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归国人生:抗金返宋,笔下却亮出最无奈的时代
公元1161年,金国境内著名的“耿京起义”爆发,这是一场汉人反对金人残暴统治的人民起义,这场起义彰显了南宋时期,民间汉人的热血之性,而也正是这场起义,将一位后世被称为“词中之龙”的抗金将领带回宋国,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在金国出身,但实际上辛弃疾的家族并不是被掳走进入金国境内,而是在北宋灭亡后,南宋政府南迁,导致辛弃疾所在之地成为了金国领土,无奈成为亡国之奴,而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然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金国为官,可他的内心里一直期待着能够南下,以汉人之身与金人决战,正是这样愤慨且激昂的民族情绪,渲染了辛弃疾,这对后来辛弃疾对金国憎恨的态度以及诗词的豪放造成了极大启蒙影响。
辛弃疾是不可多得的惊世之才,其词风让人朗诵得热血颤抖,从《破阵子》到《青玉案》,又是一个豪迈的将领转而变为文质彬彬的书生绅士,这种转变和形象的重叠,归结于辛弃疾一生欲要抗金,但又有心而力不足的无奈,可即便如此,也没有让这个南宋才子凋零,反而以更浓厚的情绪写进诗词中,最后展现一个南宋的时代明珠。
一、少年战才,五十兵穿万人营
公元1161年,耿京起义成功,起义军来到南宋回归朝廷,当时的起义首领耿京被封为天平军节度使,但好景不长,在第二年,起义军内部变爆发造反事件,个耿京被部下张安国杀害,起义军高层出现内讧,而在辛弃疾归来后,得知此事的他仅带着数十兵马便冲入张安国所在的居所,神勇且愤怒的辛弃疾震慑了大多数兵士,加之因为张安国理亏,于是辛弃疾浩浩荡荡地来,抓了张安国,坦坦荡荡地走。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宋史》
耿京及张安国死后,农民起义军便只能跟着辛弃疾返回南宋,辛弃疾一心归国,于是回到国内就被统治者赏识且重用,但却不是让辛弃疾带兵打仗,而是让他在南宋为文官。在乾道四年,辛弃疾成为建康城的通判,管理并监督建康城。
而年少时短暂的抗金历史,竟成为回归南宋后辛弃疾仅有的一段抗战史,因为南宋朝廷一味地偏安及避战,辛弃疾自宋孝宗朝起,一直没有被放在武将岗位带兵打仗,即便是后来的开禧北伐,辛弃疾一样没有参加,即便早在之前辛弃疾就写出了《美芹十论》这样经典的军事著作,但由于他的祖父在金国当过官,这样敏感的双国政治身份,让辛弃疾在军事上一直被冷落,而这也造就了后来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迈大气,而在这股大气背后,又有他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酸内涵。
二、放眼人间,文采天下
辛弃疾尴尬的身份注定这位才子的发展空间并不大,但辛弃疾的忠心却是一直受到南宋统治者的褒扬,因此,辛弃疾以为主战派才没有如岳飞一般受到主和派和投降派迫害,可即便如此,在公元1180年到1198年这十八年间,都是辛弃疾仕途低落的时期,但也是辛弃疾以一种“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态生活的十八年。
这十数年间,辛弃疾起起落落,终究让他明白,他的自信,对金的敌视,让他在朝廷难以得势,朝廷由上至下,都存在妥协的风尚中,辛弃疾几乎没有被重用的可能。因此在这段半隐居半参政的生活中,辛弃疾学习“陶渊明”的生活方式,想以皈依田园的生态方式和态度来调节自己的心态。
这个时候,辛弃疾的人生好友陈同甫就经常来与他攀谈人生,陈同甫也同样有着抗金复国的壮志,他们把酒言欢,辛弃疾在这期间,作出了《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以送给陈同甫安慰他上书失败后的寂寥。而在江西上饶定居时,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被创作出来,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才华巅峰,他在回忆自己的年少轻狂,所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便反映了他对过去军旅生活的怀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与岳飞的雪靖康之耻如出一辙,都是极为忠诚的复国愿望,但与之无奈的是,君王却无心复国,于是辛弃疾
“可怜白发生”
,人到迟暮,却不能竟功,只能居身田园,自我安慰,这种无奈之感,让人绝望。
辛弃疾的文采,源自自我命运多舛的生活,还有政治上的不顺,当然也与他居住田园,沉淀后的心态息息相关,没有朝堂之人那种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顾一切的执着,这种反差,让辛弃疾可以既豪放也文雅,但总归是人生的沧桑,是无尽的历练。
三、既生幼安,何在南宋
辛弃疾生在一个不属于他施展能力的时代,在南宋时期,爱国主战派可谓是民族的“珍惜资源”,先有岳飞抗金,无奈被残忍迫害,再到从未获得过重用的辛弃疾,叹了“可怜白发生”这种还未与金人决一死战,就自我消耗自我衰老的无奈。
晚年的辛弃疾崇尚晋代陶渊明,在家居的设计上向五柳先生陶渊明靠拢,其自称为“学五柳”。辛弃疾与陶渊明有相同亦有不同,相同在于个人的高风亮节,与污浊不堪的朝堂格格不入,不同在于,陶渊明仅是仕途困顿,而辛弃疾面临的,或将是第二次耻辱的亡国之恨,还未未能雪洗靖康屈辱的“掠帝史”。
幼安先生的生涯,诗词,也同样反映了在那个南宋小朝廷的时代,统治者懦弱只懂偏安享受的无能,常言道乱世筑英雄,可到头来却筑不成一个忠臣英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南宋整体朝廷的无力,也和大部分主战派的愚忠思想有着彻底的联系,这是当时儒学理学快速发展并适应赵宋统治者的一种结果,也是因此,岳飞被杀也是无怨无悔,令人唏嘘不已。 既生飞,何臣构。
既生幼安,何在南宋。
结语:
幼安先生的一生可谓是励志热血,就连他逝世前都在呐喊杀敌,杀敌。后世宋恭帝为之动容,叹之不在一个时代,忆起少年时怒发冲冠,五十兵马冲击敌营,那种气吞山河的汹涌,正是岳飞的精神所播种下的人间种子,再到幼安先生著《美芹十论》,唯独可惜、统治者冷漠敷衍,其有太尉之才,却无太尉之机。或许幼安先生想起当年祖父带他眺望山河,告诉他要回去,要杀敌的场景,他也只能不尽叹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