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6,忧心有忡7。
爰居爰处8?爰丧其马?于以求之9?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不我活兮13。于嗟洵兮14,不我信兮15。
【注释】
1. 镗(tánɡ堂):鼓声。其镗, 即“镗镗”。
2. 踊跃:双声连绵词, 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3.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4. 孙子仲:卫国大夫。
5.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 诸侯国名。
6.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 有忡:忡忡。
8. 爰(yuán元): 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 于以:于何。
10.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1.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 活:借为“佸”,相会。
14. 洵:远。
15.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评析】
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生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吧!今生今世,爱了,就要握紧那双手,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
【思考与研讨】
1. 关于此诗产生的本事,前人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研究一下历史,你采用哪种说法?
2. 在《诗经》中,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是为了叙事和抒情服务的。因此,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请结合本诗,谈谈赋这种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3.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千百年来人们爱情约定的誓语,而现代有的人却认为“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