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草~~好想带入寻常百姓家
梅花草家族真的是山里面特别美的一家子。我倒是没见过多少种,之前有看过别人拍的梅花草,那时候就觉得美得太过分了。再之后自己见到了两个梅花草,突隔梅花草,鸡眼梅花草。尤其是鸡眼梅花草,我觉得她的美丽,简直不能够用精致来形容了,它的叶子是心形的。也非常好看。
然后它的花蕊,各种感觉都是无与伦比的那种细致。当然,山里面像这样的小精灵还有很多很多,如果能够把他们开发出来,把他们摆在人的办公桌上,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关于鸡眼梅花草的文献,自然也是查不到什么的。
找到了一篇,也是那种杂志简单描述了他的分布。其他的也没有过多的介绍,所以很多高山上的植物还真的是有待开发,有待发现呢。若是让他们自生自灭,那也未必太可惜了。想了想,这个世界上肯定还有很多人类还没有见过,就消失了的植物。
如果能够把他们拍下来也肯定是人类难以想象的美丽。大自然的创造力真的是太伟大了。就是因为想做这样的事,然后就有了动力,我不能只是知道她叫什么名字,然后看着他说好想这样做。
所以,想要培养自己,让自己能够有这样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查了一些关于引种驯化的文献,或许也不是特别对口。而且有的文献很经典,很长,几十页,甚至上百页。内容丰富,像一本书。但是有的也挺水的,看完通篇也没发现讲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或许是他上面长得不是我想要看的东西吧,所以不能这样说。杂七杂八的学习点,今后或许会有用。
鸡眼梅花草产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和西藏,生于海拔600m~2000m山谷疏林下、山坡杂草中、沟边和路边等处。本种叶呈心形,终年翠绿,小花洁白,极为奇特。目前鸡眼梅花草大多处于野生状态,因其适生性较强,可引种至滨水的池边、园路边或岩石园丛植观赏。
域外经济作物的植株形态和生理特征无一不显示它对原产地环境的巧妙适应性,经过上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在特有的原生环境下逐渐形成特殊的作物形态。芝麻的习性是原产地干燥高温热带草原气候的反映。芝麻均有喜高温、怕涝的习性,整个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宜降雨量较少的地区。
罂粟的原产地在地中海东部、小亚细亚和埃及,受到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为特征的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喜光,耐寒,不耐湿、热的特性。生长期要求雨水少,日照长,不宜在低洼、潮湿、光线差的环境中栽植,原产地多为春季播种,以便在炎热少雨的环境下生长成熟。
棉花原产地环境多为高温、干旱、短日照的热带和亚热带的荒溪草原,形成喜光、喜温的习性。美洲的环境比较封闭,特殊的环境孕育了形态殊异的作物。花生的生长习性更加巧妙的适应着原产地南美秘鲁、巴西、玻利维亚的半干旱的多风少雨地区气候,在原产地环境下,花生形成了蔓生、地下结实、短日照、闭合等特性。
茎蔓匐伏在地面生长是为了免被风刮倒,蔓生的茎和会闭合的复叶,尽量减少了水分在夜间的蒸发,以适应干旱的气候和低纬度地区的日照。花生开花授精后,子房即钻入地下的沙土中发育成实,避免嫩荚裸露造成水分丧失。在此基础上,印第安人从花生野生种中驯化成了一年生的栽培花生。
向
日葵在北美和南美雨热同期的特有环境下,形成了向光性明显的特征,养成了既喜温又耐寒,既需水量大又耐旱的习性,在自然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野生向日葵在古印第安人的培育和选择下,花盘逐渐变大变圆,籽粒增多增重,分枝习性逐渐退化,渐渐只开一朵花,结一巢果,最后终于进化成了栽培向日葵。
烟草原产于中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及附近地区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多,因而形成烟草叶大,喜光、喜肥、蒸腾作用强,生长过程需水量大等习性。
棉花的域外引种也经历了多阶段、多品种、多路径优胜劣汰的历史过程。棉花的引种正好说明“即使是同一种作物,不同时段引入也不一定是同一个品种,也可能存在着品种之差异。”
