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搏相,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大枣六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痺,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伤于寒八九日,身体里面有风有湿。是有湿症,病家就会抱怨身体不能转侧,动都不能动,一动就痛, 不呕,这代表没有少阳证;不渴,代表没有阳明证,那就应该是太阳证。
“脉浮虚而涩者”这里讲解的就比伤寒论更深入一些。脉浮虚,浮代表病在表,意指表虚,涩脉,代表血不足,如果是芤脉,根本就是已经失血了。这条辨就是说当我们知道病人有表虚,又同时见到病家有血不足的状态之下,得到风湿时如何处理。
临床上我们在用药时,这个方中牵涉到一个药叫做白芍,一般南派的医生的观念认为说:芍药,补血的。所以四物汤里面会用到芍药。而经方家的观念不是这样的,芍药性酸, 主收敛又能活阴血。所以芍药可以攻瘀、活血。所以芍药能够止腹痛。
如果病人出现血虚时,我们经方家是绝对不会去用芍药的,因为芍药味酸,而且带苦味,故主泻下。所以芍药在我们经方家使用时是被归类为攻血剂。例如张仲景用芍药甘草汤,去治疗腿不得伸曲。
如果我们把桂枝汤中的白芍拿掉,桂枝汤本来是要解除病在肌理时用的,现在用炮附子来代替芍药,是因为我们知道是寒湿停留在肌肉中,才造成病人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而去寒就要靠附子。所以将桂枝汤中的白芍拿掉,改成炮附子。
经方中“阳旦所以用生附者,所以助里阳而泻在表之水气也”,用熟附的话主要是取其“助表阳而温化其湿也”所以治湿,大部分我们是用苦温化湿法,例如乌梅丸,因为乌梅丸就是苦,而且温,苦温能够泻肝胆的郁热,就是有湿阻在肝胆里面,酸的东西对肝非常的补。
现在这个条辨以后就是因为病人是表虚,所以我们用桂枝,桂枝能走表,去风,而里面的寒很盛时, 我们必须用附子去除寒,因此不需要用到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都能够温助里阳的。炮附子药性很热,能够让表阳旺起来。
如果遇到病人有大便硬,小便自利,此时就把桂枝拿掉,加白术与附子,就是白术附子汤。为什么把桂枝换掉变成白术,同样的是风湿相抟,因为这二个处方都是去里湿用的;不同的状况就用不同的处方,当病人的舌苔又白又厚,然后摸到脉是虚而无力又涩,病人会流汗出,但是汗流出来照样身体很沉重,全身关节酸痛,这表示湿是积在肌肉之中, 此时就是桂枝附子汤证了。
这个术附汤也是里湿很盛用的,里湿盛但却是在不同的位置。病人的症状是大便硬,小便自利,这个大便硬的原因,是因为有湿隔在中焦,造成肠子里面的津液就不够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开个去湿的处方,而湿是我们身上非常难去除的一样东西,如果我们开一个处方直接攻下,有时候攻下的力量太快,结果湿没有去掉,反而让肠胃里面的营养都跑掉了。所以此时张仲景就主张用术附汤,看看术附汤里面的内容,就是白术、附子,还有生姜、甘草、大枣。因此术附汤,就是能够直接进入脾脏将里湿逼进三焦油网系统中。然后再到皮肤表面一路直接发出去。
所谓风湿,都是有寒有湿,湿都会带有寒在里面,所以,常常会使用泡附子。病人不渴,表示有里寒,脉虚而涩,只有寒证才会有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