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稿》,不用看懂字,却也能看到安史之乱的悲痛

文 | 丘新巧

大家好,我是上海师范大学的丘新巧。我的专业研究领域是书法理论,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尝试着怎么更深入理解书法这门独特的中国艺术。

这堂课我们处理另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中国书法的传统?所有人都知道中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就我们当下而言,在书法领域,在更大的社会层面,我们也经常能够听到大家也在高喊要复兴传统。

但是,这个传统究竟指什么?如果我们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别人,可能言人人殊,而且更可能的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传统具体指什么,就是朦朦胧胧的一种感受而已。

由于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现在对书法传统的体认注定会有些隔阂。

譬如现在除了书法家或对书法有爱好的人,一般人都不会用毛笔写字,也就是说,书法已经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它并非必需品,而在古代,毛笔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人们须臾不可离、日用而不知的东西,就跟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平板那样。而这一点恰恰是古典书法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

因为书法具有一种品格,这种品格就是古人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它既是最高明的又是最平凡的,因为它就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书法这门伟大的艺术真的是生活的艺术。因此,我们经常讨论的书法传统,当然指的是古典传统。但我们需要明白,我们谈书法传统的时候,多少已经站在书法传统之外了。

传统包含了价值和意义的来源。那些被人们珍视的价值和意义,将诸多现象像穿项链一样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传统。它是某种价值传递链条。那么,书法中最重要的传统是什么呢?书法最重要的传统首先跟文字有关,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字传统”。简单来说,就是首先人们必须认为汉字本身很重要,然后才会倾注那么多的精神在上面。

那么这个传统它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汉字起源的神圣性是如此深入人心,仓颉造字神话具有一种普遍影响力。因此,翻阅古代的书论,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这些书论本来讨论的对象是书法,但在开头那部分都要提到仓颉造字:

在一篇文本的开头提汉字起源的神话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一种深层的观念,也反映了一种价值秩序。就是说,如果讨论的书法是具有合法性的,那么这种合法性的来源,就是神圣的文字起源。现在的人可能对这种写法不是很理解,对仓颉造字这种神话也将信将疑,虽然仓颉造字不一定是真的,但这个神话的真实性内核就是,汉字起源的神圣性是真的。

在战国时便有各种关于初文的传说,此时关于仓颉造书的传说开始盛行。《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和《世本》中有相关记载。最著名的说法出现在汉代《淮南子·本经训》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天上掉下粮食是大自然馈赠食粮,这种食粮既是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鬼在夜晚哭,则是因为夜晚已经被文字的光明照亮。

仓颉造字神话所反映出来的文字崇拜近乎一种信仰。胡适就说过:“中国不是没有宗教的:我们中国有一个很伟大的宗教。…… '名教’便是崇拜写的文字的宗教;便是信仰写的字有神力,有魔力的宗教。” 可以说,崇拜文字的现象,在古代确实是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譬如在古代就有很多惜字塔、敬字亭之类的地方。

但我们接下来要问,文字的重要性对所有文明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哪种文明会不重视文字,因为没有文字这种外在的书写技术,智慧和经验就无法保存和传递。

那么,中国的文字崇拜传统有什么特点?这种文字崇拜传统的关键就在于它产生的方式,也就是说,圣人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创制了文字,文字才具有神圣性。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很容易发现,汉字创制的方式和制作画卦的方式非常接近,二者具有相似的起源。

《周易》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那么,文字又是如何呢?王充《论衡》:“仓颉起鸟迹。”《春秋元命苞》:“(仓颉)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许慎《说文解字》:“黄帝之史仓颉,見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说白了,文字的制作方式和画卦的制作方式一样,它们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以鸟兽之迹为代表的自然世界为取法对象。取法对象的特殊之处关键不在于自然世界,而在于所取法的,乃是自然世界的纹理、痕迹。无论是制作文字还是画卦,当然都需要经过抽象,但这种抽象始终没有摆脱与自然世界的纹理、痕迹的关联。

二,以“仰观俯察”的姿态为观察方式。这个姿态很重要,它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观察和构建世界的方式,仰则观天,俯则察地,天地构成了世界的界限。其中第一个特点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文字和画卦产生的方式都是一种“取象”。取象的制作方式就意味着,画卦和文字的形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相反,形式本身就富有深意。象就是我们从形式上所直观到的内涵,它包含了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形象、意象、象征。

当然画卦和文字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画卦通过阳爻阴爻构成八卦并重叠成六十四卦,形成一种整体、周密的、理论化的体系,也因此它在形式上具有更抽象的意味。而文字因为属于语言,它拥有很庞大的数量,在形式上也就更丰富。不用说,汉字形式本身的丰富性,正是使书法可能成为一门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语言由音、义、形三个方面构成,可以说,汉民族特别地赋予了其中的“形”以重要性,赋予了它内在于语言,又超出语言之外的意义,书法就是这样一种处理方式下所产生的一枚果实。

汉字当然是象形文字,但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里面,最能反映汉字特色,也就是最能体现这种文字独特的观察、构建世界的方式的,是其中的“会意”。

我们知道“象形”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直接画出太阳、月亮的形状,象形在六书中之所以还是很重要,是因为它确实很基础,诸如山、水、日、月,代表了最初人们接触事物的经验。

