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给你挖陷阱

在一次旅行中,我遇到了这样一对情侣:男性目测40岁左右,女性可能也就20多岁,男性对女性几乎就是彻底的控制。比如,女孩去哪里,想做什么,想买什么,全部都要一一请示男朋友;还比如,我们因为在异国的同一个城市去往同一个目的地而再三遇到,当我们第三次遇到时,我们干脆加了微信,并且,一来二去,聊了起来,并且聊的很投机。女孩的男朋友见状,竟然不高兴了。他似乎很介意自己的女朋友交别的朋友。于是,他一边警告女孩不要再联系了;另一边,他竟然找到我们,跟我们说,这是我女朋友,你们不要跟她聊天,你们占用了我的时间。从此以后,女孩就真的不敢再和我们联系了。

这就是典型的“控制”。有的时候,外界对我们的要求的背后,是要对我们实施过度的控制。这在很多关系中都会出现,尤其是亲密关系。比如,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各种绑架。上面是两性关系中的控制,控制还常见于亲子关系。

我的一位来访者,初三时爆发情绪问题,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我的咨询室。来到我的咨询室后,我让女孩讲述自己的困扰。在女孩讲述的过程中,我几乎听不到她完整地说完一句话。女孩子经常说一半,她的妈妈就打断她,说:不是这样的,我来说吧……后来,我不得不把女孩的父母请出咨询室,好让女孩自己能专心地把话说完。沟通后,我们才发现,女孩的问题,和女孩及父母在咨询室中呈现的这一幕有很相似的地方:女孩的妈妈几乎从来不听女孩的想法,对孩子的生活实施了严格的控制。这次情绪的触发事件就是:女孩想报考一所合唱团很有名的高中(女孩擅长声乐),妈妈丝毫没有沟通的余地,逼着女孩改志愿,名义是“为你好”。这让在中考前的女孩,觉得似乎自己努力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并因此触发了这次情绪问题。

“爱的名义”背后的控制,很难被察觉,因为,这太容易用“爱”这个借口给遮掩过去了。就好像,旅行中的情侣,男人的控制,很容易被解读为“太爱自己的女朋友,太在乎”;初三女孩的妈妈的控制,很容易被解读为“我是你妈,我还能害你吗,还不是为你好”?

控制,是外界给我们呈现的一种消极的环境。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外界,可以说,无时无刻不是和外界在打交道。这个我们所处的外界,经常会给我们很多反馈和评价。但是,这些反馈和评价却不一定都是客观的。所以,当外界认为我们不好时,第一件事,我们要停下来,先审视一下,外界的评价是否是有根据的。因为,有的时候,外界的评价本身,也许就是有问题的。所以,在我们听到外界评价,并且急于作出习惯性改变之前,先看看外界的评价是否是客观的。消极的外界环境,是我们一定要警惕的。

除了控制外,常见的外界对我们的消极反馈,还有以下三种。

第一,贬低。严重否认对方的努力和价值,把对方的努力、成果、价值说的一文不值,这就是贬低。贬低这种情况,会严重伤害一个人的自尊。

有的贬低很明显,而有的贬低就不易察觉。尤其是,当外界的贬低是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长期进行时,很容易造成创伤。

我的一位来访者,在小的时候,长期受到“地域歧视”。“地域歧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况,也是一种常见的贬低。但是,说这个现象本身,我们可以理解,如果当我们身处一个地域之中,当地群体普遍贬低外地群体时,这种贬低就非常难以察觉。我的这位来访就是。小的时候,因为父母在外地长年打工,因此,他和妹妹从小就是跟随父母,在外地长大,也就是从小就受到当地群体的歧视,长期被人看不起。这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久而久之,他似乎总是觉得,自己矮别人一等。这种情况一直伴随他读书和工作。在工作中,他也觉得自己矮别人一等,非常自卑,并且不合群。

第二,分裂。对人的评价两极分化明显,这就是分裂。比如,明明是同一个人,今天,也许因为他做了这样一件事,结果,就迎来绝对的肯定,似乎身上没有任何缺点;明天,因为做了那样一件事,结果,就迎来绝对的否定,似乎身上没有任何优点。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一种情况:考试。小时候,如果我们这次考试考好了,父母眼里,我们就是一个“好孩子”;哪怕只相隔两天,我们考试考砸了,父母眼里,我们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差劲的人。而事实是,我还是同一个我,两天的时间,不足以改变我,考的无论好不好,我的水平都没有改变,态度也没有改变。但是,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变了,而且是两极分化的评价。这就是分裂。

