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逢知己,酒菜只是道具

在他的文字中,对古籍经典的引用信手拈来,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违和,堪称天衣无缝,就像他的比喻,仿佛都是神来之笔。

把最新的读书随手记整理在这里,仅供同样喜欢苏轼的读友们参考。

P s灰色字体为原文,正常字体为阅读时候随手记录下来的感触。

予昔在黄州,邻近四五郡皆送酒,予合置一器中,谓之“雪堂义樽”。

世间,恐怕唯有苏轼真正懂酒。此处聊聊数语,但闻酒香扑鼻。这不是文字的力量,而是文字创作者心境的力量。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欧阳修梦中作这首诗,让我想起李白那首《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同时空,相类的心情。这才是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本质的不同。

王箴字元直,小名三老翁,小字惇叔。元祐四年十月十八日夜,与王元直饮酒,掇荠菜食之,甚美。颇忆蜀中巢菜,怅然久之。

美的是与好友默契小酌的感觉和情义,酒菜只是道具。至于思乡,是每一个正常人浪迹在外避不开的坎打不开的结。

书天庆观壁东坡饮酒此室,进士许毅甫自五羊来,邂逅一杯而别。

这样的记录简单直白,千年之后读来却又韵味无穷。再看如今那些只会涂鸦“XX到此一游”的蠢货们,真是天壤之别!正所谓今不如昔。

饥甚。家人煮鸡肠菜羹甚美。

饿急了,粗茶淡饭水煮清汤也是美味。

胡孙作人服,折旋俯仰中度。细观之,其侮慢也甚矣。人言“弄胡孙”,不知为胡孙所弄。

白话的意思是:耍猴人以为在耍猴子,其实是在被猴子耍。

王介甫多思而喜凿,时出一新说,已而悟其非也,则又出一言而解释之,是以其学多说。尝与刘贡父食,辍箸而问曰:“孔子不彻姜食,何也?”贡父曰:“《本草》,生姜多食损智,道非明民,将以愚之。孔子以道教人者也,故不彻姜食,将以愚之也。”介甫欣然而笑,久之,乃悟其戏己也。贡父虽戏言,然王氏之学实大类此。庚辰二月十一日,食姜粥,甚美,叹曰:“无怪吾愚,吾食姜多矣。”因并贡父言记之,以为后世君子一笑。

这是信息量非常大的一则记载,值得用心品味。结局苏轼自言,用时下流行语来判断,大有“凡尔赛”嫌疑。

偶读《太平广记》,贞元五年,李白子伯禽为嘉兴徐浦下场粜盐官,侮慢庙神以死。以此知不肖子,代不乏人也。

特别标注:与李白相关资料。这也是首次读到关于李白之子伯禽的只言片语,只是不知道有无史实依据。

子由之达,盖自幼而然。方先君与吾笃好书画,每有所获,真以为乐。唯子由观之,漠然不甚经意。今日有先见,固宜也。

苏轼对自己弟弟苏辙的评价,恐怕难免有私情在内,兄弟之情,深入骨髓,心有偏好自然而然。一个“达”字,已经是至高无上的评语,何况“子由之达,盖自幼而然”。一个小孩子就达到了这种境界,毕竟难副其实。个人所见,仅供参考。

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苏轼与马梦得固若金石的友情,就体现在这幽默诙谐的文字里。

求医诊脉脉之难明,古今所病也。至虚有实候,而太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此古今所病也。病不可不谒医,而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骐骥不时有,天下未尝徒行;和、扁不世出,病者终不徒死。亦因其长而护其短耳。士大夫多秘所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辩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饰遂非以全其名。至于不救,则曰:“是固难治也。”间有谨愿者,虽或因主人之言,亦复参以所见,两存而杂治,以故药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医,盖于平时默验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者了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后求之诊。虚实冷热,先定于中,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故虽中医,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人间至道蕴于其中,此篇须细细品味、思索。讳疾忌医要不得,诘难医生更要不得。苏轼确实是一个通透的人,且存善于心,如此好人高人,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饮酒说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酝。曲既不佳,手诀亦疏谬,不甜而败,则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叹,知穷人之所为无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过口,何足追计!取能醉人,则吾酒何以佳为?但客不喜尔,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书。

作为一个喜欢喝酒的人,苏轼这篇短文一定要用心参详。里面有大境界,有大道理。

记道人戏语绍圣二年五月九日,都下有道人坐相国寺卖诸禁方,缄题其一曰:“卖赌钱不输方。”少年有博者,以千金得之。归,发视其方,曰:“但止乞头。”道人亦善鬻术矣,戏语得千金,然未尝敢欺少年也。

