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看历史;绿皮火车上的中国人与大正时代的日本
在中国客车空调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之前,“老绿皮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
“绿皮车”是中国铁路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那时候的绿皮火车,车窗是可以打开的。)
绿皮车没有空调,窗户可以打开,那时铁路上拉煤的车很多,有时车厢里会很脏;
绿皮车人很多,一般都是民工,不过票价便宜,划算;每年带着在外挣的钱,回家见父母亲人或老婆孩子,都是满满的幸福。
(每一辆绿皮列车到站,都是小贩们最忙碌,最幸福的时光。)
(八十年代的候车室。)
(车厢里塞得满满的行李架,和拥挤的过道。)
(没有座位,带张小板凳或报纸座在地上。)
(由于速度慢,待在列车里时间长,你或许会交到一些朋友。)
(那时能坐卧铺的基本上应该都是“公家人”;1988年,法国摄影师阎雷摄于大同至北京的硬卧车厢。)
(春运时,购买车票的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在异地他乡打工的农民。)
(没有坐位,这样躺一会儿也很邂意。)
(在车厢里,向对坐的旅客嗮娃也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非春运时间,绿皮车还是很空的,凑一桌麻将,听着列车撞击铁轨的声音,不知不觉就到家了。)
(送你一条哈达,表达我最诚挚的情意。)
(方便面是绿皮车旅客最美味的食物。)
(买不起卧票,买不到座票,一家人挤在车厢过道里,也满是幸福。)
(那时,抽好烟,打大哥大的人一般都会买张卧票。)
(从北京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在过道上对着镜子剃胡须。)
(座椅套临时做个毯子;方法总比困难多。)
(妈妈用罐子给孩子接尿。)
(坐卧铺车,总能遇到一些才艺双全的女子。)
(广州到成都的列车上,一对情侣拥挤在下铺享受片刻的甜蜜。)
(拥挤的月台。)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千与千寻》宫崎骏。
大正时代指日本大正天皇(1912年-1926年)在位的时期。
(大正天皇)
大正天皇即位初期,经过明治维新的筑基,日本平稳发展,加上时值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量西方资金流向日本,日本工业已经摆脱了轻工业阶段,海运、重工业、殖民地企业得到了显著发展。
(图为宝冢歌剧团;东京车站、甲子园、宝冢歌剧团、山崎威士忌,都产生于大正时代。)
极速的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的扩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显著增加。
(大正时代的日本艺伎。)
农家子弟从农村往城市流动,以新兴城市带为中心,新兴的经济圈、文化圈不断诞生。当时日本一片繁荣景象,大正时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的盛世。
(日本大正天皇。)
另外自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
(大正时代的日本女孩在海滩游泳。)
且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民族自决浪潮兴盛,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日本,后来称之为“大正民主”。
在此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大正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性,即主张确立近代自我,宣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并成为大正文化的基调。
(大正时代的日本女人精神状态良好。)
(大正时代的日本少女。)
(大正时代的日本女孩)
日本流传着一句话:“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
但“好景不长”,大正时代短暂而辉煌,不久日本就从大正民主转向了三十年代的军国主义,开始变本加厉的穷兵黩武。
(大正时代的日本和服少女。)