中国目前没有发现原产的野生棉。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人所种植的各种棉花都是从域外引种的。汉文史料中最早记载棉花的是成书于战国时的《尚书·禹贡》中“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卉服”就是指的棉纺织品,说明至少在2000年以前,大致在我国广西、云南、新疆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已经引种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后汉书·南蛮传》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说明汉时我国海南地区已有棉花种植。
域外经济作物引种能否成功是由多种生态条件综合决定的,气候和士壤条件是最基本的,如果引种地与引种源地间气象条件较为相似,引种就容易获得成功。(李树岭和赵玲1999)气候条件随地域的改变而变化,地域性是农业最基本的属性。
域外经济作物的引入地与原产地之间气候、土壤等差异上跨度较大,特别是花生、向日奏、烟草等美洲作物风土差异跨度之大前所未有。域外经济作物在原产地经历了长期的自然进化和人工培育,形成一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固有的特殊习性,这些习性与原产地的环境相契合,但与中国环境相差甚远,如果对这些域外引种作物的特殊习性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照搬本士原有经验,将劳而无获。
(上面的但是鸡眼梅花草,这个是突隔梅花草,前面有文章简单介绍过)
在原产地气候影响下,域外经济作物各自形成了相应的播种时间。引种中国之后,自然环境改变,甚至相差巨大,如地中海气候与中国气候的水热配置恰恰相反,原产于南半球的经济作物与中国的播种季节也完全相反。如果生搬硬套原产地或中国的播种时间,往往会因温度、光照、水分配置失衡而致作物死亡。
中国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成为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地域拓展的瓶颈。由于纬度、海拔、距海洋远近的不同,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形成1月0等温线,以北是暖温带,冬季结冰,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经济作物在北方难以安全过冬。等温线以南是亚热带,1月气温在0以上。同时,这条分界线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以北是半湿润区,以南是湿润区,年平均降水较多,原产于干旱地区的经济作物也因怕荡而难以生存。
如芝麻在干旱的中亚、西亚环境下形成了怕涝的特性,要南方扩展就必须解决排水问题。棉花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形成了其喜光、喜温的特点。宋元以前,棉花长期停留于边疆地区。据《新唐书·西域列传》记载:“高昌……有草名白叠,撷花可织为布。”新疆棉花生产也只在高昌一地。亚洲棉“其种自海外来,树高数十尺,喜温恶寒,莫能过岭以北。””北方寒冷,不利于棉花生长,未经长期驯化和品种改良,难以在中原地区生存下来。
传统农学十分重视种子处理,下种之前对域外经济作物种子进行处理,能增加幼苗的抗逆性。《四时纂要》中对棉籽已浸种处理:“又种之时,前期一日,以绵种杂以溺灰,两足十分揉之。”用尿灰掩和棉籽,明显是对溲种技术的继承。
《农桑辑要》也要搓灰,即“用水淘过子粒,堆于湿地上,瓦盆覆一夜。次日取出,用小灰搓得伶俐,”瓦盆覆盖是为了增温催种。明《物理小识》也称:“棉花:夏前湿子,染以草灰。”《棉花图》中的棉种选择,浸种技术更加进步一些,因棉花种籽较厚,不宜出苗,因而在选种时就要讲究,“选取表黑核,冬月收而曝之,清明后淘取坚实者,沃以沸汤,俟其冷,和以柴灰种之”,“沃以沸汤”和《农桑辑要》相吻合。
烟草下种之前也要用温水浸种、粪灰催种法等对种子进行处理:“摊种子于数层木质布上,厚四分寸之一,复以木质布覆之。团以浸于温水,安近于火炉之暖地,时润以温水,三四日则发小白点而萌芽焉……雍以精良热粪灰,此粪料处于鸡屋者善。粪灰汁一分,配以水三分,浇芽蘖上。
在传统播种技术的改造下,形成了一套域外经济作物特殊性相对应的播种技术。如考虑到芝麻粒小,播种进行了特殊处理,《齐民要术)“漫种者,先以,然后散子,空曳劳”。漫种前用空楼整地覆土,是充分考虑到芝麻粒小,破土力弱的特殊性,因“劳上加人,则土厚不生。”农谚“麦种沟,谷种浅,养麦芝麻盖半脸”,“盖半脸”即形容芝麻播种宜浅不宜深。用楼车楼种,也因芝麻细小,故“炒沙令燥,中半和之”。
参考文献
(1)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研究,邓啟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