第三,偏执。有的时候,对一件事情的偏执,可以让我们变得很有韧性、能坚持,也可以让我们在现实世界取得很好的成绩。可是,有的时候,这种偏执,就显得很苛刻。

比如,有的父母要求孩子,一门功课得第一还不行,还要门门功课得第一;甚至,得第一还不行,还要必须要多少分以上才可以,等等。

有的时候,当父母对我们长期实施偏执的要求,长大后,我们也会对自己实施偏执的要求。比如,我的一位创业的朋友,他就要求自己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晨练、看书,然后,开展一天的工作。有的人这样做也没什么,但是,问题是他打心眼里不愿意做。虽然不愿意,却长年累月要求自己必须做到,否则,就无比自责,觉得自己败给了自己的惰性。这也是一种近乎于“偏执”的自我要求。很显然,太偏执的要求,常常会让我们自己非常痛苦。

所以,我们能看到,和我们一直在交互的外界,其实会有各种声音。有的时候,是外界的环境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我们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被外界的环境绑架,那么,当外界呈现的是一个消极环境时,我们反而会认为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如果我们深受外界这些消极环境影响,那么,我们就会很焦虑。

如何不被外界环境影响呢?

我们要从两方面入手:对外:警惕消极的环境;对内,建立起稳定的自我

第一,我们要尝试去甄别外界的环境,是客观的,还是消极的。如果是消极的,我们要让他们远离我们。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长期受到地域歧视”的来访者的情况。当我们慢慢长大,有了辨识能力之后,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和“我们自己是不是比别人差”,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大可不必自觉矮别人一等。

再比如,被男朋友以“爱的名义”控制的女孩。当男朋友对她不满的时候,她应该知道,这不是我的错。我交了几个朋友而已,是男朋友太过于控制。

在做自我攻击之前,先甄别外在环境是否是消极环境。

第二,建立稳定的自我。

我们都知道,评价系统分为外部评价系统和内部评价系统。倾向于外部评价系统的人,会更在乎外界的看法;倾向于内部评价系统的人,会更在乎自己的想法。所以,采用内部评价系统的人,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不过度在乎别人的想法。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呢?这要求:有一个“稳定的自我”。只有自我足够稳定,我们才可以不随波逐流,不会被人轻易带走。自我足够稳定,才能做到,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我们都稳稳地扎根于自己的内在。外面大浪滔天,水下静水流深。

那么,又是什么促成“稳定的自我”的形成呢?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了“内聚性自我”的概念。“内聚性自我”的存在,可以促进“自我的稳定”。

“内聚性自我”意思是,我们的自我有一种向心力,这种向心力把我们自我的各个面向凝结在一起,并且非常稳定,稳定到可以经历各种外部事件、压力或者情绪的洗礼,我们的自我仍然稳稳地在那里。

没有形成“内聚性自我”的人,“自我”往往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扰动,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经由各种不稳定自我演绎的内心戏,最后,到我们这里,甚至可能演变为惊涛骇浪。具有“内聚性自我”的人,外界环境对我们也有影响,我们也会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产生各种反应。但是,这种影响并不会导致我们根基的动摇。

如果没有形成“内聚性自我”,那么,“自我”就会不够稳定。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困扰,均来源于此。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我怀疑。

如果,我们的自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自我根基很容易被动摇,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的一个反应就是:自我怀疑。我们本来的想法是A,这个时候,别人忽然跟我们说B,我们一下子就自我质疑了:A是不是错了呢?到底该不该选择B呢?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妹妹是购物狂,特别爱美。当她买来一件新衣服,然后,第二天兴高采烈地穿上去上班时,觉得自己美的不行。这时,如果有同事说她这件衣服不好看,她似乎就会产生一种感觉,觉得这件衣服似乎越看越不好看。明明出门前,看着镜子里穿着新衣服的自己,明艳动人;可经过别人一说,虽然哪里都没变,但是,再看镜子里的自己,就觉得这件衣服恨不得扒下去,怎么看怎么丑。

第二,讨好别人。

如果我们的自我不稳定,我们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这时,如果恰好我们又很看重外界的评判,我们就容易被外界的人、事、物牵着鼻子走。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讨好别人。

我的一位朋友升职后,工作很忙,朋友间的聚会去的少了。这时,就有其他朋友说,还不是因为你升职了,就跟我们疏远了。朋友感觉非常委屈,但是,又怕别人真的这么看他,再有聚会,他就尽量去。然后,半夜回到家后,再继续没有完成的工作。就是为了一句别人口中的评价。

没有稳定的自我,当我们遇到外界消极的环境时,我们就更容易被消极的环境影响,为了讨好别人,更容易压榨自己,给自己造成困扰。

所以,我们要内外双修,对外:警惕消极的环境;对内,建立起稳定的自我。这样,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在现实中。

在在乎别人之前,第一要在乎的人,永远是自己。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别人的声音,就永远让他们停在别人那里。因为,别人尽可以“闲言碎语”,他们却不会为我们的人生负责。最后,为我们的人生负起责任的,只有我们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