活力和疲惫;
也在于人和人之间,还有不功利的人情味。
人类不完美,但我们不妨接纳这种不完美。
清醒地感知酸甜苦辣,才叫做生活。
聪明药能让孩子胜一时,但帮不了他们赢得人生;
更可能是用时代的错,让孩子早早地从人生中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