但是上升到更抽象的层面,单纯描摹外形已经不能满足,“信”和“武”并没办法直接画出来,这个时候,“会意”的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什么是“会意”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由两部分构成,每部分本来有意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拿许慎举的例子来说,“信”字由“人”和“言”两个部分构成,“武”字则由“止”和“戈”两部分构成。

我们可以设想,“人”和“言”凑在一起可以有很多意义,但把它的意义确定为“信”,就必定包含了对世界特定的理解。同样,“止”和“戈”合在一起也可以有很多意义,把它的意义定位“武”,也是一种对世界的特定理解。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会意字的这种构成原则,和《周易》的重卦是一个道理。重卦是通过将两个卦叠加在一起,然后产生一个新的意义。

譬如“贲”卦上艮下离,上面的山被下面的火所照亮,因此“贲”卦是文饰、文明之象。这一点通俗地说,这很像电影当中的蒙太奇。蒙太奇就是通过并置两个镜头,让它产生新的意义。电影《教父》有个著名的蒙太奇镜头,就是将主角为新生儿的洗礼和杀戮并置在一起。通过这两个镜头的并置,正义和邪恶、新生和死亡的主题就显现了出来,电影就被赋予了一种张力、深度和意义。总结地说,会意字的重要性是它有“象”,它不仅仅是象形字那种停留在单纯的外形勾画上面,其中的道理是和易卦相通的。

从文献来看,由于古人基本上认为《周易》的卦象体系比文字起源更古老,而且,卦象体系更抽象,具有形而上的原理性质,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上,画卦都排在文字之前,成为文字起源的支撑。

因此,有学者就认为,事实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序列,就是“书法-汉字-易卦-宇宙”,它的意思是,书法的价值基于汉字,汉字的价值基于易卦,而易卦的价值基于自然宇宙。

这确实真实反映了古人的普遍观念。虽然,周易的“象”也好,汉字的“象”也好,到书法这里,“象”的表现方式已经不一样,书法不再是通过将某两种事物并置在一起产生象,但是这这种重视象的理念,对书法的影响是本质性的。也就是说,书法的目标,就是利用汉字的形式,形成一种象,通过这种象来揭示更深层的那些意蕴。

六朝时期,书论中大量出现用比喻来形容书法的风气,这些比喻本身描绘出一个个象,然后用来形容不同的书法家的不同的象。最著名的莫过于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古今书人优劣评》)。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这两句话用来形容王羲之特别贴切呢?粗粗看好像隔得很远,譬如米芾就觉得这是比况奇巧,不知所云。但实际上,这个象准确地道出了王羲之书法的两个方面:龙跳天门是刚健和变化,虎卧凤阙是华丽与法度。

这就是王羲之之所以为“书圣”的原因,它代表了中和的极致。又如形容王献之的书法“河朔少年”,河朔少年的象便抓住了王献之书法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的书法充满了一种青年人的青春气息。青春一方面有其不成熟、不周全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它充满了蓬勃的、活跃的生机。

就像类似于《江州帖》这样的作品,点画具有很强的跳跃感,运笔异常灵动,难以捉摸,但与他的父亲相比,这些作品总有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好像它特别不受法度束缚,像青年人那样精力旺盛,但经常有超出常规的举动。

这些是一个书法家整体所呈现的象。而具体到每件作品,它们也都有不同的象,并且越是杰出的作品,它的象就越是典型,它就凝聚了越多的内容,它越能从其特殊性的背景中挣脱出来,进入永恒的前台。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颜真卿为此写下了著名的《祭侄稿》。

我们可以说《祭侄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沉痛悲壮的文本,这不是因为颜真卿的这篇祭文写得特别富有文采,也不是因为颜真卿侄子战死这件事情要比其他的战争悲剧更加惊心动魄,而是因为这个文本的书法,构成了一个永恒的沉痛悲壮之象。

由于书法的缘故,我们根本不需要读懂那些文字,就能深切感受到颜真卿的那份沉痛,就好像我们每个观者都亲历了那次历史事件,一个活生生的颜真卿,他的面容,他的表情,他的凛然忠义,都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比之下,颜真卿另外一件作品《刘中使帖》又是另一种象。颜真卿在得知叛将投降和被擒获的捷报后写下了《刘中使帖》,因此,它所呈现的是无比畅快的心情和痛快的气势。《刘中使帖》给人的感受非常类似于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以沉郁顿挫著称的杜甫所写的“生平第一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这首诗那种奔流直下的畅快感,和《刘中使帖》中那个“耳”字超长的一竖,有特别近似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书法借助于“象”直接绕开了文字的内容,表达了文本所指向的意义。我们再次强调一下,象就是我们在形式层面直观到的内涵。这显示了书法和语言之间复杂的关系。书法一方面基于语言,它利用的是文字的形式,但另一方面,它又越过了语言,直接表达了语言所意欲表达的意义。

我们这次课讲中国书法传统,基本上只讲了文字传统。文字传统粗粗看好像和书法有点距离,但文字传统实际上是书法的前提,是书法得以可能的条件,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书法这门艺术的人来说,它都是不可或缺的背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