这位少年,就是典型的韭菜。如今,这样的韭菜随处可见。包括读书领域,都有人在做着比这还恶心的勾当。不是危言耸听,只是善意提醒。

苏州僧近在苏州,有一僧旷达好饮,以醉死。将瞑,自作祭文云:“唯灵生在阎浮提,不贪不妒。爱吃酒子,倒街卧路。想汝直待生兜率天,尔时方断得住。何以故?净土之中,无酒得沽。”

我不知道这是苏轼记录别人原话,还是苏轼借他人之口抒自己胸中意。总之,话里有乾坤,值得细细品味。

玉岩隐居阳行先真赞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世之所争者五,天啬其三,而畀其二。是以日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

正解佛家不二法门,自然懂得古人所言“德不孤必有邻”之正义。所谓阅读的乐趣,就是在作者的思路之外开启新思路,在作者的表达之外启发自己有所表达。

乃知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若人了此言,地狱自破碎。

既是信仰的真相,也是现实生活真相。

初,神宗皇帝以英伟绝人之资,励精求治,凛凛乎汉宣帝、唐太宗之上矣。而宰相王安石用心过当,急于功利,小人得乘间而入,吕惠卿之流以此得志。后者慕之,争先相高,而天下病矣。先帝明圣,独觉其非,出安石金陵,天下欣然,意法必变,虽安石亦自悔恨。其去而复用也,欲稍自改,而惠卿之流,恐法变身危,持之不肯改。然先帝终疑之,遂退安石,八年不复召,而惠卿亦再逐不用。

苏轼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中肯公正的。王安石也并不是一个缺乏识人之智的人,只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难免被小人钻空子,或者说,难免给小人留下可供钻营的空子。

治乱之机,在于用人,邪正一分,则消长之势自定。每论事,必以人物为先,凡所进退,皆天下所谓当然者,然后朝廷清明,人主始得闻天下利害之实。

司马温公之言,至今振聋发聩,奈何时道变迁,而人心依旧。喜欢听喜歌的主子多了,喜欢念喜歌的奴才、小人自然就多了。古今毫无二致。

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苏轼对司马光的评价,尽管带着尊崇之心,却绝无溢美之词。一个人能得到苏轼这样的评价,足以见得这个人名实相符。苏轼特别提到司马光“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让我深受触动。

其文如金玉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无益之文,未尝一语及之。

一个有良知的记录和著述者,要以司马光的写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为榜样。现实总是鸡毛狗血遍地,见利忘义追星逐臭的写作者如过江之鲫,从而导致烂文烂书充塞于市。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明的倒退,往小了说,这是祸国殃民

公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王曾、晏殊,殊即以女妻之。

从这段文字,可以品悟如何去展示一个人的优秀。苏轼的做法是借助他人的评价来侧面烘托。范仲淹对富弼的赏识和首肯,晏殊对富弼的赏识与认同,都直接体现了富弼的卓越。这正如寻常所说,想看一个人品行如何,看看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都是什么人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昭昞乳臭儿,必败事;守忠与化故亲事官,皆驽才小人,不可用。

若无识人之智,断然说不出如此斩钉截铁之语。句中“驽才小人”一词用的何其精当,“驽才”,可以理解为“能力最差的奴才”,这种货色岂堪大任!

应兵者,兵祸之已成者也。消变于未成,善之善者也。

防患于未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感慨古人如张方平者,皆是饱读经典而学以致用之人。

乳母任氏墓志铭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父遂,母李氏。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养视轼之子迈、迨、过,皆有恩劳。从轼官于杭、密、徐、湖,谪于黄。元丰三年八月壬寅,卒于黄之临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月壬午,葬于黄之东阜黄冈县之北。铭曰: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

苏轼为乳母任采莲所做墓志铭,细细说来,语言平实却感人至深。千年之后,再看这个现实,好多人宁可养一条狗,却养不好甚至弃养自己的孩子或父母,文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衰退了?

◆关于苏轼的文字

苏轼记录这件事,对富二代和伪劣画家是近似剥光底裤一般的嘲讽

苏轼如果活在当世,后世还会有苏轼吗?

白露过去,才想起这个和尚

苏轼,1000年前就看穿了这个人世

随便聊几句罗振宇对苏轼的看法

苏轼这些话,就像刚刚说过

苏轼,在杭州没有一个亲戚

杭州市委书记落马,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在的话,热点哪里轮得到戏子

突然想起苏轼两句诗,想起大理

2021年10月2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